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排水系統(tǒng),中國市政排水專家心里五味雜陳

利維坦

2017/07/03 09:58:03
編者按:一個城市牛逼的排水系統(tǒng)應該是什么樣呢?我想各位看完這篇心里就有數了。這真的讓人不由得想起2012年北京的那場特大暴雨,當天的暴雨導致城市嚴重內澇,多處路段由于排水不暢造成嚴重積水,部分立交橋下積水甚至高達四米;多輛汽車深陷積水之中,一個沒能及時棄車而逃的車主在廣渠門橋下葬身車中⋯⋯
一流城市的標準有很多,但一個一流的排水(澇)系統(tǒng)想必應該是其中的重要衡量指標。日本東京可以花費20億美元、耗時13年修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這一龐大的排澇工程,顯然已經不是出于單純視覺震撼的考慮了(那只是結果),這真的就是良心工程,世紀工程?苹妹约佑谒囊(guī)模和氛圍,但對于中國真正的市政排水專家來說,是不是有些五味雜陳?
如果把一個城市比作人體,沒有一個有效的排泄系統(tǒng),這個城市能算健康嗎?
文/Laura Mallonee
攝影/Christoffer Rudquist
譯/楊睿
校對/石煒
原文/www.wired.com/2017/04/christoffer-rudquist-tokyo-drainage-system/
本文基于創(chuàng)作共用協(xié)議(BY-NC),由楊睿在利維坦發(fā)布

蓄水池內部照片,也被稱為“地下神殿”。這里有59根鋼筋混凝土材質的柱子,每根柱子重500噸,高60英尺(約18.2米)。

東京的防洪系統(tǒng)包括5個筒倉,每個筒倉深230英尺(70.1米),寬約100英尺(30.4米)。

中央控制室。

一名防洪系統(tǒng)的員工。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Metropolitan Area Outer Underground Discharge Channel)乍聽起來,是一個很有逼格的名字,不過說白了,它其實就是地下一個巨大的洞。這個巨大的混凝土迷宮里塞滿了復雜的機器。每到雨季,這個防洪系統(tǒng)將東京泛濫的雨水分散、疏通。就是這樣一個大洞被稱為“地下神殿”,讓攝影師魯德奎斯特激動到渾身顫抖。
他說:“置身地下,四處走動,只覺得目不暇接、興奮異常。更何況,我自己可以算是一個科幻小說的狂熱愛好者。對我而言,這里就像是雷德利·斯科特執(zhí)導的動作科幻電影《銀翼殺手》(1982)一樣,它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一個反烏托邦的未來科幻場景。”
這個精心設計的防洪系統(tǒng),綽號叫G-Cans,“大罐子”。它坐落于距離東京約28英里的春日部地下165英尺(50.2米)深的地方。這個恢宏的防洪系統(tǒng)包括5個巨大的筒倉,由4公里長的隧道連通,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暴雨排水系統(tǒng)。每個筒倉的儲水量多達1300萬加侖;整個系統(tǒng)每秒排水可以達7000立方英尺。這個排水速度非常快,只需要12秒,就能排空一個奧運會比賽用游泳池里的水。

黃色的大型水泵從蓄水池中吸水,排入江戶川中。

東京防洪系統(tǒng)地圖。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速度對于排雨水來說有點兒過了。不過我要提醒你,東京位于面積為6500平方英里的關東平原上,十幾條大小河流遍布四野。更糟糕的是,日本30%的人口生活在海平面以下。每到初夏季風時節(jié),一小時內的降雨量就可以達到4英寸(10.1厘米)深。1991年,洪水淹沒了3萬戶日本家庭,造成數十人死亡。正是這場災難促成了“大罐子”的誕生。這一浩大的工程于1993年開始,耗時13年,耗資20億美元。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排水示意圖。圖源:YAN News
洪水從整個地區(qū)的河流溢出,涌入筒倉,流經隧道后進入一個體積為248,508立方英尺的大型蓄水池。蓄水池頂部由鋼筋混凝土柱子支撐,這些柱子每根重500噸,高60英尺,共有59根。四臺風力發(fā)電機,每臺14000馬力,負責將水送入東京灣,匯入江戶川。這個過程每年大約要循環(huán)7次。
魯德奎斯特本人十分喜歡建筑和工業(yè)機械,你可以想象,當Avaunt雜志去年冬天派他去拍攝“大罐子”時,他有多么興奮。雖然很多人喜歡把這里譽為“地下神殿”,不過魯德奎斯特更喜歡把它稱作“混凝土教堂”(concrete cathedral)。一開始,還有一名導游陪同他參觀,但后來他還是讓魯德奎斯特自己去探索。置身于幾十根樹木粗細的柱子之間,他感覺自己陷入了一個無窮的鏡中世界。陽光從頭頂上看不見的開口滲進來,燈泡的光照在這一切上,反射著奇特的綠色光芒。耳邊還有別的旅游團說話的聲音在隧道中回蕩。魯德奎斯特說:“這聽起來多么超現(xiàn)實啊,我多希望我能把它們記錄下來。”
他用鏡頭捕捉到了G-Cans奇怪朦朧的反烏托邦氛圍?纯催@些照片,也許你就能體會到這個“地下神殿”的神秘魅力。

壓力調節(jié)式蓄水池是防洪系統(tǒng)的最后一站。蓄水池中有59根鋼筋混凝土柱,可以減緩水的流速,加固蓄水池的頂部。

明亮的黃色油漆給黑暗的地下工廠增添了一絲生氣。

蓄水池中的每根柱子高約60英尺,重達500噸。

作者:Laura Mallonee 責任編輯:游海洪 PN135
來源: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news.f?forward=1&aid=cmpp_034470051362371#back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