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中山首座生活污泥處理廠日前正式試運行。昨日,記者從該污泥處理廠獲悉,該廠采用厭氧消化工藝,待二期工程完工后,每日可處理污泥600噸,屆時可日產甲烷1萬—2萬立方米,將很好地實現污泥的“減量化、穩(wěn)定化、無害化、資源化”。據悉,中山生活污泥處理廠也是全省首座具備厭氧消化的技術,對中山市創(chuàng)建全國生態(tài)文明示范市將起到重要作用,也將為全國、全省破解類似環(huán)保難題提供范例。
二期工程兩年左右可投用
中山生活污泥和印染污泥處理工程項目位于民眾鎮(zhèn)北部沙仔工業(yè)園區(qū)的中山市固體廢物綜合處理中心內,總投資26201萬元。根據目前中山市日產生污泥400噸的現實,項目設計處理規(guī)模為生活污泥600噸/日,首期工程處理規(guī)模為300噸/日。昨日上午,記者從該廠看到,目前首期工程的基礎設施已基本建設完成,首批3個厭氧罐已投入使用。“暫時只能容納300噸污泥,兩年左右處理量可達600噸。”該廠的工程師魏超告訴記者。
近年來,作為全國首批生態(tài)市的中山市,把建設城鎮(zhèn)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作為治理環(huán)境的一項重要民心工程,目前全市建成運行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共20座。不過,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污水處理的副產品污泥正演變?yōu)槌鞘协h(huán)境的新“毒瘡”。污泥處置難、技術選擇難,以及如何因地制宜選取效果好又經濟的技術已成為各地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中山的污泥處理通常采用填埋、堆肥,或者運往番禺等外市處理。”中山中嘉污水處理廠相關人士介紹。對于土地資源并不富足的中山,不允許長期無限制地利用土地填埋的方式處理污水污泥。按測算,中山每處理1萬噸污水就會產生5噸污泥。污泥中富含病原微生物、有機污染物、重金屬等,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該項目正是在此背景下建立起來的。
每日供燃氣將達8133立方米
“如果通過填埋或者燒制建材等方式來處理,污泥有機質就無法回收。”魏超說。
厭氧消化利用兼性菌和厭氧菌進行厭氧生化反應,分解污泥中的有機物質。首先,有機物被厭氧消化分解,可使污泥穩(wěn)定化,使之不易腐敗。其次,通過厭氧消化,大部分病原菌或蛔蟲卵被殺滅或者作為有機物被分解,可使污泥無害化。第三,隨著污泥被穩(wěn)定化,將產生大量高熱值的甲烷,作為能源利用,使污泥資源化。另外,污泥經消化后,其中的部分有機氮轉化為氨氮,提高了污泥的肥效。
據悉,該工程項目選用德國利浦公司的專利厭氧消化系統(tǒng),具有以下優(yōu)點:現場制作周期短、材料抗腐能力強,可長期穩(wěn)定運行,檢修維護容易;精確的反應條件控制及先進的自動化技術,保證厭氧消化的最佳攪拌及溫度,處理效果徹底;處理過程全封閉,對周邊環(huán)境不產生異味影響;處理介質的含固率可達到8%—12%,效率高,能耗低。
該項目達產運行后,日產可供燃氣8133立方米,相當于2.2萬立方米/日的焦爐煤氣廠,可將解決22000戶居民的用氣,相當于每年節(jié)約優(yōu)質焦炭1850噸。每年產7萬噸腐殖土,可作為園林綠化營養(yǎng)土或填埋場覆蓋土。每年可減排甲烷氣體3000噸,相當于減排溫室氣體二氧化碳6萬噸。
目前,黃圃鎮(zhèn)、民眾鎮(zhèn)、三角鎮(zhèn)、神灣鎮(zhèn)和阜沙鎮(zhèn)等鎮(zhèn)區(qū)的生活污泥都已經交給該廠進行處理。“等正常投入運行后,將可容納全市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
“變廢為寶”需
中溫“消化”22天
【小知識】
由于污泥處理處置工藝目前在國內外仍然是一個公認的難題,各國各地采用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各不相同,大多是根據所在地的具體情況、環(huán)境容量和環(huán)保要求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處理處置方法。目前常用的有:填埋、焚燒發(fā)電、水泥廠焚燒、厭氧消化/生物制氣、半干化+綜合利用等主要工藝。
據介紹,采取厭氧消化的技術,城市污泥運送罐車經過稱重后,將污泥運送至污泥貯池進行均質和預熱處理,調配好的城市污泥由螺桿泵投配入厭氧消化罐,污泥經過22—24天的中溫消化處理后,產生的消化液經過貯池調解后,進入脫水機房進行脫水處理,并產生沼渣和沼液。沼渣經過拋翻后可作為園林綠化營養(yǎng)土和垃圾填埋場覆蓋土使用,沼液經過脫氮除磷后排入中拓凱藍污水處理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