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62年5月出生,江蘇無錫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84年9月至1990年12月在無錫輕工業(yè)學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990年畢業(yè)于無錫輕工學院獲博士學位。曾在日本、韓國進修和合作研究工作兩年,2001年9月任江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05年6月任江南大學校長,長期從事發(fā)酵工程和環(huán)境生物技術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姓 名
陳堅
性 別
男
出生日期
1962年5月
職 稱
教授
電 話
85913661
傳 真
85807976
E-mail
jchen@jiangnan.edu.cn
【學術簡介】
分別在清華大學、無錫輕工學院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在日本大阪大學、東京工業(yè)大學、韓國仁荷大學等研修2年,現(xiàn)為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副理事長,Porcess Biochemistry、J. Agr. Food Chem、生物工程學報等國內外學術雜志編委,啤酒發(fā)酵工程技術、乳品生物技術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研究領域】
發(fā)酵過程優(yōu)化與控制、酶技術、食品生物技術
【主要論著】(著作和論文)
近5年在發(fā)表論文SCI收錄論文70篇,完成著作3部。
其中代表性論文如下:
(1)JW Zhou,GC Du, J Chen. ATP in Current Biotechnology: Regulation,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s.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09, 27:94-101
(2)S Chen, J WU, GC Du, J Chen.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 cutinase. J.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8, 283: 25854-25862
(3)DX Zhang,, GC Du, J Chen. Surfactant protein of the Streptomyces Subtilisin inhibitor family inhibits transglutaminase activation in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8, 56: 3403-3408
(4)LM Liu, GC Du, J Chen Enhancement of pyruvate production by osmotic-tolerant mutant of Torulopsis glabrata.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7, 97(4): 825-832
(5)J Zhang, GC Du, J Chen. Glutathione protects Lactococcus lactis against acid stres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7, 73 (16): 5268-5275
【科研項目】
近5年來主持或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9項。
其中代表性的科研項目如下:
(1) “發(fā)酵過程優(yōu)化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20625619),2007-2010
(2)“食品微生物的功能優(yōu)化與調控的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836003),2009-2011
(3)“重要微生物代謝產物的發(fā)酵過程優(yōu)化技術”,2007-2009,江蘇高等學校優(yōu)秀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
(4)“光滑球擬酵母的能量代謝對其酵解途徑的調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670066),2007-2009
(5) “維生素C發(fā)酵生產中的兩菌關系解析及其應用”,江蘇省產學研前瞻性項目(編號:BY2009112),2009年10月-2011年12月
【科研成果及獎勵】
5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其中代表性的成果和獎勵如下:
(1) 《以高產量、高轉化率和高生產強度為目標的發(fā)酵過程優(yōu)化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06年
(2) 《Fenton氧化-厭氧顆粒污泥膨脹床-膜生物反應器組合技術處理難降解有機廢水的研究與應用》,中國輕工業(yè)聯(lián)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6年
(3)《棉織物前處理關鍵酶制劑的發(fā)酵生產和應用技術》,高等學校技術發(fā)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2007年
(4)《發(fā)酵法生產用于紡織品染整加工的堿性果膠酶和過氧化氫酶》,輕工聯(lián)合會技術發(fā)明一等獎,2009年
(5)《工業(yè)微生物生理功能和代謝調控研究》,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自然科學),2010年
【榮譽與獎勵】
99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2001年獲教育部第二屆青年教師獎、全國優(yōu)秀教師,2004年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6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在讀碩、博士人數】
博士7人,碩士15人
【已畢業(yè)碩、博士人數】
博士
24人,碩士42人
江南大學校長陳堅: "大學,讓城市更美好"
2010年06月20日
江南大學校長陳堅
陳堅:謝謝。我想說會議最后一個發(fā)言是很困難的,很多內容大家都講了,這也說明創(chuàng)新是很困難的。我的主題,實際上也是沿用了這么一個模式,因為世博會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想說大學,也包括教育,教育讓生活更美好,我也同意。還有大學讓世博更美好,同濟大學參加了很多世博的工作。
同時大學也讓論壇更美好,據我所知,今天在這個論壇,我們江南大學大概有190位師生在這里做各種服務,都是作為志愿者參與。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也說明了大學的作用。
我想說兩個關系,一個是大學與城市的彼此需要性。中國城市的現(xiàn)代化、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強化大學與城市間的聯(lián)系。中國的城市可能更注重發(fā)展經濟、公共服務和改善民生,我們的大學主要的功能是人才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和社會服務。所以在這兩者主要的功能,雖然是有所區(qū)別,但是彼此的需要性是非常顯然的。大學和城市可以在提升彼此的核心競爭力方面,是可以共同努力的。
第二點,大學與城市應該有彼此的責任感,我想說,一方面大學,當然應該主動融入城市,強化服務和引領城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理念。服務和引領,這是大學的責任,并且付諸于行動。另外一方面,通過制度化的投資和項目引導,讓大學和城市共生、共贏。
剛才說有一流的城市就有一流的大學,我覺得很多的大學和城市是在共同的成長,共同走向一流或者更加卓越。
第三點,關于大學為城市的服務,因為我所服務的江南大學地處無錫,這一點首先跟大學的定位,它的目標,是緊密關聯(lián)的。江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學校,也非常明確和所在地區(qū)共生共榮是我們學校發(fā)展的使命和目標。原來江南大學比較優(yōu)勢的學科是在食品、輕工、紡織這些方面,作為教育部的學校,是服務于全國。但是大家知道,無錫市正在大力發(fā)展的是物聯(lián)網、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環(huán)保、軟件、服務外包、制藥、創(chuàng)意產業(yè)等等。實際上我們和無錫的支柱產業(yè)是有一定距離的,但是為了服務地方的需求,支撐當地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我們學校就進行了一系列的學科資源的整合。比如我們組建了一個醫(yī)藥學,主要是發(fā)展和支撐無錫醫(yī)藥產業(yè)的發(fā)展。我們組建了一個環(huán)境學,主要是太湖的污染、包括低碳城市發(fā)展的需要。實際上無錫市的低碳城市規(guī)劃也是我們學校制定的。
比如我們成立了數字媒體學院,因為無錫的動漫創(chuàng)意產業(yè)現(xiàn)在已經在國內處于第四位,所以我們這個學院也是緊密支撐當地的動漫創(chuàng)意產業(yè)。
特別是今年,我們學校將兩個學院整合,成立了物聯(lián)網工程學院。這個學院的辦學模式完全是跟無錫市共建,這個共建體現(xiàn)在這個學院的領導的小組是由無錫市和學校共同組成,學院有理事會,也是由城市和學校構成。還有專家委員會,這個學校的特點,一個是物聯(lián)網的方向是比較齊全的,現(xiàn)在有25位教授,61位副教授。另外正在全力引進國內外的知名學者和團隊,還有就是學生的培養(yǎng),完全是采取卓越工程師的模式,課堂的學習和實踐是緊密結合起來的。因為物聯(lián)網產業(yè)需要的更多是卓越的工程師。我們希望作為無錫市國家傳感中心的建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
作為處于無錫的大學,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把學校建設成為與無錫一樣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與無錫一樣快速發(fā)展,與無錫一樣享譽海內外的大學,也為這座城市美好的未來貢獻我們的力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