天津網訊 每日新報記者王月 一逢暴雨,城市便開啟“看海模式”,機動車變身“擺渡船”,只能在積水路段“賽龍舟”……不過在未來,這種情況將不會在天津出現(xiàn)了。據了解,天津有計劃著手將城市變成“海綿”,下大雨的時候吸水、蓄水,防止內澇,而天好及干旱的時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來綜合利用,節(jié)約水資源。目前,天津在中新生態(tài)城、天津大道等項目建設中已經采用了類似‘海綿城市’的設計,而正在建設中的新八大里、濱海新區(qū)南部新城等項目,也將引入“海綿”的概念。 “海綿城市”是個什么樣 長期以來,城市建設中存在“重地上輕地下”、“重工程手段輕自然方法”的偏向。遇到強降雨,最常見的辦法就是通過各種型號的管道“快速排出”,80%的雨水都要依靠這種方法。但是,這種辦法也有缺點,就是由于短時間的集中性降雨,管道無法立即排出,因此形成城市積水。 而“海綿城市”恰恰能彌補這一缺憾。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的技術負責人介紹: “海綿城市就是城市能夠像一塊海綿,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城市通過路面、綠地、花園、河湖等,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最大程度實現(xiàn)雨水在城市區(qū)域的自然積存、滲透和凈化,從而實現(xiàn)城市排水防澇能力的綜合提升、徑流污染的有效削減、雨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咱身邊已經有了“海綿” “我們在中新生態(tài)城、天津大道、天津橋園等項目的建設中已經率先采用了類似‘海綿城市’的設計。”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的技術負責人介紹說。 據了解,在中心生態(tài)城,雨水收集與利用是以調蓄為手段,以濕地的滯留處理、綠地的入滲為輔助,建立一套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水生態(tài)循環(huán)利用系統(tǒng)。初期雨水的污染較為嚴重,生態(tài)城在雨水泵站設計中設置初期雨水泵,將初期雨水排入濕地進行儲存和初步凈化后排入惠風溪,后期雨水水質更加干凈,直接排入惠風溪,以避免集中的大流量雨水排放時對人工濕地的沖擊,通過生態(tài)城水系的自凈能力進行凈化。雨水入滲地下,可補充地下水資源,是一種間接的雨水利用技術,還有緩解地面沉降、減少水澇和海水倒灌等多種效益。 天津大道是去往津南和濱海新區(qū)一條景觀式的客運大道,這條路的排水靠的不是排水管,而是生態(tài)型邊溝。下雨時,利用地表植被和土壤來截留凈化雨水帶來的污染物,當雨水流過地表淺溝,污染物在過濾、滲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的聯(lián)合作用下被去除,使顆粒物得到沉淀,有利于地下水涵養(yǎng),就像被“海綿”吸進。 橋園公園是市內擁有橋梁最多的一座公園,水域面積將占到整個公園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這個公園本身利用濕地自然的雨水收集利用、凈化;在自然過程中改善原有的鹽堿土質;重塑植被風貌。有了植物、有了水,改善了環(huán)境,也為游人提供美的享受。 第一批技術標準年底完成 一旦遭遇強降水,發(fā)生積水或淹泡情況,就會對天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較大影響。但同時,天津又是一座典型性資源性缺水城市,內澇和缺水的矛盾客觀存在。日前,記者從天津召開的海綿城市建設專題研討會上獲悉,天津將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快步有序實施。從今年開始針對新區(qū)舊區(qū)、城市城鎮(zhèn)和平原山區(qū)等不同條件,結合天津土壤滲透系數(shù)低、地下水位高、濱海地區(qū)含鹽量高等特點,研究排定建設試點項目,在重點開發(fā)區(qū)域圍繞居住小區(qū)、公共建筑、公園綠地、市政設施、水系濕地、工業(yè)園區(qū)等,建設示范工程。新八大里、濱海新區(qū)南部新城等項目從規(guī)劃階段已經引入了“海綿”理念。 此外,從今年起,天津將充分利用公園、停車場、居民區(qū)、產業(yè)園區(qū)、綠化帶等設施,建設透水磚、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雨水吸納、蓄滲和利用工程,全方位打造“海綿城市”。 目前,《天津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天津市雨水綜合利用及低影響開發(fā)設施構造圖集》、《海綿城市施工圖審查要點》等系列技術法規(guī)已著手編制,預計第一批的技術標準將有望于年底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