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武漢市科協(xié)等單位舉辦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國際學術報告會上,多名國際水環(huán)境治理專家、中科院專家和住建部官員提到,湖北企業(yè)的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技術已走在全國前列。
湖水修復:一噸污水處理僅花幾角錢
昨日,日本福島震后賑災復興指揮部首席科學家、武漢市水環(huán)境治理政府顧問松本聰表示,可以利用生物鏈,用源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去“吞食”污水。
2003年,松本聰將其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帶入中國,經武漢新天達美環(huán)境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新天達美)引進吸收后,研發(fā)出符合中國國情的“STCC技術”,即一種以碳系材料生物池為核心的污水處理及深度凈化技術。
昨日下午,記者實地探訪了東湖賓館百花湖等污水處理項目。“污水處理設備埋在地下,另配有幾個水池供微生物繁殖。管網把污水抽至水池,微生物以污水里的大量細菌為食,起到凈化作用。凈化后的水再排至湖里,周而復始。”新天達美總經理陳美杉介紹,這種處理方式可大大節(jié)省設施的占地面積,也節(jié)省了費用,運行成本是國內其他同等處理技術的60%-70%,“一噸污水的直接處理成本只有幾角錢。”目前,該公司這一技術已在江蘇、安徽和廣西等8個省市推廣。
污泥處理:10萬噸污泥換來192萬方天然氣
我省襄陽一家企業(yè)湖北國新天匯能源有限公司(下稱:國新天匯)在污泥處理上做出了大文章。
該公司總經理梅禮元在電話中告訴記者,這幾年,他一直在襄陽“尋寶”——將市政污泥和餐廚垃圾變成天然氣和有機肥料。“襄陽市每天產生的200多噸污泥全部被我們消化。”梅禮元說,在國新天匯襄陽污泥處理廠門口,專門建有生物質燃氣加氣站,目前襄陽市至少有300多輛汽車在“喝”這種天然氣。
梅禮元介紹,從2004年開始至今,該公司累計投入資金4000多萬元,自主研發(fā)了低能耗的高溫熱水解系統(tǒng)、高濃度中溫厭氧消化系統(tǒng)等技術,并獲得國家專利。這種技術能將污泥和餐廚垃圾混合處理,通過170℃的高溫熱水解系統(tǒng)徹底分解其中的有害物質,經過殺菌后進入兩個厭氧消化罐,停留10天后產生的粗沼氣經過提純、壓縮變成生物質車用天然氣,而沼渣部分則通過系統(tǒng)余熱和太陽能干化后,成為生物碳土。
梅禮元算了一筆賬,每年處理污泥約10萬噸,能產生天然氣192萬立方米、生物碳土近2萬噸。
住建部專家稱:除了提高污水處理率 還要健全污水管網
“武漢的污水處理率高達90%,這并非好事。”昨日,在武漢市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國際學術報告會上,住建部專家建議武漢盡快健全污水管網。
“武漢優(yōu)于水而憂于水。”住建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在會上說,從武漢市水務局報給國家有關部門的數(shù)據來看,武漢的污水處理率目前達到90%以上,“2003年武漢的污水處理率還不到6%。10年來的增長速度看似喜人,但實際上背后暗藏著巨大的隱憂。”
在張悅看來,雨污不分、江水湖水倒灌,是導致武漢污水處理率偏高的重要原因。同時,相對于其他大多城市而言,武漢的地下水位較淺,許多地下水“一不留神”就進入了污水處理管網,也造成污水處理量減少。張悅稱,武漢的污染物削減效率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位居倒數(shù)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