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99精品国产_精品国产高清免费_欧美日韩亚洲精品中文专区_亚洲美女视频免费爽

中國給水排水2020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yè)資訊 » 水業(yè)新聞 » 正文

湖南“一號重點工程”大力治污還湘江本色 湖南省決策者清醒地意識到,湘江污染必須重拳出擊,鐵腕整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4-12-24  瀏覽次數:97
核心提示:湖南“一號重點工程”大力治污還湘江本色 湖南省決策者清醒地意識到,湘江污染必須重拳出擊,鐵腕整治!
中國給水排水 云直播

中國給水排水2020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千里湘江,養(yǎng)育著沿岸4000多萬人口,承載著千年湖湘文化,貢獻著湖南四分之三的GDP。

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湘江流域布局的不少重化工業(yè),讓湖南“母親河”一度成為全國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河流!

湘江之殤,刺穿千年歷史,刺痛無數人的神經。

為還“母親河”一江碧水,歷屆湖南省委、省政府一棒接一棒鍥而不舍地開展湘江治污。隨著“碧水湘江千里行動”列為湖南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一系列舉措相繼出臺,鍥而不舍,負重前行……

大美湘江,在大力整治中逐漸回歸本色。

湘江之殤

面對歷史抉擇該怎么辦

歷史的鏡頭推移到100多年前。湘中一處名為“錫礦山”的地方,機器轟鳴、人聲鼎沸。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國第一家銻廠——積善煉銻廠開業(yè)。一個多世紀以來,這里累計產銻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占世界四分之一,“世界銻都”的美譽由此鵲起。

然而,光環(huán)背后卻是污染隱患。100多年后,錫礦山卻以另外一個“標簽”廣為人知——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主戰(zhàn)場。

“2009年前后,在錫礦山一個山頭上,就分布有96家小冶煉廠,遠遠看去千瘡百孔。”參與整治的湖南省環(huán)保廳副廳長謝立想起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湖南是“有色金屬之鄉(xiāng)”,原湖南鐵合金廠,位于湘江流域湘鄉(xiāng)市,是當年為配套我國第一臺航空發(fā)動機而建設,曾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然而該廠從1966年開始堆放鉻渣,重金屬滲入地下,污染了工廠周邊的地下水。隨著污染不斷加重,湘鄉(xiāng)城區(qū)供水水源被迫改變,老百姓怨聲四起。

1966年,湘江首度監(jiān)測出鉻、鉛、錳、鋅、砷等重金屬。至20世紀90年代,湘江總體水質呈惡化趨勢,重金屬污染尤為突出。

隨后,一系列“血鉛”超標事件和頗受關注的“鎘米”風波,都使湘江的重金屬污染治理話題顯得格外沉重。

“為了防止重金屬污染事件再度發(fā)生,我們24小時有人值守,連過年都不敢休息。”株洲市環(huán)保局負責人回想起多年前的污染事件時,仍心有余悸。

2006年1月4日,株洲市清水塘工業(yè)區(qū)霞灣港清淤治理工程施工中,含重金屬淤泥被翻動后防護措施又沒有做到位,致使大量含鎘廢水直排湘江,下游湘潭、長沙自來水水源受到污染,釀成了全國關注的污染事件。

同年9月,湘江下游岳陽縣飲用水源因化工企業(yè)污水排放受到砷化合物污染,縣城8萬多居民飲水困難,當地政府被迫用汽車運送飲用水,危機才得以化解。

面對觸目驚心的污染,面對老百姓的死亡威脅,怎么辦?

湖南省決策者清醒地意識到,湘江污染必須重拳出擊,鐵腕整治!

然而,要想徹底整治湘江,何其難也!不同政績觀的碰撞,各種利益主體的博弈,從湘江治污的一開始就如影隨形。

湘江流域污染涉及幾百萬人的飲水安全,土壤重金屬超標涉及食品安全,將這些“老底子”公之于眾,會不會出亂子?別的地方也有污染,湖南這樣自揭家丑,會不會自討苦吃?湖南是欠發(fā)達地區(qū),為了治理環(huán)境大量關停企業(yè),影響發(fā)展,是不是“窮人辦富人事”?

面對種種壓力,湖南決策者最終做出了歷史性的抉擇——壯士斷腕,刮骨療毒!

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守盛告誡廣大干部:“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關系全省民生和發(fā)展穩(wěn)定,要算好政治、經濟、民生賬,要在我們手里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湘江之治

湖南決策中責任到底有多重

發(fā)展經濟是做加法,治理污染是做減法。任何時候,做“加法”皆大歡喜;而做“減法”就會得罪人,會有各種阻力,甚至有反撲。

然而,湖南的決策者們沒有猶豫。2013年,湖南省決定實施湘江治理和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并將其列為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

實際上,2007年以來,湖南加大了湘江治理步伐。2008年,啟動了為期3年的“碧水湘江千里行動”,提出打造“東方萊茵河”。

新的機遇始于2011年。國務院批準《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湘江作為唯一的流域綜合治理示范納入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根據方案,湘江重金屬治理規(guī)劃項目927個,總投資595億元,計劃5年完成。

2013年,湘江治污的歷史責任,落在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的肩頭。

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擔憂:“湘江污染的一點點消息都讓我很揪心,甚至有大噸位船舶下水,我都擔心會不會吃水太深,攪動底泥中的重金屬。”

“‘十二五’快到了收官之年,我們一定要確保在剩下的時間里,扭轉湘江污染趨勢,不負國家重視支持和全省人民的期望。”杜家毫說。

政府治污、公眾治污、法律治污、科技治污……為了治理“母親河”,湖南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力量。

在政府層面,湖南省政府專門成立了“湘江保護協調委員會”和“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委員會”,杜家毫擔任負責人,協調湘江流域八市的數十個縣、省直數十個部門,形成全流域治污一盤棋。根據湘江污染實際,湖南確定了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婁底冷水江、衡陽水口山、郴州三十六灣等五大“主戰(zhàn)場”,將治理任務分解至各市縣。

“湘江治污不是環(huán)保部門一家的事,治理任務分解到地方政府,并明確地方政府主要領導為責任人,這意味著如果完不成任務,地方政府和市長將在考核中被‘一票否決’。”湖南省環(huán)保廳廳長劉堯臣的話,一語中的。

湖南還明確每個治污區(qū)域由一家省直部門牽頭,分類指導,對癥下藥。比如,湖南省水利廳對口治理三十六灣地區(qū),在與郴州市協商后,從解決礦區(qū)源頭污染整治的關鍵性難題入手,推行農村安全飲水和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等工作。

“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為了強化政府責任,強力問責機制正在建立。一旦發(fā)生重大環(huán)境問題,相關責任人將被追責,嚴重者甚至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層面,為了形成更廣泛的社會監(jiān)督,湖南主動加強官方與民間環(huán)保人士的聯動,公開向社會招募200名湘江“綠色衛(wèi)士”。

2011年9月17日,一張湘江湘潭段重化工區(qū)排放紅色污水的照片被“湘潭矛戈”拍攝并發(fā)到網上,立即引起公眾的關注,引起當地環(huán)保局的關注,造成污染的顏料化工廠被責令關停。“湘潭矛戈”的真名叫毛建偉,從2008年開始自發(fā)暗訪監(jiān)督湘江的污染狀況。湘江流域像他這樣的志愿者多達數百人。

從法律層面完善湘江保護機制的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2013年4月1日,《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成為我國第一部江河流域保護的綜合性地方法規(guī)。

科技支撐湘江重金屬治理的步伐亦在加快。一系列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復、廢渣處置等技術被攻破、運用。在湘江治理帶動下,一批環(huán)保企業(yè)興起,湖南環(huán)保產業(yè)產值超千億元。

“湘江治理工作前所未有,治理成效前所未有,老百姓關注度前所未有。”湖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陳肇雄不無感慨地說。

湘江之變

改變的究竟是什么

“從前年冬天開始,碧波蕩漾的湘江又回來了,F在我們老街坊常在沿江風光帶唱唱歌、跳跳舞,非常愜意。”一直居住在湘江河畔的長沙市民李建國說。

經環(huán)保部核定,至2013年底,湘江干流水質連續(xù)兩年為優(yōu),水質中汞、鎘、鉛、砷、鉻的污染濃度分別比2010年下降了33.3%、22.2%、42.9%、58.3%和28.6%,因重金屬污染引發(fā)的環(huán)境事件逐年減少。

湖南省環(huán)保廳的最新信息:今年1-11月,湘江干流18個斷面的鎘、汞、砷、鉛和六價鉻濃度均達到《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中的Ⅱ類標準,部分達到Ⅰ類標準,與去年同期相比,鎘、砷和鉛濃度均值明顯下降,汞和六價鉻均值保持穩(wěn)定。

大美湘江,在大力整治中逐漸回歸本色。

郴州,中國重點產煤區(qū)和“有色金屬之鄉(xiāng)”,獲得首批創(chuàng)建生態(tài)文明典范城市。

株洲,從全國“十大污染城市”變成“國家衛(wèi)生城市”,從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變成了綠油油、水靈靈的城市。

長沙,魚翔淺底、鷹擊長空,多次上榜“中國最宜居城市”。

岳陽,飲水干凈、生態(tài)優(yōu)良,被譽為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

變化在水里,行動在岸上。

根據“一號重點工程”計劃,湘江干流兩岸500米范圍內屬禁養(yǎng)區(qū)域,現有規(guī)模養(yǎng)殖場限期退出,目前退出工作已完成60%。

2010年以來,湘江流域淘汰關閉878家涉重金屬企業(yè)。通過開展湘江兩岸工業(yè)污染場地、遺留廢渣、企業(yè)環(huán)保設施改造、城鎮(zhèn)污水截流等重點問題治理,2013年以來共實施重點治理項目1422個。

在竹埠港、清水塘等歷史遺留問題多、環(huán)境安全隱患大的老工業(yè)基地,啟動了工業(yè)企業(yè)整體搬遷。

6月30日,在株洲清水塘地區(qū)的旗濱集團生產車間,工人們依依不舍地把兩條生產線的玻璃冷卻水放掉,兩天后,最后一條生產線也停產。清水塘綠色搬遷由此啟動。

9月29日,湘潭竹埠港工業(yè)區(qū),最后兩家化工企業(yè)主動關停,竹埠港工業(yè)區(qū)走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里程。

繁華落盡,洗盡鉛華,中國經濟正在適應“新常態(tài)”。湘江之變,改變的究竟是什么?

思想,理念;責任感,政績觀!

“老百姓并不太關心GDP,而是關注水土氣!”用湖南省委常委、長株潭“兩型”工委書記張文雄的理解來說,“如果連湘江污染都治理不好,老百姓喝不上潔凈的水、呼吸不上清新的空氣、吃不上放心的食品,還談什么‘兩型’社會建設,還談什么生態(tài)文明改革?”

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試驗區(qū)以來,湘江治污即為這項試驗最厚重的一疊考卷。

今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湖南以“兩型”試驗為契機,在全國率先破題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湘江治污,雖難畢其功于一役,卻已彰顯出當代湖南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勇氣、責任與擔當。

湖南“一號重點工程”大力治污還湘江本色

時間:2014-12-24 14:45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鄒云 丁文杰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yè)網/>
</div>
<div   id= 
 
[ 行業(yè)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yè)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