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生導師王建龍教授
●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 陳燦
入選理由:他是一名學者,嚴謹為學,寬厚為人;他是一位師者,言傳身教,春風化雨;他是一個友人,循循善誘,坦誠以見。其實,他只是一介凡人,辛勤澆灌,默默耕耘。桃李吐芳時,他在心底微笑。
用平易書寫輝煌,他的美在桃李絢麗、稻麥金黃。
我于2003年考入清華大學核研院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作為一名普博生,在導師王建龍教授的精心指導下,我于今年7月順利畢業(yè),并獲得了清華大學優(yōu)秀博士畢業(yè)生的稱號。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四年學習中,收獲很多,特別是在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上,與王老師的榜樣影響和有效指導截然不分。正如核研院信息中心約稿要我談談自己的科研體會中,我寫到,“我要衷心感謝我的導師王建龍教授,因為上述很多思想來源于我的導師。他帶領我進入科研的大門,讓我體會到科研的樂趣,幫助我逐步成為一名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能力的科研人員。”
作為學生,我們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開題、做實驗、寫文章、寫博士論文等都得到老師慷慨的鼓勵和有效的指導,使我們順利成長。
剛剛進入實驗室,王老師詢問我對哪方面課題感興趣,我說環(huán)境生物技術方面。于是老師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清華大學基礎研究基金資助的項目“利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治理重金屬和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研究”為依托,就重金屬離子生物吸附和修復領域中的重要問題“重金屬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關系”有針對性地指導我進行深入研究。初步接觸這個領域時,對課題內容一無所知。老師首先指導我增強文獻檢索和閱讀能力。文獻檢索和閱讀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技能,不僅在選題時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整個論文工作期間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方法上,老師要求我們不要停留在僅通過關鍵詞檢索相關文獻,而是要逐步確定本領域的核心期刊,特別是高水平國際期刊,通刊閱讀,熟悉期刊的要求和文章發(fā)表水平、某個問題的發(fā)展歷史脈絡以及一些研究類文章的研讀,從而為博士生具體課題的確定、具體實驗的設計、文章寫作和投稿等方面逐步打下扎實的基礎。在開題前的文獻查閱效率很低,甚至花費一周時間都不能精讀完一篇經典外文文獻,或者一篇研究報告閱讀多遍都抓不住重點。而且,經常感覺閱讀過的文獻內容都忘記了,似乎沒有讀過。這時候沮喪的情緒不期而至。一方面,老師鼓勵我們這是個慢慢積累的過程,不要心急,只要開始了閱讀,堅持下來,不斷思考,就可以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查閱文獻的方法。另一方面,導師在如何具體閱讀文獻上提出了方法,比如看引言體會文章創(chuàng)新處,閱讀文獻后,用幾分鐘時間進行英語復述等方法來掌握文章的內容。在這個階段我發(fā)現(xiàn),我所研究的領域已經發(fā)表了大量文獻,認為自己要做的內容他人都做過了,似乎不能創(chuàng)新,向老師表達出這種擔心。而這種對于難以創(chuàng)新的憂慮,在博士生當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情緒。王老師多次十分耐心地解釋博士生創(chuàng)新問題,說,科研是逐步積累的過程,不經過任何訓練就具有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那就不需要攻讀博士學位了。在攻讀博士學位3~5年中,經過各種階段的學習培養(yǎng)和訓練過程,最終可以逐步培養(yǎng)起博士生獨立科研工作的能力。創(chuàng)新不是空中樓閣,需要積累——文獻的積累、實驗的積累。早期對文獻的把握還比較膚淺,還沒有開始具體的實驗,因此不要太早下判斷自己的研究課題難以創(chuàng)新,打擊做研究的信心,令自己裹足不前,什么都做不了。
在課題準備階段,查閱文獻易進入的另一個誤區(qū)是:只查找不閱讀或閱讀得很少,逐漸使自己成為文獻資料的搜集者而非使用者。還有的同學陷入到文獻的海洋中,覺得自己不查閱完本領域的文獻,不了解他人已經完成的工作,又怎么能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呢?針對這一點,我的導師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明確的要求,使我受益良多。這個建議就是,在查閱文獻階段,要能寫出本領域的一篇英文綜述,作為這個階段的總結。初接到這個要求,我感覺自己無論從語言的把握上還是對本領域發(fā)展狀況的全面了解上,都沒有信心。但是我閱讀文獻達半年之久,導師鼓勵我,堅持要我寫出綜述,無論質量好壞。在這種情況下,我嘗試寫出一篇關于利用微生物釀酒酵母吸附重金屬離子研究進展方面的綜述,得到導師認可,并進行了修改和投稿,最終被一家高水平國際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接受并發(fā)表。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從事相關研究的信心也大大加強。
對本領域大致了解后,導師鼓勵我們盡早進入實驗室開始實驗,熟悉實驗室條件并學會使用有關儀器設備,跨出實驗工作的第一步。在實驗方面,如何設計實驗并動手開始實驗是個問題。老師說在早期實驗起步階段,設計一個有創(chuàng)新的實驗確實很困難,這時哪怕是重復前人的工作,也是有意義的。在實驗過程中,隨著實驗階段的不同,還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鼓勵我們隨時與他討論,包括實驗中碰到的問題、實驗結果,討論怎樣進行研究和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并及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以幫助我們盡量少走彎路。老師強調說,好的實驗設計思想,不是憑空產生,而是來自于高水平文章的閱讀、分析和思考。在實驗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閱讀文獻,可以對別人工作的細微之處有更深的了解。如此反復,不斷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再用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就能不斷認識、發(fā)現(xiàn)問題,創(chuàng)新的火花也會從中迸發(fā),從而對本研究方向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寫文章。對于所做的實驗工作,導師一再強調要及時總結,并寫出文章投稿。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實驗結果不理想,總想重做,或做了很多實驗,數據擱置,不分析。由于實驗階段和導師能夠進行及時地交流和討論,因此導師一旦了解到上述情況,就要求我們暫時不做實驗,而將已經完成的實驗好好整理總結,汲取實驗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進行新實驗的設計和操作。關于如何寫文章,老師也談論過很多。文章關鍵是討論部分。要能夠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深入地分析,而不僅僅羅列結果,這依賴于精讀過的文獻,從這些文獻中進行學習。對實驗工作進行總結后,才能更好地設計下一步的實驗,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因為各種原因,我們總是拖延對實驗結果的整理和總結。我個人感覺老師在這方面對于學生的要求和指導十分關鍵有效。清華博士生壓力都很大,包括發(fā)表文章的硬性要求。對于文章寫作和發(fā)表,老師認為是實驗后的很自然的階段和產品。在王老師的指導下,滿足學校發(fā)表文章基本要求則似乎成為一件輕松的事情。老師當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在本領域高水平期刊上發(fā)表文章。而每次發(fā)表文章,都在增強我們做科研的信心和興趣,形成了科研的良性循環(huán)。
在上述博士學位攻讀期間科研工作的基礎上,導師鼓勵我參加優(yōu)秀博士論文的申請以及優(yōu)秀博士畢業(yè)生的申請,并且最終獲得相關榮譽。所有這些榮譽,我都歸功于我的導師王建龍教授。
在我看來,我的導師,不僅做到了經常性地對學生的學術工作進行有益的指導,積極地為我們創(chuàng)造出提高學術水平的良好環(huán)境和機會。而且,導師自己為人師表、嚴于律己,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崇高的敬業(yè)精神,嚴謹的學術作風和較高的學術水平,為我們學生樹立起了良好的榜樣形象。有下面一些事情為證。
除非出差等外出原因,不僅在白天正常工作日,在每天晚上以及周末,都可以在辦公室找到導師。我們隨時可以聯(lián)系導師與導師見面討論問題。我們發(fā)的郵件導師從不拖延,都及時回復。導師從不把一些瑣碎的非科研工作交給學生們,并且還盡量幫助減少學生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比如學生購買實驗用品需要報銷,跑財務,導師就建議由一個學生匯總。在讀博期間,會存在拖延、工作不順利的情況,但是我從來沒有聽導師說過任何嚴厲指責的話,從來都是認真聽學生敘述問題,然后鼓勵,給予有效指導。導師還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我們學生有機會認識本領域國外優(yōu)秀同行,有機會一起交流討論。博士生普遍面臨壓力大的問題,但是我在導師營造的這種寬松氛圍中逐步成長起來,感覺非常幸運。我們所在研究室常常組織周末爬山活動。導師是隨和寬容的人,學生叫上,就愉快的參與我們的活動。導師對學生尊重,學生則更加敬重老師。我曾經有一次問導師,“老師,您在辦公室坐久了,不覺得煩嗎?”老師說,當然不覺得,覺得很有樂趣。很有樂趣。這個對我的影響是大的。我知道,很多博士生并不以科研為樂趣。導師以科研作為興趣,并且自然的散發(fā)出了,對學生的影響是無形的、巨大的。
在博士畢業(yè)前夕,老師關心地詢問我將來的打算,那時我還沒有考慮好。導師建議說,留下來再多作兩年博士后工作,為將來科研工作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我愉快地接受了。
于我而言,正是我的導師王建龍教授的指導,才逐漸培養(yǎng)起我科研的信心和樂趣,是我名副其實的良師益友!
老師身上關愛學生、指導學生的點點滴滴不是這一篇短文能夠敘述清楚的,在惶恐中寫下一點感受。是為記。
王建龍 男,1964年出生于湖北宜昌。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環(huán)境技術研究室主任。長期以來致力于環(huán)境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攻方向為現(xiàn)代環(huán)境生物技術。近年來,還在核環(huán)境工程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教學和科研工作。為研究生講授《輻射分子生物學》、《輻射技術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為核科學與技術學科和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科雙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核研院•方大炭素核石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
作者:張桂蘭 文章來源:方大炭素 更新時間:2013/3/4 |
|
2月1日,在方大炭素公司賓館會議室隆重舉行“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和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石墨聯(lián)合研究中心”成立掛牌儀式暨座談會。研究中心的成立受到甘肅省科技廳、甘肅省工信委、蘭州市工信委、蘭州市紅古區(qū)人民政府高度關注,甘肅省科技廳副廳長趙旭東、高新處處長王曉光、甘肅省工信委高新處副處長李斌、蘭州市工信委副主任趙旭東、紅古區(qū)副書記朱宗成參加會議并講話。公司總經理黨錫江、黨委書記辛火等參加會議,方大炭素副董事長陶霖與清華大學核研院副院長王建龍共同為該中心揭牌。
會議由黨錫江主持,陶霖代表公司致辭。
座談會上,王建龍就核電及高溫氣冷堆發(fā)展意義、前景進行了闡述,表示一定按照研究中心工作計劃扎實開展核石墨研究工作。趙旭東等對“清華大學核研院•方大炭素核石墨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認為該中心的成立標志著高溫氣冷堆關鍵材料向國產化方向邁出了關鍵的步伐。方大炭素公司與高層次技術力量融合,符合甘肅省“以企業(yè)為主體,政府為導向”的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和產學研政合作政策,符合全國科技大會提出的協(xié)調創(chuàng)新方向。希望通過合作盡快培養(yǎng)出高層次科技人才,并將高層次科技人才、科研隊伍留在企業(yè),為企業(yè)發(fā)展、甘肅省發(fā)展貢獻力量。
據悉,此研發(fā)中心的成立,在核石墨領域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研發(fā)中心將充分發(fā)揮清華大學核研院的核能科學與核材料的科研力量、方大炭素在石墨材料方面的科研生產優(yōu)勢,實現(xiàn)校企合作、強強聯(lián)合;形成核級產品自主創(chuàng)新的產業(yè)鏈,打破核級石墨材料受到國外進口的制約,加速核石墨的國產化,推動我國成為核電強國的步伐;也必將為今后實現(xiàn)高溫氣冷堆產業(yè)化和國產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加快了公司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技術研發(fā),增強技術和制造優(yōu)勢,占領高端市場,提升企業(yè)價值,實現(xiàn)在核石墨研究與制造領域的“技術領導力”和“成本競爭力”,爭取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中獲得新機遇和主動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