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溝”照鑒了什么
樂其
近期的暴雨與城市內澇,讓雨果那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獲得共鳴。人們常常津津樂道于有些國際大都市夢幻般的下水道,不僅保持了“地下血脈”的暢通無阻,還建成地下博物館對游客開放。殊不知,在我國江西贛州也有一處值得稱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壽溝。
福壽溝始建于宋代,它根據(jù)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qū)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干道系統(tǒng),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因暴雨發(fā)生內澇,而同遭暴雨襲擊的贛州,卻“沒有一輛汽車泡水”。歷經近千年,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依然護佑著一方的安寧。因此,當年親自設計并帶領群眾修建福壽溝的知州劉彝受到群眾的擁戴,他的銅像如今坐落在贛州城北的宋城公園。
福壽溝的設計確有許多獨到之處。外部看:它與贛州老城內的三池(鳳凰池、金魚池、嘶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園塘等數(shù)十口池塘連通,儼然一個活的水系。遇暴雨,它可調節(jié)雨水流量,減輕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時,這些池塘又成為天然的蓄水池。從內部結構看,在出水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后閉之,水患傾息”。據(jù)水利專家解釋,水窗是一項頗具科技含量的設計,原理很簡單:當水位低于水窗時,即借下水道水力將水窗沖開排水;當水位高于水窗時,則借江水沖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據(jù)稱,福壽溝建成近千年,贛州老城區(qū)未出現(xiàn)大內澇。
作為一項古代水利設施,福壽溝仍為人類造福;同時,作為標識和文脈,它體現(xiàn)著城市的氣質和風采。今天的人們不僅深為蘊含于這項偉大治水工程中的先人智慧所折服,而且深為先人的境界和追求所感動。歷朝歷代,“爭言水利”,治理河道,防患洪澇之害,都是吃苦出力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什么“提成”。組織成千上萬人上工地,要花時間精力與銀兩,為百姓造福、保一方安寧。劉彝的風范和精神至今仍為人們所景仰,他的銅像前拜謁者絡繹不絕,可見福壽溝所蘊含的精神元素,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今天普通人的生活空間與日常環(huán)境中,成為這座城市的精神標識之一。
“城為人居”,城市的最大貢獻在于宜居、讓人們生活更美好。因此,評價一座城市的優(yōu)劣,就不能只看地表的、外顯的,更要看地下的、功能的。最簡單的一招是——不看天晴時的燦爛,而看下雨時的不賴。同樣,用這一條來衡量官員的政績,就不能只看城市建筑的高度、浮華裝飾的亮度,而要看百姓生活的舒適度、滿意度。有道是:“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為群眾做了實實在在的好事,群眾的口碑就是領導者政績的“金杯”。
福壽溝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古人的聰明智慧、深謀遠慮,也照出了一些今人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膚淺。我們與其稱道福壽溝的實用功能,不如挖掘它背后的精神價值,呼喚責任、良心的回歸,讓城市下水道建設后來居上,成為城市的堅固防線和最美風景,恒久地護佑著我們的幸福和安寧。
《一個響亮的耳光
江西贛州因宋朝排水系統(tǒng)無一輛車泡水》
(2012年08月09日來源:人民日報)
近期的暴雨與城市內澇,讓雨果那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獲得共鳴。人們常常津津樂道于有些國際大都市夢幻般的下水道,不僅保持了“地下血脈”的暢通無阻,還建成地下博物館對游客開放。殊不知,在我國江西贛州也有一處值得稱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壽溝。
福壽溝始建于宋代,它根據(jù)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qū)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干道系統(tǒng),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因暴雨發(fā)生內澇,而同遭暴雨襲擊的贛州,卻“沒有一輛汽車泡水”。歷經近千年,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依然護佑著一方的安寧。因此,當年親自設計并帶領群眾修建福壽溝的知州劉彝受到群眾的擁戴,他的銅像如今坐落在贛州城北的宋城公園。
福壽溝的設計確有許多獨到之處。外部看:它與贛州老城內的三池(鳳凰池、金魚池、嘶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園塘等數(shù)十口池塘連通,儼然一個活的水系。遇暴雨,它可調節(jié)雨水流量,減輕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時,這些池塘又成為天然的蓄水池。從內部結構看,在出水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后閉之,水患傾息”。據(jù)水利專家解釋,水窗是一項頗具科技含量的設計,原理很簡單:當水位低于水窗時,即借下水道水力將水窗沖開排水;當水位高于水窗時,則借江水沖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據(jù)稱,福壽溝建成近千年,贛州老城區(qū)未出現(xiàn)大內澇。
作為一項古代水利設施,福壽溝仍為人類造福;同時,作為標識和文脈,它體現(xiàn)著城市的氣質和風采。今天的人們不僅深為蘊含于這項偉大治水工程中的先人智慧所折服,而且深為先人的境界和追求所感動。歷朝歷代,“爭言水利”,治理河道,防患洪澇之害,都是吃苦出力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什么“提成”。組織成千上萬人上工地,要花時間精力與銀兩,為百姓造福、保一方安寧。劉彝的風范和精神至今仍為人們所景仰,他的銅像前拜謁者絡繹不絕,可見福壽溝所蘊含的精神元素,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今天普通人的生活空間與日常環(huán)境中,成為這座城市的精神標識之一。
“城為人居”,城市的最大貢獻在于宜居、讓人們生活更美好。因此,評價一座城市的優(yōu)劣,就不能只看地表的、外顯的,更要看地下的、功能的。最簡單的一招是——不看天晴時的燦爛,而看下雨時的不賴。同樣,用這一條來衡量官員的政績,就不能只看城市建筑的高度、浮華裝飾的亮度,而要看百姓生活的舒適度、滿意度。有道是:“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為群眾做了實實在在的好事,群眾的口碑就是領導者政績的“金杯”。
福壽溝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古人的聰明智慧、深謀遠慮,也照出了一些今人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膚淺。我們與其稱道福壽溝的實用功能,不如挖掘它背后的精神價值,呼喚責任、良心的回歸,讓城市下水道建設后來居上,成為城市的堅固防線和最美風景,恒久地護佑著我們的幸福和安寧。
福壽溝內壁圖(資料圖片)
“落雨大,水浸街”,一首因廣州亞運會而為人熟知的童謠,唱出了每逢夏秋兩季許多城市難以擺脫的夢魘。
“夢境”今年依舊。入夏以來,暴雨頻頻造訪中國各地,所到之處,汪洋一片。武漢、杭州、南昌、北京、長沙、成都等城市紛紛內澇。各種調侃隨之而生:到武大“游泳”,到西湖“看海”,到南昌街頭“垂釣”,到北京地鐵“觀瀑布”……
也有很多城市經受住了考驗,比如江西贛州。幾次暴雨,雨量最大時降水近百毫米,贛州老城區(qū)卻未現(xiàn)明顯內澇,民眾生活大體如常,井然有序。是什么護佑著這座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贛州人多半會自豪地說:因為我們有福壽溝。
福壽溝,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創(chuàng)設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一個至今還在發(fā)揮作用的“活文物”。與其配合,贛州古城的整個設計都隱含著防洪排澇的遠見與巧思。走進贛州城,探秘福壽溝,我們看到的是古人對于城市水系健康運轉、保持“長壽”的良苦用心,是祖先留下的一筆無形財富。
一條溝
贛州地處亞熱帶,降水強度大。據(jù)歷史記載,最大日降雨量出現(xiàn)在1961年5月16日,達200.8毫米。如城內無完善的排水排洪系統(tǒng),必致暴雨后內澇之災。
修建下水道在贛州歷史悠久,但形成比較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福壽溝,約在宋代中葉。據(jù)同治時期縣志記載:“福壽二溝,昔人穿以疏城內之水,不知創(chuàng)自何代,或云郡守劉彝所作”。劉彝于北宋熙寧年間出任贛州知軍,他根據(jù)城市規(guī)模、街道布局、地形特點,建成了福溝和壽溝,“壽溝受城北之水,東南之水則由福溝而出”,“縱橫紆曲,條貫井然”,分別將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因為兩溝走向形似古篆體“福壽”二字,故而得名。
福壽溝歷史上也曾荒廢過。清同治八年,采取民辦公助的辦法進行修復,共有6個出水口。1953年,贛州修下水道,修復了厚德路的原福壽溝,長767.6米。舊城區(qū)現(xiàn)有9個排水口,其中福壽溝水窗6個仍在使用。至今,總長約12.6千米的福壽溝仍是舊城區(qū)的主要排水干道。依靠福壽溝,贛州舊城區(qū)幾乎每年都“雨而不澇”,這在全國眾多古城中是罕見的。
智慧點擊:
福壽溝的可貴不僅在于實用,更在于其體現(xiàn)了古人的高妙思維。
首先,巧借外力,因勢利導。福壽溝的一大特點,就是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內,免去了今人使用抽水機的麻煩。第二大特點是它的12個水窗(即排水口)。水窗的閘門借水力自動啟閉,十分巧妙。原閘門均為木閘門,門軸裝在上游方向。當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時,借下水道水力沖開閘門;江水高于下水道水位時,借江中水力關閉閘門,以防江水倒灌。
其次,著眼全局,效益最大化。福壽溝與城內三大池塘、幾十口小塘連為一體,有調蓄、養(yǎng)魚、溉圃和污水處理利用的綜合效益,形成了一條生態(tài)環(huán)保循環(huán)鏈。
一座城
福壽溝能發(fā)揮作用,離不開一個基礎:贛州城保留了古城墻和古城水系。
民間傳說認為,贛州是座龜形“浮城”,不管江水怎樣漲,贛州城都能跟著浮起來。現(xiàn)存的贛州古城,的確是由唐末五代時風水學家楊筠松選址建造的“上水龜城”,城形如龜,可以減小洪水對城墻的沖擊力。
此外,建城時摒棄了當時流行的土城,改用磚石修砌城墻,并冶鐵固基。道光時期府志記載:“州守孔宗翰因貢水直趨東北隅,城屢沖決,甃石當其嚙,冶鐵錮基,上峙八境臺。”可知其法為:用石甃砌基址,再用熔化的鐵水澆在石縫間,使之凝固后,成為堅固的整體。
智慧點擊:
贛州古城的整體規(guī)劃,處處貫穿著古人防患未然、規(guī)避洪澇的巧妙心思。離開這樣的整體布局,福壽溝的作用再大,恐怕也難以維系今天的局面。
筑造符合力學原理的“浮城”、用鐵水澆筑磚石城墻,這在古城防洪史上是個創(chuàng)舉。贛州人還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識,歷代以來不斷加高加固城墻,戒備洪水。明朝初年,城墻只有二丈四尺高,到明末增至三丈三尺。
除了贛州,我國尚有壽州、文安、潮州、荊州、臺州等十多座古城至今仍起防洪作用,其建筑思路對今人很有啟發(fā)。
問診:“城市水系”的前世今生
古城經驗
中國古城防止內澇最重要的經驗,是建設一個完善的城市水系。它由環(huán)城壕池和城內外河渠湖池組成,具有多種功用,被譽為“城市血脈”。
城市水系大致有10大功用:供水;交通運輸;溉田灌圃和水產養(yǎng)殖;軍事防御;排水排洪;調蓄洪水;防火;躲避風浪;造園綠化和水上娛樂;改善城市環(huán)境。
在這十大功用中,排水排洪和調蓄洪水對防澇至關重要。以紫禁城為例,明清時期紫禁城的筒子河和內金水河共長6千米,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長達8.3千米的河道,堪與水城蘇州相媲美。筒子河蓄水容量為118.56萬立方米,即使城內出現(xiàn)極端大暴雨,日雨量達225毫米,城外有洪水困城,筒子河無法排水出城外,紫禁城內雨水全部流入筒子河,也只會使其水位升高0.97米。因此,自明永樂十八年紫禁城竣工至今近600年,城內無一次雨澇致災的記錄。
但水系不是建成就能一勞永逸的,必須重視城市水系的管理與維護,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縱覽歷代京都對城內排水設施的管理情況,以宋東京城、元大都城較好,而唐長安城欠佳。明清時期,北京的水系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制度健全,賞罰分明。紫禁城每年開春淘浚溝渠,明代已形成制度,清代沿用,使城內排水系統(tǒng)暢通,有效地發(fā)揮了排水排洪作用。
其他名城,如廣州、紹興、蘇州、濟南、杭州、溫州、福州、松江、嘉定等,歷史上排水系統(tǒng)管理均較好。蘇州在明清兩代共疏浚市內河道11次。蘇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順治十五年400多年無水潦之災,與河道管理得好是大有關系的。
今日憂患
令人尷尬的是,進入現(xiàn)代化時期,“水潦極少”的古城們體積不斷擴容,應對內澇的能力卻有所下降。
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即輕視管理。依舊以北京為例。據(jù)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環(huán)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李海燕調查,“北京市近80%的雨水排水管道內有沉積物,50%的雨水排水管道內沉積物厚度占管道直徑的10%~50%,個別管道內沉積物厚度占管道直徑的65%以上。”目前實行的《北京市城市市政排水設施管理暫行辦法》發(fā)布于1986年初,距今已有25年,已經嚴重落后于北京市快速發(fā)展的城市建設。這種設計技術的落后和管理的落后是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
此外,還有很多與現(xiàn)代化伴生的弊病增加著城市內澇風險——
城市建設填占或擠占行洪河道,使江河湖水位升高、排水困難;城市河、湖等水體、洼地被填占,城市水系日漸缺少調蓄功能;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城市排水困難;本世紀在我國登陸的臺風頻率將增加1.76倍,風暴潮災害將更嚴重;土地開發(fā)忽視防洪排澇工程系統(tǒng)的建設,增加了洪澇風險;超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內澇災害加重;現(xiàn)代化對生態(tài)的破壞使城市在水患面前更為脆弱,洪澇災害引起次生災害的風險日益增加……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多,人類對土地、森林、水、生物資源過度利用,整個地球環(huán)境惡化,災害愈演愈烈。與古城水系防內澇相比較,可以看出,古城水系以天然河渠為城市排水干渠,水系調蓄能力巨大,管理良好,而現(xiàn)代城市多以暗渠和管道排水,本身行洪斷面小,調蓄能力小,加上管理不善等諸多因素,內澇災害難以避免。從贛州一例,我們可以看出古城在防洪排澇上的智慧和高超的水平。借鑒古代經驗,從根本上改變現(xiàn)代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增大調蓄容量,加強管理清淤,才能讓“上街看海”的一幕不再重演。
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因暴雨發(fā)生內澇,而同遭暴雨襲擊的贛州,卻“沒有一輛汽車泡水”。江西贛州的排水系統(tǒng)并非是現(xiàn)代化的杰作,而是始建于宋代的福壽溝,歷經近千年,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依然護佑著一方的安寧。因此,當年親自設計并帶領群眾修建福壽溝的知州劉彝受到群眾的擁戴,他的銅像如今坐落在贛州城北的宋城公園。(《人民日報》2012年8月6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我們正陶醉于現(xiàn)代文化帶來的“固若金湯”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時,6月份首都北京罕見的大雨卻使這座城市徹底蒙羞。因排水不暢城市到處是澇災,部分立交橋下積水高度盡達四米;興致高昂的人居然選擇在積水中游泳;不少房屋被雨水淹沒;77人葬身于這場災難……
災難過后,民眾在重整家園的同時更多的是反思和擔憂:為什么全國排水設施一流的首都城市經不住一場暴雨考驗?首都城市排水系統(tǒng)尚且如此,其它城市能好到哪去呢?或許,江西贛州的排水系統(tǒng)會給出答案。
媒體報道,江西贛州排水系統(tǒng)始建于宋代,根據(jù)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qū)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干道系統(tǒng),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福壽溝”歷經近千年,經受住了無數(shù)洪澇暴雨的考驗,護佑著一方安寧。尤其近年,江西贛州在遭遇屢次暴雨襲擊后,卻出現(xiàn)了“沒有一輛汽車泡水”的奇跡,無疑,很大程度上得歸功于“福壽溝”。
伴隨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進步,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也日趨完善,在近千年風雨沖刷中,贛州城北的宋城公園劉彝的銅像早已銹跡斑斑,人們也已熟視無睹,只會在不經意中才偶爾聊聊。然而,6月北京的這場暴雨讓人們再一次關注起來了這尊銅像。顯然,民眾關注的更多的是這尊銅像的歷史價值,大家知道,歷朝歷代,興修水利,防患洪澇都是件吃苦出力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什么“提成”,而要做好這事,卻需要大量金銀和人力。“福壽溝”之所以能在近千年中護佑著贛州安寧,很重要的一點是劉彝在修建時確實下了真功夫,確實是本著良心和責任在為老百姓做事,也正因如此,劉彝一直活在人們心中。
誠然,城市下水道建設是一個綜合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對建設者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但有點是眾所公認的:近千年前宋代的建設者無論是在客觀條件,還是在專業(yè)技能等方面,均遜色于現(xiàn)代。但為什么當前我國建設者在具備如此優(yōu)越的條件下建設的排水系統(tǒng)卻比不過宋代劉彝建設的呢?顯然,這不止是一個技術問題,事實上,建設好城市排水系統(tǒng),除了建設者要具備高超的技術素質外,更要有一顆為民謀永利的良心,而現(xiàn)代的一些主管官員缺乏的正是這個,他們一心想著升遷,一心想著在某些能被領導看的見的事情上作秀,而深埋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也自然成了“被遺忘者”,這種缺乏良心和責任的工程,還有可能建設出好的下水道嗎?
據(jù)8月6日人民日報報道,在我國江西贛州有一處值得稱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壽溝。福壽溝始建于宋代,它根據(jù)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qū)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干道系統(tǒng),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因暴雨發(fā)生內澇,而同遭暴雨襲擊的贛州,卻“沒有一輛汽車泡水”。歷經近千年,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依然護佑著一方的安寧。
千年的“福壽溝”千年為贛州人民造福,讓當?shù)卦诒┯昝媲?ldquo;坦然面對”、毫不“驚慌失措”,更讓老百姓免遭“城市看海”的尷尬與悲痛。而與“福壽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據(jù)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對國內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2010年間,有62%的城市發(fā)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在發(fā)生過內澇的城市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讀完“福壽溝”的故事后,聯(lián)系近段時間一些地方因城市排水系統(tǒng)“脆弱”而損失慘重的事實,感觸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官員尤其是主政一方的黨政一把手,應該向千年“福壽溝”看齊,多干一些表面上看不到,實際上卻事關百姓長遠利益的“潛績工程”。
因為親自設計并帶領群眾修建福壽溝,宋朝知州劉彝受到了群眾的擁戴,老百姓為他樹起的銅像如今仍然坐落在贛州城北的宋城公園。但現(xiàn)在有的領導干部追求的并不是老百姓心中的口碑,而是自己在領導心中的口碑。一些領導干部在追求政績的時候急功近利,考慮更多的不是打基礎、謀長遠的政績,考慮更多的不是對老百姓久久造福、久久有效的潛績工程,而是追求吹糠見米、立竿見影,立馬看得見“光亮”,迅速起得了“作用”的政績工程,根本不愿意去為他人做“嫁衣裳”,更不喜歡干“后人乘涼”的“傻事”。于是乎,高樓大廈此起彼伏、絡繹不絕,城市亮化爭先恐后、敢為人先。而那些不容易“出彩”、不容易引人注目的城市排澇工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事業(yè)、貧困山區(qū)吃水難、行路難問題,因為費心勞神不說,投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也不一定能夠很快冒出“耀眼”的泡泡、火速出造福“升官”的政績,往往在容易被一些領導干部放棄甚至遺忘,重“面子”工程,輕“里子”建設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已經日益突出,令人堪憂。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多干打基礎、利長遠的事”?茖W發(fā)展任重道遠,科學發(fā)展呼喚立足長遠。各級領導干部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的時候,應該少些急功近利心理,多些民生至上理念,多干群眾急需的事,多干群眾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礎的事,多干利長遠的事,少制造一些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多創(chuàng)造一些“福壽溝”這樣的千年“潛績工程”,扎扎實實地把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