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guī)活性污泥處理廢水運行工藝故障分析(三)
- 一、在CASS工藝設計時應注意些什么,同時出水堰如何設計(負荷取多大比較合適)?同時,在該工藝中,所用到的設備,都有那些,我初次接觸該工藝,對所涉及到的設備不太了解,請你多多指教!同時活性污泥如何進行培養(yǎng)馴化,整個工程在調試運行適應注意些什么?如何能實現很高的自控技術。在曝氣過程中,那種曝氣裝置比較好?
1.CASS工藝,具體的操作參數要具體分析。
2.CASS工藝有點像我們比較了解的SBR工藝,屬批次處理范疇。為了提高脫氮除磷的效果并抑制絲狀菌的增生。曝氣池前又加設了厭氧和缺氧段。
3.設計中應該根據水量和負荷來確定各池的大小及比例。
4.出水堰大多由泌水器代替的,保證排水時液面均勻下降。排水量可根據設定的排水時間來確定選擇。
5.所用到的設備與SBR工藝接近,泌水器和厭缺氧段的潛水式攪拌機要設置的。當然還要一套自動控制裝置。
6.污泥培養(yǎng)也沒有太大的特殊之處,首先接種污泥,24小時悶曝,而后正常曝氣(不要過度)先少量排水少量進水,然后逐漸提高進水即可。
7.調試和運行過程中要自己總結合理的操控參數,如進水、反應、沉淀、泌水的時間;回流污泥量等。
8.曝氣裝置選擇,對曝氣頭選擇應保證沉淀時不堵塞,也可選射流曝氣器,攪拌和充氧都比較好,也很少發(fā)生堵塞。
二、低溫條件下如何進行生物培養(yǎng)啟動,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污水屬于市政污水,大部分是工業(yè)廢水,COD在500mg/L左右,當地氣溫在零下8度左右,水溫在10度左右,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啟動時需要注意什么呢?
1.選擇處理水水質接近的水廠污泥接種是有必要的。
2.水溫在10度培菌應該沒有太大問題的。
3.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比較苛刻,我不知道你的工藝如何,如果滿負荷運行的話,終沉池不是特意放大容積,我想長時間保持此出水指標是有困難的。
4.培菌的方法。一些教材和工具書上都有的,我不多講了。
5.應該注意,啟動時連續(xù)曝氣是必要的,但長期過量曝氣是不利于微生物迅速繁殖的。特別是你的進水有機物濃度較低的情況。
6.根據水質,補充營養(yǎng)劑也不可少。
7.進水量的控制需逐漸提高。
三、IC反應器在運行時并沒有顆粒的排放設施,我們知道污水中含有一些懸浮物質或者比較難降解的物質,如果顆粒污泥多了是不是要從出水中流走呢?那么它是否有后續(xù)的工藝呢?
1.IC反應器,包括其他類型的反應器。在選擇和使用上,都有適用性和使用要求的。
2.對COD濃度低,含無機雜質多的廢水,是不太適用此類反應器的。
3.厭氧段的微生物,本身自氧化能力極強。分解有機物不是不需要氧,只是不是空氣中的游離態(tài)氧,而是利用了有機物分子中的化學結合氧罷了。由此,厭氧微生物對難降解有機物也會產生較好的去除率的。
4.污泥不外排,其必然有部分污泥老化,通過內源呼吸和其他生物的利用后,產泥量就不明顯了。
5.在出水流出的污泥,自然也是似排泥的一種形式,是必然的。只是大量產生污泥的流出。應給與系統產生了故障有關。
6.后續(xù)工藝的話,如針對流出的污泥,自然是加強反應器本身的運行為主了。我想沒有必要設沉淀池或過濾池的吧!
四、一城市污水處理廠,3萬噸/日,氧化溝工藝,前置缺氧區(qū),有脫氮除磷功能。進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氮的去除率要求很高,傳統硝化反硝化控制很難滿足,該采取什么技術措施呢?
1.進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我想這個去除率并不高,只是,濃度越低,去除率越難提高而已。
2.反硝化段厭氧控制如何?回流不要太大,否則很難做到厭氧狀態(tài),自然反消化效率就低了。
3.當然,你的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積小,這兩個因素,都降低了反消化菌在厭氧區(qū)的停留時間。也會反消化不徹底。
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的。
五、1.一水廠處理的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類物質,工藝為調節(jié)池-汽浮-加酸罐-鐵碳池-加堿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沉池-出水。在培養(yǎng)過程中,該廠加入了鄰近化工污水廠的污泥進行接種。氧化池中BOD為400多。前期進水1200時出水有800多。因此才降低進水濃度。2.現因出水沒達標,環(huán)保局有異議!不知有無更好的方法即使出水達標(100mg/l)或接近達標,又能起到污泥培養(yǎng)作用。使以后的出水不至于有反復!3.另外,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脫泥房采用的絮凝劑用何種較好?一般濃度及投入量是多少?
1-1硝基苯和苯胺是屬于難降解的污染物質,對此類廢水的去除,各過程控制段都應控制得當。否則處理水時有壓力的。
1-2投加絮凝劑PAC前后你需要測一下有機物的去除率。建議同時組合投加助凝劑(PAM),相信在該物理段對有機物的去除率會提高的。由此將減輕該類難降解物質對后續(xù)生物系統的沖擊。
1-3在工廠內部,采取節(jié)水措施,減少產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水量,回流比可取50%以下。通過以上方法,提高污水在生物系統內的停留時間,此對去除率的提高有益。
1-4如果可以的話請告知現階段處理水量,接觸氧化池容積,溶解氧控制值,接觸氧化池生物濃度等參數。
1-5PAC+陰離子PAM是比較好的絮凝劑組合。二沉池通常是不用絮凝劑的。脫水機房通常使用陽性的PAM即可。當然有些情況下也可以使用陰離子和非離子型的PAM。
1-6投加濃度各個水廠水質不同,還請自己通過杯瓶小試予以確定。
2-1從你提供的數據:進水1200mg/L,出水800多mg/L,而氧化池的BOD=400mg/L來看,進水中的苯胺類難降解有機物幾乎沒什么降解。這說明整個生物處理系統中的優(yōu)勢微生物菌群(有降解苯胺類物質能力的微生物)還沒有形成,所以你的生物處理出水就無法達標。
2-2其實缺氧--好氧系統的啟動很費時間,如果你接種了相關廢水處理的污泥(廢水中也含苯胺類),啟動時要掌握好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時間、污泥回流等,可以監(jiān)測一下水解池中pH值變化和揮發(fā)酸(VFA)看水解池是否發(fā)生了作用)。
2-3如果能接種到相關廢水處理的顆粒污泥可能啟動得更快些。
2-4現在關鍵把生物系統正常啟動,沒有這個前提出水怎能達標。
3-1可以監(jiān)測一下水解池中pH值變化和揮發(fā)酸(VFA)看水解池是否發(fā)生了作用"
3-2非常贊同用以上方法檢測一下。同時作為水解池效價評定的依據。但現在看來pH值和揮發(fā)酸(VFA)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3-3作為系統調試和試運行階段,環(huán)保局應該不會過分強調出水達標。
六、我們現在的污泥齡很短,頂多有四天,這個是通過污泥濃度和排泥量算出來的,不是去通過控制得來得!我觀察到曝氣池的生物沉降性很差,二沉池表面有很多可能是漂泥吧,總之是懸浮狀的,所以我們的出水比較渾濁!我剛開始是懷疑是曝氣太大破壞了絮凝性,但我們的溶解氧不是很搞啊,設定在1.5,究竟原因是什么啊,能不能幫我分析一下?
1.傳統活性污泥法,污泥齡4天的操控,如果進水濃度高,水量大(即污泥負荷高)時,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污泥負荷不高,如此污泥齡控制是不合理的。
2.如果你對各參數的操控理解比較透徹,那么,不論是通過污泥濃度和排泥量算出來的,還是去通過控制得來得!都沒有關系。但要和其他參數一起考慮,總結各個情況下的最佳控制點。
3.曝氣池沉降性差,依據的參數是SV30值,30%以下比較正常,否則應用顯微鏡檢查絲狀菌的增殖情況。
4.上清液的混濁,多半是污泥負荷較高,導致生物活性增強不易沉降導致。通過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多量的非活性污泥類原生動物,比如,側跳蟲,滴蟲等常見的快速游動型纖毛蟲。此類生物可以直接利用游離的細菌及有機物作為食物源。在負荷高時,游離不易絮凝的細菌增加,為此類生物提供了大量食物源,由此導致大量增生。不易絮凝的細菌和此類原生動物,導致活性污泥沉降變差。機理于此,還請自己體會。
5.飄泥產生的原因也很多,空間產生來源考察一下,是池底沉降后又浮上來,還是未沉降到池底就浮上來了呢?顏色,粘度,上浮物顯微鏡檢查都是要檢查的。少量產生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大量產生,將使出水指標上升,曝氣池污泥量減少。
6.正常的微生物是不易被曝氣所打碎的,即使如此,在二沉池同樣,在水切力小的時候可以快速絮凝的。
7.溶解氧控制在1.5,是基于成本控制而言,而且是指曝氣池出口出水的溶解氧含量,曝氣池首端的曝氣要經常檢測,必須予以保證的,因為,吸附氧化的主要位置就在前2/3的位置,后1/3就應該,為其絮凝做準備,試想,出口過度曝氣,其生物活性被動升高,怎么利于二沉池的生物絮凝沉降呢?尤其是污泥老化時,污泥粘度升高,很容易粘附曝氣的小氣泡而有浮泥,不易沉降。
七、我廠是A-A-O工藝,在缺氧段有兩臺攪拌器,中間用混凝土墻隔開,在運行一段時間后發(fā)現,在走廊左右兩側都有浮泥,浮泥沒幾天就變結實、變干。清理后,過幾天就恢復原樣了,影響視覺。幫分析一下原因。
1.可能是您的攪拌設備攪拌不到位,存在死區(qū)!
2.或者水力負荷不夠。
3.浮泥的產生并不會影響你的處理效果。部分流出厭氧區(qū)也會在好氧區(qū)被打碎的。
4.有點感官不好看,但特意處理也無必要的。
5.我想運行較好的其他該工藝的污水廠也多有這個現象。
八、我們的A/O池今天產生很多泡沫,而且那泡帶有很多污泥顆粒。這是為什么呢?昨天晚上我們沒給A/O池進水,但有加過面粉。而在二沉池中也有很多污泥上浮上來了。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呢?
1.看來和您投加面粉有關。
2.面粉含有大量的淀粉物質,直鏈淀粉,不易很快分解,由此會對微生物產生影響。
3.產生的泡沫多半是您在未進水時,反復曝氣,未降解有機物過多時產生的。
4.大凡您的AO池產生過多泡沫浮渣會累及二沉池的。
5.進水后,過幾天應該會好轉的。
6.為提高底物濃度,投加面粉不是唯一,效果和費用也不合宜的。處理水量不大時,購買工業(yè)甲醇或許效價較好!
九、含油污水處理的工藝有那些?哪一種工藝的投資低,處理效果好?隔油混凝氣浮似乎比較常用!我們現在的工藝是水解酸化+CASS,設計的最大負荷試進水COD1000,但是現在進水經常在1500左右,同時氨氮在150左右,pH值為9.5。現在的現象是出水在250左右,暗淡的處理效果非常的不好,同時污泥散碎,微生物的個體小,SV在99%,出現了嚴重的膨脹,我因該如何調整運新參數。我們的參數分為曝氣、沉淀、潷水、間隔,在一個池子里面間隔進行。
1.進水pH=9.5是肯定需要調整的,否則對微生物不利。
2.進水底物濃度超過設計標準,但處理水量不知是否也超負荷了呢?!如果處理水量只有設計處理水量的70%的話,應該還不會超過設計負荷的。
3.高負荷運行,通常認為不會導致絲狀菌膨脹的發(fā)生,如果污泥回流入水解酸化池,回流量能夠保證,那,更加不會有絲狀菌的膨脹發(fā)生了。
4.還請檢查曝氣的分布是否均勻,有無死角,此也可能導致絲狀菌膨脹的原因。
5.如果您處理的是工業(yè)廢水,成分單一的話,產生絲狀菌膨脹可能比較難避免的。
6.我想通過充分發(fā)揮水解池的作用,階段缺氧,應該抑制絲狀菌有利。
7.B/C比不知如何,這可能是您出水超標的一個原因,還請盡量提升該值。
8.氨氮的去除還請根據缺氧效果、底物是否充作處考慮,因為我不知道您具體的操作過程,所以,無法做出更深的判斷了。
十、我們水廠是間歇進水的,而且目前只是一級處理,我想問一下您,在初沉池取出水水樣作化驗,還需要考慮初沉池的停留時間?如果不考慮,那們取水樣最佳的地點和時間怎么選擇?
1.階段性檢測結果是為階段性操作提供依據的。
2.沒有必要去考慮停留時間。
3.數據的采集要善于統計總結,最后指導生產工作。
4.取樣位置通常是初沉池出水匯集后的出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