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地下的排水管道,和人體的血管相似,是一座城市排水的主要通道。
如今,在成都,沿錦江自九眼橋到中和污水處理廠,一條長達11.3公里的大“血管”正在搭建。根據規(guī)劃,錦江截污干管建設項目是繞城內污水治理專項行動中重要一環(huán),將用于解決一環(huán)路污水擴容改造后下游現狀污水干管輸水能力不足的問題,緩解中心城區(qū)科華南路等主干管帯壓情況。
作為實現錦江水生態(tài)治理2.0版的重要方式,繞城內污水治理專項行動自啟動以來,備受市民關注。如今進展如何?8月28日,成都市水務局邀請13名市民代表,參觀繞城內污水治理專項行動重點項目點位,具體了解項目建設情況。
紅星新聞記者跟隨市民代表腳步,前往探訪。
11.3公里大“血管”
污水處理能力再提升30萬噸/日
在成都市雙流區(qū)新上街旁的施工現場,一個直徑為10米的大洞格外醒目,從洞口向下看去,近20米的洞底下,從兩側墻壁上滲出的水匯聚于洞底,一條水管正在不斷將水抽出。

這樣的工作坑,在錦悅東路南側到新成仁路東側再到下游中和污水廠段沿線,一共有著20個,施工的內容,便是錦江截污干管建設工程。而如此多的工作坑,只是全長11.3公里長的錦江綠道截污干管工程項目中的一段。據介紹,該工程由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興建,全長1.9公里。
“我們使用的主線管道,管材為鋼筋混凝土企口管,管徑為2.6米。”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業(yè)主代表何雨霖告訴記者,如此大規(guī)模使用大口徑主線管道,在成都尚屬首次。在施工期間,大部分施工作業(yè)面緊鄰未拆遷建筑,現場不具備明挖實施條件,所以只能采取頂管方式進行施工。“在施工中,有三段比較特別,分別是W2-W3段將穿越地鐵6號線,W10-W11段將穿越成仁路,W17-W18段將穿越繞城高速。”

管徑2.6米的主線管道
據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胡蕓暢介紹,錦江截污干管建設工程完成后,將在目前主城區(qū)20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能力上,配合中和污水廠二期工程建設,污水處理能力將再提升30萬噸/日。截止至目前,該段截污干管已基本完成,預計九月中下旬完成頂管貫通施工。整項工程將在年底前全線完工。
7000公里排水管網“大體檢”
除了錦江綠道截污干管工程外,在繞城內污水治理專項行動中,繞城內市政排水管網普查檢測和再生水廠提標改造也是重點之一。
據了解,目前,成都市水務局正委托成都環(huán)境集團實施繞城內市政排水管網普查工作。普查范圍為繞城內(不含兩江環(huán)抱區(qū)域)約7000公里市政排水管網,覆蓋面積約540平方公里,預計在2020年12月前完成。普查作業(yè)流程包括探測、預處理及檢測工作,通過CCTV管道檢測、QV潛望鏡等先進技術及最高的技術標準,對排水管網空間數據、屬性數據進行采集,摸清管網病害、截污低堰和雨污連通等非污水進入污水管網,以及污水通過雨水管網下河等問題,建立問題臺賬,為下步繞城內市政排水管網重大病害治理工作奠定基礎。

市政排水管網普查檢測工作
據介紹,截至8月27日,已完成排水管網探測4599公里、預處理1614公里、檢測2112公里。2019年已經完成兩江環(huán)抱區(qū)內的市政排水管網普查檢測,目前正在進行重大病害治理招標工作,預計九月開始進場施工。
暢通污水輸送能力,污水處理能力也在同步提升。據介紹,成都市中心城區(qū)有著8座再生水廠和2座污泥處置廠,由成都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承擔運營管理,污水處理規(guī)模200萬噸/日,污泥處理規(guī)模600噸/日,再生水利用規(guī)模為75萬噸/日。根據繞城內污水治理專項行動要求,目前正在推進第六、七、九再生水廠提標改造工作,今年年底完成后,出水水質將從一級A標準提升至《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同時正在積極推進騎龍、洗瓦堰、鳳凰河二溝、七廠二期等地埋式再生水廠建設,建成投運后將增加46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
參觀活動從28日下午2點一直持續(xù)到近6點,近距離了解建設項目進展,也讓參觀市民有了具體感受。不少市民感嘆:“現在人們生活質量變高了,更應該保護水資源。”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鄧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