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 容
|
范成新 男 博導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電子郵件:cxfan@niglas.ac.cn
通信地址:南京北京東路73號
郵政編碼:210008
1954年生,研究員。1982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yè)獲碩士學位,同年分配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工作。1997年晉升為研究員,2001年聘為“湖泊沉積污染與界面環(huán)境化學”團隊創(chuàng)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9屆江蘇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2010)和在寧部屬科研院所“科技創(chuàng)新標兵”(2008)。主要從事湖泊水土污染及其修復機制的研究。1995年參加在日本進行霞浦湖“底泥疏浚生態(tài)影響”國際合作課題,1999-2001年間與澳大利亞聯(lián)邦科學和工業(yè)研究組織(CSIRO)Land & Water研究所水土模擬實驗室進行了合作研究和交流,2002 年赴瑞典 Uppsala 大學湖沼研究所和地理系學習。
電子郵件:cxfan@niglas.ac.cn
通信地址:南京北京東路73號
郵政編碼:210008
1954年生,研究員。1982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yè)獲碩士學位,同年分配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工作。1997年晉升為研究員,2001年聘為“湖泊沉積污染與界面環(huán)境化學”團隊創(chuàng)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9屆江蘇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2010)和在寧部屬科研院所“科技創(chuàng)新標兵”(2008)。主要從事湖泊水土污染及其修復機制的研究。1995年參加在日本進行霞浦湖“底泥疏浚生態(tài)影響”國際合作課題,1999-2001年間與澳大利亞聯(lián)邦科學和工業(yè)研究組織(CSIRO)Land & Water研究所水土模擬實驗室進行了合作研究和交流,2002 年赴瑞典 Uppsala 大學湖沼研究所和地理系學習。
招生專業(yè):環(huán)境科學
招生方向:湖泊污染與環(huán)境工程
湖泊環(huán)境與工程
學歷:研究生
學位:碩士
1982年南京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yè)后分配于南京市塑料四廠工作,1987年碩士畢業(yè)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主要從事湖泊水土污染及其修復機制的研究。1995年、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分別在日本國立環(huán)境研究所、澳大利亞CSIRO和瑞典Uppsala大學地理系進行國際合作、學習和高訪活動。
工作簡歷
社會兼職: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九三支社主委
(一)專利
(1)范成新,一種室內(nèi)模擬水下沉積物再懸浮狀態(tài)的方法及裝置(ZL 200410014329.X)
(2)范成新,張路.污染水體底泥環(huán)保疏浚深度的確定方法 (CN 200810023224.9)
(3)范成新、陳爽,水體污染底泥生態(tài)疏浚面積的確定方法(CN 201010287880.7)
(4)范成新、王兆德、周麒麟,基于疏浚底泥的植生性基質(zhì)及裸露坡面的生態(tài)修復方法(CN 201110090030.2)
(5)范成新,水體密實性底泥的植物適生性恢復方法(CN 201010524103.X)(6)范成新,孔隙水采樣器的水下投放裝置(ZL 02263161.5)
(7)范成新,一種旋槳式沉積物再懸浮發(fā)生裝置(ZL 200420025427.9)
(8)丁士明, 時丹, 范成新. 沉積物間隙水中磷的高精度原位采集和分析方法及其裝置(CN 200810122908.4)
(9)丁士明, 白秀玲, 劉滔, 范成新. 一種鈣質(zhì)沉積物有機磷的提取及組成分析方法 (ZL 200810021904.7)
(10)丁士明, 劉滔, 許笛, 范成新. 一種原位獲取沉積物間隙水的擴散平衡裝置及其方法(ZL 200810242606.0)
(11)王兆德、范成新、周麒麟,一種不穩(wěn)定土石邊坡的生態(tài)修復構(gòu)造法(CN 201110024896.3)
(12)李大鵬、黃勇、范成新,城市地表水體磷的原位凈化方法(CN 201010150295.2)
(13)張路、范成新、一種新型砌塊式滲濾壩(ZL 201020591359.8)
(二)獲獎
2006年“太湖底泥內(nèi)源污染及污泥疏浚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
2007年第二屆江蘇省軟科學一等獎,太湖藍藻水華污染事件形成原因及控制對策與治理建議,(排名第5)
2007年“重污染水體底泥環(huán)保疏浚與生態(tài)重建技術(shù)”獲環(huán)境保護科學技術(shù)二等獎(排名第3)
2007年“太湖底泥疏浚規(guī)劃研究”獲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shù)二等獎(排名第3)
2010年1月獲“太湖水動力與生態(tài)過程模擬研究” 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2);
2001年“過水性湖泊規(guī);B(yǎng)殖技術(shù)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3)
2010年9月獲九三學社中央授予的“優(yōu)秀社員”榮譽稱號
2008年4月獲江蘇省科協(xié)“在寧部屬科研院所科技創(chuàng)新標兵”稱號
(1)范成新,一種室內(nèi)模擬水下沉積物再懸浮狀態(tài)的方法及裝置(ZL 200410014329.X)
(2)范成新,張路.污染水體底泥環(huán)保疏浚深度的確定方法 (CN 200810023224.9)
(3)范成新、陳爽,水體污染底泥生態(tài)疏浚面積的確定方法(CN 201010287880.7)
(4)范成新、王兆德、周麒麟,基于疏浚底泥的植生性基質(zhì)及裸露坡面的生態(tài)修復方法(CN 201110090030.2)
(5)范成新,水體密實性底泥的植物適生性恢復方法(CN 201010524103.X)(6)范成新,孔隙水采樣器的水下投放裝置(ZL 02263161.5)
(7)范成新,一種旋槳式沉積物再懸浮發(fā)生裝置(ZL 200420025427.9)
(8)丁士明, 時丹, 范成新. 沉積物間隙水中磷的高精度原位采集和分析方法及其裝置(CN 200810122908.4)
(9)丁士明, 白秀玲, 劉滔, 范成新. 一種鈣質(zhì)沉積物有機磷的提取及組成分析方法 (ZL 200810021904.7)
(10)丁士明, 劉滔, 許笛, 范成新. 一種原位獲取沉積物間隙水的擴散平衡裝置及其方法(ZL 200810242606.0)
(11)王兆德、范成新、周麒麟,一種不穩(wěn)定土石邊坡的生態(tài)修復構(gòu)造法(CN 201110024896.3)
(12)李大鵬、黃勇、范成新,城市地表水體磷的原位凈化方法(CN 201010150295.2)
(13)張路、范成新、一種新型砌塊式滲濾壩(ZL 201020591359.8)
(二)獲獎
2006年“太湖底泥內(nèi)源污染及污泥疏浚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
2007年第二屆江蘇省軟科學一等獎,太湖藍藻水華污染事件形成原因及控制對策與治理建議,(排名第5)
2007年“重污染水體底泥環(huán)保疏浚與生態(tài)重建技術(shù)”獲環(huán)境保護科學技術(shù)二等獎(排名第3)
2007年“太湖底泥疏浚規(guī)劃研究”獲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shù)二等獎(排名第3)
2010年1月獲“太湖水動力與生態(tài)過程模擬研究” 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2);
2001年“過水性湖泊規(guī);B(yǎng)殖技術(shù)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3)
2010年9月獲九三學社中央授予的“優(yōu)秀社員”榮譽稱號
2008年4月獲江蘇省科協(xié)“在寧部屬科研院所科技創(chuàng)新標兵”稱號
獎勵信息
專利成果
(一)出版專著
1. 范成新、張路等著,2009.太湖-沉積物污染與修復原理,北京,科學出版社,pp390
2. 范成新、王春霞主編,2007.長江中下游湖泊環(huán)境地球化學與富營養(yǎng)化,北京,科學出版社,pp453
3. 黃漪平主編、范成新、濮培民、姜加虎、戴全裕副主編,2001.太湖水環(huán)境及其污染控制,北京,科學出版社,pp298
4. 竇鴻身、姜加虎主編,范成新、朱松泉、楊宏偉副主編, 2003. 中國五大淡水湖,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出版社,89-125
(二)發(fā)表文章(2006~2011)
2011年1-6月
1. Lei Zhang, Qiushi Shen, Haiyan Hu, Shiguang Shao, Chengxin Fan. Impacts of Corbicula fluminea on oxygen uptake and nutrient fluxes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2011, DOI 10.1007/s11270-011-0763-3
2. 張雷, 古小治, 邵世光, 胡海燕, 鐘繼承, 范成新.河蜆(Corbicula fluminea)擾動對湖泊沉積物性質(zhì)及磷遷移的影響. 環(huán)境科學, 2011,32(1): 88-95
3. 張雷,商景閣,王兆德,申秋實,范成新.河蜆擾動沉積物界面效應及其在水中代謝速率.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1,31(6): 1001-1006
2010年
4. Guofeng Liu, Chengxin Fan*, Jicheng Zhong, Lu Zhang, Shiming Ding, Shaohua Yan, Shiqun Han,Using 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 modi?ed clays to clean the Microcystis aeruginosa blooms in Lake Taihu, China, Harmful Algae, 2010,(9): 413–418(IF=4.280)
5. Lei Zhang, Xiaozhi Gu, Chengxin Fan, Jingge Shang, Qiushi Shen, Zhaode Wang, Ji Shen. Impact of different benthic animals on phosphorus dynamics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22(11): 1674-1682
6. Jicheng Zhonga, Chengxin Fan, Lu Zhang, Edward Hall, Shiming Ding, Bao Li, Guofeng Liu.. Significance of dredging on sediment denitrification in Meiliang Bay, China: A year long simulation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22(1): 68-75
7. 劉國鋒,何俊,范成新等,藻源性黑水團環(huán)境效應:對水-沉積物界面處Fe、Mn、S循環(huán)影響,環(huán)境科學,2010, 31(11)2652-2660
8. 劉國鋒,申秋實、張雷、范成新等,藻源性黑水團環(huán)境效應:對水-沉積物界面氮磷變化的驅(qū)動作用,環(huán)境科學,31(12)2917-2923(2010)
9. 張雷, 古小治, 王兆德, 申秋實, 范成新, 鐘繼承, 尹洪斌. (2010). 水絲蚓(Tubificid worms)擾動對磷在湖泊沉積物-水界面遷移的影響. 湖泊科學. 22(5): 666-674.
2009年
10. Bai XL, Ding SM, Fan CX, Liu T, Shi D, Zhang L. Organic phosphorus specie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a large, shallow, eutrophic lake, Lake Taihu,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9, 157: 2507-2513. (SCI,IF 3.14)
11. Zhong Jicheng, Fan Chengxin, Zhang Lu, Edward Hall, Ding Shiming, Li Bao, Liu Guofeng. The significance of dredging on sediment denitrification in Meiliang Bay, China : A year long simulation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21(6) (in press)
12. 劉國峰,鐘繼承,何俊,范成新等,太湖竺山灣藻華黑水團區(qū)沉積物中Fe 、S、P 的含量及其形態(tài)變化,環(huán)境科學,2009,30(9):2520-2526
13. 劉國峰,鐘繼承,張雷,范成新等,有機改性粘土對銅綠微囊藻的絮凝去除研究,湖泊科學,2009,21(3):363-368
14. 劉國鋒、范成新、鐘繼承、白秀玲、尹洪斌,風浪作用下太湖改性沉積物對藻體絮凝去除效果研究,環(huán)境科學,30(1):52-57(2009)
15. 鐘繼承,劉國峰,范成新等,湖泊底泥疏浚環(huán)境效應: I. 內(nèi)源磷釋放控制作用,湖泊科學,21(1):84-93(2009)
16. 鐘繼承,劉國峰,范成新等,湖泊底泥疏浚環(huán)境效應:Ⅱ.內(nèi)源氮釋放控制作用,湖泊科學,2009,21(3):335-344
17. 鐘繼承,劉國峰,范成新等,湖泊底泥疏浚環(huán)境效應: .Ⅲ對沉積物反硝化作用的影響,湖泊科學,2009,21(4):465-473
18. 時丹,丁士明,許笛, 白秀玲,范成新. 利用薄膜擴散平衡技術(shù)(DET)分析沉積物間隙水磷. 湖泊科學, 21(6): 768-774(2009)
2008年
19. H. B. Yin, C. X. Fan, S. M. Ding, Acid Volatile Sulfides and 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 in a Metal-Polluted Area of Taihu Lake, China,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80: 351-355(2008)
20. Yin Hong-Bin, Fan Cheng-Xin, Ding Shi-Ming, Geochemistry of Iron, Sulfur and Related Heavy Metals in Metal-Polluted Taihu Lake Sediments, Pedosphere,18(5):564-573 (2008)
21. Zhong Ji-Cheng,, You Ben-Sheng, Fan Cheng-Xin, Li Bao, Zhang Lu and Ding Shi-Ming,Influence of Sediment Dredging on Chemical Forms and Release of Phosphorus, Pedosphere 18(1): 34–44 (2008)
22. 張路、范成新、王建軍、陳宇煒,長江中下游湖泊沉積物氮磷形態(tài)與釋放風險關(guān)系, 湖泊科學,20(3): 263-270(2008)
23. 尤本勝、王同成、范成新、鐘繼承、尹洪斌、李寶、龔海龍,風浪作用下太湖草型湖區(qū)水體N、P 動態(tài)負荷模擬,中國環(huán)境科學,28(1):33-38(2008)
24. 尤本勝、王同成、范成新等,太湖草型湖區(qū)沉積物再懸浮對水體營養(yǎng)鹽的影響,環(huán)境科學,29(1):26-31(2008)
25. 尹洪斌,范成新,蔡永久等,太湖表層沉積物AVS 與SEM 分布特征及相互關(guān)系,湖泊科學,20(5):585-590(2008)
26. 尹洪斌,范成新,李寶等,太湖北部沉積物中鐵硫的地球化學特征研究,地球化學,37(6):595-601(2008)
27. 尹洪斌, 范成新,丁士明, 太湖梅梁灣與五里湖沉積物活性硫和重金屬分布特征及相關(guān)性研究,環(huán)境科學,29(7):1791-1796(2008)
28. 尹洪斌,范成新等。太湖沉積物中無機硫的化學特性研究,中國環(huán)境科學,28(2):183-187(2008)
29. 李寶、范成新、丁士明、張路、鐘繼承、尹洪斌、趙斌,滇池福保灣沉積物磷的形態(tài)及其與間隙水磷的關(guān)系,湖泊科學, 20(1):27-32(2008)
30. 李寶、丁士明、范成新、鐘繼承、趙斌、尹洪斌、張路,滇池福保灣底泥內(nèi)源氮磷營養(yǎng)鹽釋放通量估算,環(huán)境科學,29(1):114-120 (2008)
31. 李寶、丁士明、范成新、鐘繼承、張路、尹洪斌、趙斌,滇池福保灣間隙水氮磷分布及其與底泥微生物和磷酸酶相互關(guān)系,湖泊科學, 20(4):420-427(2008)
32. 韓士群, 嚴少華, 范成新,水產(chǎn)養(yǎng)殖廢水循環(huán)利用及多余藻類生物量資源化,自然資源學報, 04期, (2008)
33. 王曉鈞, 丁士明, 蔣海青, 白秀玲, 范成新,湖泊磷的核磁共振(NMR)分析——1環(huán)境標準樣品的~(31)P-NMR表征,湖泊科學,20(1)20: 46-52 (2008).
34. 吳朝明、鄭建中、范成新,五里湖底泥疏浚對湖泊水質(zhì)影響分析,河海大學學報,36(增刊):150-164(2008)
2007年
35. You Ben-sheng, Zhong Ji-cheng, Fan Cheng-xin, Wang Tong-cheng, Zhang Lu, Ding Shi-ming, Effects of hydrodynamics processes on phosphorus fluxes from sediment in large, shallow Taihu Lak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1055–1060(2007)
36. 尤本勝、王同城、范成新、朱龍喜、鐘繼承、李寶、尹洪斌、胡春華,太湖沉積物再懸浮模擬方法。湖泊科學,19(5):611-617(2007)
37. 張路、范成新、鮮啟鳴、馬瑩瑩、趙中華、鄒惠仙,太湖底泥和疏浚堆場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分布及潛在生態(tài)風險,19(1):18-24 (2007)
38. 鐘繼承, 范成新. 底泥疏浚效果及環(huán)境效應研究進展. 湖泊科學. 19 (1): 1-10(2007)
39. 包先明, 陳開寧, 范成新,化學物添加控制湖泊內(nèi)源磷負荷的有效性研究,生態(tài)環(huán)境, 01期, 2007.
40. 劉云霞、陳爽、彭立華、范成新,基于格網(wǎng)的太湖生態(tài)環(huán)境質(zhì)量空間評價,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16(4):494-498(2007)
41. 王同成、尤本勝、范成新、逄勇、趙艷艷,太湖長兜港固體懸浮物再懸浮的室內(nèi)模擬,水資源保護,23(2):13-15(2007)
2006年
42. 范成新、張 路、包先明、尤本勝、 鐘繼承、王建軍、丁士明,太湖沉積物-水界面生源要素遷移機制及定量化,2.磷釋放的熱力學機制及源-匯轉(zhuǎn)換,湖泊科學,18(3):207-217(2006)
43. 孔繁翔, 胡維平, 范成新, 王蘇民, 薛濱, 高峻峰, 谷孝鴻, 李恒鵬, 黃文鈺, 陳開寧,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與生態(tài)修復的研究與戰(zhàn)略思考,湖泊科學, 03期, 2006.
44. 年躍剛、范成新、孔繁翔、楊建華、荊一鳳、張景明、朱偉,環(huán)保疏浚系列化技術(shù)研究與工程示范,中國水利,17:40-42,58 (2006)
45. 張路、范成新、王建軍、鄭超海,太湖水土界面氮磷交換通量的時空差異,環(huán)境科學,27 (8)1538-1543(2006)
46. 張路、范成新、朱廣偉、王建軍,長江中下游湖泊沉積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湖泊科學,18(1):36-42(2006)
47. 李寶、范成新、王飛宇,油泥高效菌的篩選及其性能研究,土壤通報,37(6):1179-1183(2006)
48. 包先明、陳開寧、范成新,沉水植物生長對沉積物間隙水中的氮磷分布及界面釋放的影響,湖泊科學,18(5):515-522(2006)
49. 包先明、陳開寧、范成新等,種植沉水植物和疏浚底泥對氮磷營養(yǎng)水平的影響,土壤通報, 37(5):932-935(2006)
50. 包先明、陳開寧、范成新等,種植沉水植物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沉積物中磷形態(tài)的影響,土壤通報, 37(4):710-715(2006)
51. 韓士群、嚴少華、范成新等,長肢秀體蚤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藻類的生物操縱,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22(1):81-85(2006)
52. 韓士群、范成新、嚴少華,固化微生物對養(yǎng)殖水體浮游生物影響及生物除氮的研究,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12(2):7-11(2006)
53. 谷孝鴻, 白秀玲, 江南, 范成新, 程建新, 吳林坤, 曹萍, 王曉蓉,太湖漁業(yè)發(fā)展及區(qū)域設置與功能定位,生態(tài)學報, 07期, 2006.
54. 龔春生、姚琪、范成新、趙棣華,含內(nèi)源污染平面二維水流 -水質(zhì)耦合模型,水利學報,37(2):205-209(2006)
55. 龔春生、姚琪、范成新、董浩平、鄭超海、包先明,城市淺水型湖泊底泥釋磷的通量估算-以南京玄武湖為例,湖泊科學,18(2):179-183(2006)
1. 范成新、張路等著,2009.太湖-沉積物污染與修復原理,北京,科學出版社,pp390
2. 范成新、王春霞主編,2007.長江中下游湖泊環(huán)境地球化學與富營養(yǎng)化,北京,科學出版社,pp453
3. 黃漪平主編、范成新、濮培民、姜加虎、戴全裕副主編,2001.太湖水環(huán)境及其污染控制,北京,科學出版社,pp298
4. 竇鴻身、姜加虎主編,范成新、朱松泉、楊宏偉副主編, 2003. 中國五大淡水湖,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出版社,89-125
(二)發(fā)表文章(2006~2011)
2011年1-6月
1. Lei Zhang, Qiushi Shen, Haiyan Hu, Shiguang Shao, Chengxin Fan. Impacts of Corbicula fluminea on oxygen uptake and nutrient fluxes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2011, DOI 10.1007/s11270-011-0763-3
2. 張雷, 古小治, 邵世光, 胡海燕, 鐘繼承, 范成新.河蜆(Corbicula fluminea)擾動對湖泊沉積物性質(zhì)及磷遷移的影響. 環(huán)境科學, 2011,32(1): 88-95
3. 張雷,商景閣,王兆德,申秋實,范成新.河蜆擾動沉積物界面效應及其在水中代謝速率.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1,31(6): 1001-1006
2010年
4. Guofeng Liu, Chengxin Fan*, Jicheng Zhong, Lu Zhang, Shiming Ding, Shaohua Yan, Shiqun Han,Using 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 modi?ed clays to clean the Microcystis aeruginosa blooms in Lake Taihu, China, Harmful Algae, 2010,(9): 413–418(IF=4.280)
5. Lei Zhang, Xiaozhi Gu, Chengxin Fan, Jingge Shang, Qiushi Shen, Zhaode Wang, Ji Shen. Impact of different benthic animals on phosphorus dynamics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22(11): 1674-1682
6. Jicheng Zhonga, Chengxin Fan, Lu Zhang, Edward Hall, Shiming Ding, Bao Li, Guofeng Liu.. Significance of dredging on sediment denitrification in Meiliang Bay, China: A year long simulation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22(1): 68-75
7. 劉國鋒,何俊,范成新等,藻源性黑水團環(huán)境效應:對水-沉積物界面處Fe、Mn、S循環(huán)影響,環(huán)境科學,2010, 31(11)2652-2660
8. 劉國鋒,申秋實、張雷、范成新等,藻源性黑水團環(huán)境效應:對水-沉積物界面氮磷變化的驅(qū)動作用,環(huán)境科學,31(12)2917-2923(2010)
9. 張雷, 古小治, 王兆德, 申秋實, 范成新, 鐘繼承, 尹洪斌. (2010). 水絲蚓(Tubificid worms)擾動對磷在湖泊沉積物-水界面遷移的影響. 湖泊科學. 22(5): 666-674.
2009年
10. Bai XL, Ding SM, Fan CX, Liu T, Shi D, Zhang L. Organic phosphorus specie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a large, shallow, eutrophic lake, Lake Taihu,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9, 157: 2507-2513. (SCI,IF 3.14)
11. Zhong Jicheng, Fan Chengxin, Zhang Lu, Edward Hall, Ding Shiming, Li Bao, Liu Guofeng. The significance of dredging on sediment denitrification in Meiliang Bay, China : A year long simulation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21(6) (in press)
12. 劉國峰,鐘繼承,何俊,范成新等,太湖竺山灣藻華黑水團區(qū)沉積物中Fe 、S、P 的含量及其形態(tài)變化,環(huán)境科學,2009,30(9):2520-2526
13. 劉國峰,鐘繼承,張雷,范成新等,有機改性粘土對銅綠微囊藻的絮凝去除研究,湖泊科學,2009,21(3):363-368
14. 劉國鋒、范成新、鐘繼承、白秀玲、尹洪斌,風浪作用下太湖改性沉積物對藻體絮凝去除效果研究,環(huán)境科學,30(1):52-57(2009)
15. 鐘繼承,劉國峰,范成新等,湖泊底泥疏浚環(huán)境效應: I. 內(nèi)源磷釋放控制作用,湖泊科學,21(1):84-93(2009)
16. 鐘繼承,劉國峰,范成新等,湖泊底泥疏浚環(huán)境效應:Ⅱ.內(nèi)源氮釋放控制作用,湖泊科學,2009,21(3):335-344
17. 鐘繼承,劉國峰,范成新等,湖泊底泥疏浚環(huán)境效應: .Ⅲ對沉積物反硝化作用的影響,湖泊科學,2009,21(4):465-473
18. 時丹,丁士明,許笛, 白秀玲,范成新. 利用薄膜擴散平衡技術(shù)(DET)分析沉積物間隙水磷. 湖泊科學, 21(6): 768-774(2009)
2008年
19. H. B. Yin, C. X. Fan, S. M. Ding, Acid Volatile Sulfides and 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 in a Metal-Polluted Area of Taihu Lake, China,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80: 351-355(2008)
20. Yin Hong-Bin, Fan Cheng-Xin, Ding Shi-Ming, Geochemistry of Iron, Sulfur and Related Heavy Metals in Metal-Polluted Taihu Lake Sediments, Pedosphere,18(5):564-573 (2008)
21. Zhong Ji-Cheng,, You Ben-Sheng, Fan Cheng-Xin, Li Bao, Zhang Lu and Ding Shi-Ming,Influence of Sediment Dredging on Chemical Forms and Release of Phosphorus, Pedosphere 18(1): 34–44 (2008)
22. 張路、范成新、王建軍、陳宇煒,長江中下游湖泊沉積物氮磷形態(tài)與釋放風險關(guān)系, 湖泊科學,20(3): 263-270(2008)
23. 尤本勝、王同成、范成新、鐘繼承、尹洪斌、李寶、龔海龍,風浪作用下太湖草型湖區(qū)水體N、P 動態(tài)負荷模擬,中國環(huán)境科學,28(1):33-38(2008)
24. 尤本勝、王同成、范成新等,太湖草型湖區(qū)沉積物再懸浮對水體營養(yǎng)鹽的影響,環(huán)境科學,29(1):26-31(2008)
25. 尹洪斌,范成新,蔡永久等,太湖表層沉積物AVS 與SEM 分布特征及相互關(guān)系,湖泊科學,20(5):585-590(2008)
26. 尹洪斌,范成新,李寶等,太湖北部沉積物中鐵硫的地球化學特征研究,地球化學,37(6):595-601(2008)
27. 尹洪斌, 范成新,丁士明, 太湖梅梁灣與五里湖沉積物活性硫和重金屬分布特征及相關(guān)性研究,環(huán)境科學,29(7):1791-1796(2008)
28. 尹洪斌,范成新等。太湖沉積物中無機硫的化學特性研究,中國環(huán)境科學,28(2):183-187(2008)
29. 李寶、范成新、丁士明、張路、鐘繼承、尹洪斌、趙斌,滇池福保灣沉積物磷的形態(tài)及其與間隙水磷的關(guān)系,湖泊科學, 20(1):27-32(2008)
30. 李寶、丁士明、范成新、鐘繼承、趙斌、尹洪斌、張路,滇池福保灣底泥內(nèi)源氮磷營養(yǎng)鹽釋放通量估算,環(huán)境科學,29(1):114-120 (2008)
31. 李寶、丁士明、范成新、鐘繼承、張路、尹洪斌、趙斌,滇池福保灣間隙水氮磷分布及其與底泥微生物和磷酸酶相互關(guān)系,湖泊科學, 20(4):420-427(2008)
32. 韓士群, 嚴少華, 范成新,水產(chǎn)養(yǎng)殖廢水循環(huán)利用及多余藻類生物量資源化,自然資源學報, 04期, (2008)
33. 王曉鈞, 丁士明, 蔣海青, 白秀玲, 范成新,湖泊磷的核磁共振(NMR)分析——1環(huán)境標準樣品的~(31)P-NMR表征,湖泊科學,20(1)20: 46-52 (2008).
34. 吳朝明、鄭建中、范成新,五里湖底泥疏浚對湖泊水質(zhì)影響分析,河海大學學報,36(增刊):150-164(2008)
2007年
35. You Ben-sheng, Zhong Ji-cheng, Fan Cheng-xin, Wang Tong-cheng, Zhang Lu, Ding Shi-ming, Effects of hydrodynamics processes on phosphorus fluxes from sediment in large, shallow Taihu Lak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1055–1060(2007)
36. 尤本勝、王同城、范成新、朱龍喜、鐘繼承、李寶、尹洪斌、胡春華,太湖沉積物再懸浮模擬方法。湖泊科學,19(5):611-617(2007)
37. 張路、范成新、鮮啟鳴、馬瑩瑩、趙中華、鄒惠仙,太湖底泥和疏浚堆場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分布及潛在生態(tài)風險,19(1):18-24 (2007)
38. 鐘繼承, 范成新. 底泥疏浚效果及環(huán)境效應研究進展. 湖泊科學. 19 (1): 1-10(2007)
39. 包先明, 陳開寧, 范成新,化學物添加控制湖泊內(nèi)源磷負荷的有效性研究,生態(tài)環(huán)境, 01期, 2007.
40. 劉云霞、陳爽、彭立華、范成新,基于格網(wǎng)的太湖生態(tài)環(huán)境質(zhì)量空間評價,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16(4):494-498(2007)
41. 王同成、尤本勝、范成新、逄勇、趙艷艷,太湖長兜港固體懸浮物再懸浮的室內(nèi)模擬,水資源保護,23(2):13-15(2007)
2006年
42. 范成新、張 路、包先明、尤本勝、 鐘繼承、王建軍、丁士明,太湖沉積物-水界面生源要素遷移機制及定量化,2.磷釋放的熱力學機制及源-匯轉(zhuǎn)換,湖泊科學,18(3):207-217(2006)
43. 孔繁翔, 胡維平, 范成新, 王蘇民, 薛濱, 高峻峰, 谷孝鴻, 李恒鵬, 黃文鈺, 陳開寧,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與生態(tài)修復的研究與戰(zhàn)略思考,湖泊科學, 03期, 2006.
44. 年躍剛、范成新、孔繁翔、楊建華、荊一鳳、張景明、朱偉,環(huán)保疏浚系列化技術(shù)研究與工程示范,中國水利,17:40-42,58 (2006)
45. 張路、范成新、王建軍、鄭超海,太湖水土界面氮磷交換通量的時空差異,環(huán)境科學,27 (8)1538-1543(2006)
46. 張路、范成新、朱廣偉、王建軍,長江中下游湖泊沉積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湖泊科學,18(1):36-42(2006)
47. 李寶、范成新、王飛宇,油泥高效菌的篩選及其性能研究,土壤通報,37(6):1179-1183(2006)
48. 包先明、陳開寧、范成新,沉水植物生長對沉積物間隙水中的氮磷分布及界面釋放的影響,湖泊科學,18(5):515-522(2006)
49. 包先明、陳開寧、范成新等,種植沉水植物和疏浚底泥對氮磷營養(yǎng)水平的影響,土壤通報, 37(5):932-935(2006)
50. 包先明、陳開寧、范成新等,種植沉水植物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沉積物中磷形態(tài)的影響,土壤通報, 37(4):710-715(2006)
51. 韓士群、嚴少華、范成新等,長肢秀體蚤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藻類的生物操縱,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22(1):81-85(2006)
52. 韓士群、范成新、嚴少華,固化微生物對養(yǎng)殖水體浮游生物影響及生物除氮的研究,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12(2):7-11(2006)
53. 谷孝鴻, 白秀玲, 江南, 范成新, 程建新, 吳林坤, 曹萍, 王曉蓉,太湖漁業(yè)發(fā)展及區(qū)域設置與功能定位,生態(tài)學報, 07期, 2006.
54. 龔春生、姚琪、范成新、趙棣華,含內(nèi)源污染平面二維水流 -水質(zhì)耦合模型,水利學報,37(2):205-209(2006)
55. 龔春生、姚琪、范成新、董浩平、鄭超海、包先明,城市淺水型湖泊底泥釋磷的通量估算-以南京玄武湖為例,湖泊科學,18(2):179-183(2006)
--主持的國家級項目
1) 國家“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巢湖重污染匯流灣區(qū)污染控制技術(shù)與工程示范研究”(2012ZX07103-006,待啟動)
2)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湖泊水專項)“自然本底營養(yǎng)對巢湖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影響及其控制技術(shù)與工程示范”(2008ZX07103-003, 2008-2011)
3) 國家“十五”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太湖水專項)“太湖重污染水體環(huán)保疏浚與生態(tài)重建方案”(2002AA601013-05, 2002-2006)
4) 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南水北調(diào)東線南四湖典型退化濕地修復技術(shù)與示范(2006BAC10B03-03, 2007-2010)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重點項目“物理和生物擾動對湖泊沉積物-水界面微環(huán)境及磷的再生影響”(40730528, 2008-2011)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淺水湖聚藻區(qū)顯黑質(zhì)粒的物化特征及穩(wěn)定性機制”(50979102,2010-2012)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疏浚湖泊動力和生物作用下新生界面磷的遷移轉(zhuǎn)化規(guī)律研究”(20577053,2005-2007)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底泥疏浚新生表層界面過程對湖泊磷回復影響”(40171083,2002-2004)
9) 國家高技術(shù)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專題“湖泊沉積物磷的高精度被動采樣技術(shù)與裝置”(2007AA06Z411,2007-2010)
10) 國家科技部"973"前期研究項目“水環(huán)境中農(nóng)藥的蓄積與降解機制研究”(2001CCB00700,2002-2004)
--主持或承擔的中國科學院項目
1)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戰(zhàn)略行動計劃重大項目(課題) “湖泊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學與富營養(yǎng)化過程”(KZCX1-SW-12-Ⅱ,2002-2006)
2)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戰(zhàn)略行動計劃重大項目(專題)“太湖底泥內(nèi)源負荷控制的生物化學和機械方法示范研究” (KZCX1-SW-12-IV-01,2002-2006)
3)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戰(zhàn)略行動計劃重大項目“中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研究”(KZCX1-SW-01)子專項 “湖泊水土、水氣界面碳遷移研究”(2001-2005)
4)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方向性項目“湖泊底泥疏浚的環(huán)境效應研究”之一“太湖泥疏浚的環(huán)境效應研究”(KZCX3-SW-348-01,2005-2007)
5)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方向性項目“太湖水環(huán)境預警”(KZCX2-31)專題之一,“太湖流域水土污染及污染物產(chǎn)出研究”(2000-2002)
6)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領(lǐng)域前沿項目,“太湖氮磷內(nèi)源負荷量及成源成匯中的界面環(huán)境地球化學”(CXNIGLAS-A02-02,2002-2004)
--主持的江蘇省科技項目
1)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 重點項目,太湖聚藻區(qū)湖泛預控及應急消除技術(shù)研究與示范(SBE201078397)
2) 江蘇省太湖專項重大項目,貢湖北岸環(huán)保疏浚與生態(tài)修復技術(shù)應用與示范(BS2007161,2007-2009)
3)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 重點項目,太湖底泥疏浚及疏浚物處置對策研究(BK99204-2,1999-2002)
4) 江蘇省社會發(fā)展項目,太湖湖濱水陸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科技示范工程(BE2009603, 2009-2010)
5) 江蘇省社會發(fā)展項目,太湖重污染區(qū)清淤效果模擬及相關(guān)方案研究” (BS98018,1998-2000)
1) 國家“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巢湖重污染匯流灣區(qū)污染控制技術(shù)與工程示范研究”(2012ZX07103-006,待啟動)
2)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湖泊水專項)“自然本底營養(yǎng)對巢湖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影響及其控制技術(shù)與工程示范”(2008ZX07103-003, 2008-2011)
3) 國家“十五”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太湖水專項)“太湖重污染水體環(huán)保疏浚與生態(tài)重建方案”(2002AA601013-05, 2002-2006)
4) 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南水北調(diào)東線南四湖典型退化濕地修復技術(shù)與示范(2006BAC10B03-03, 2007-2010)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重點項目“物理和生物擾動對湖泊沉積物-水界面微環(huán)境及磷的再生影響”(40730528, 2008-2011)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淺水湖聚藻區(qū)顯黑質(zhì)粒的物化特征及穩(wěn)定性機制”(50979102,2010-2012)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疏浚湖泊動力和生物作用下新生界面磷的遷移轉(zhuǎn)化規(guī)律研究”(20577053,2005-2007)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底泥疏浚新生表層界面過程對湖泊磷回復影響”(40171083,2002-2004)
9) 國家高技術(shù)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專題“湖泊沉積物磷的高精度被動采樣技術(shù)與裝置”(2007AA06Z411,2007-2010)
10) 國家科技部"973"前期研究項目“水環(huán)境中農(nóng)藥的蓄積與降解機制研究”(2001CCB00700,2002-2004)
--主持或承擔的中國科學院項目
1)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戰(zhàn)略行動計劃重大項目(課題) “湖泊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學與富營養(yǎng)化過程”(KZCX1-SW-12-Ⅱ,2002-2006)
2)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戰(zhàn)略行動計劃重大項目(專題)“太湖底泥內(nèi)源負荷控制的生物化學和機械方法示范研究” (KZCX1-SW-12-IV-01,2002-2006)
3)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戰(zhàn)略行動計劃重大項目“中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研究”(KZCX1-SW-01)子專項 “湖泊水土、水氣界面碳遷移研究”(2001-2005)
4)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方向性項目“湖泊底泥疏浚的環(huán)境效應研究”之一“太湖泥疏浚的環(huán)境效應研究”(KZCX3-SW-348-01,2005-2007)
5)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方向性項目“太湖水環(huán)境預警”(KZCX2-31)專題之一,“太湖流域水土污染及污染物產(chǎn)出研究”(2000-2002)
6) 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領(lǐng)域前沿項目,“太湖氮磷內(nèi)源負荷量及成源成匯中的界面環(huán)境地球化學”(CXNIGLAS-A02-02,2002-2004)
--主持的江蘇省科技項目
1)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 重點項目,太湖聚藻區(qū)湖泛預控及應急消除技術(shù)研究與示范(SBE201078397)
2) 江蘇省太湖專項重大項目,貢湖北岸環(huán)保疏浚與生態(tài)修復技術(shù)應用與示范(BS2007161,2007-2009)
3)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 重點項目,太湖底泥疏浚及疏浚物處置對策研究(BK99204-2,1999-2002)
4) 江蘇省社會發(fā)展項目,太湖湖濱水陸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科技示范工程(BE2009603, 2009-2010)
5) 江蘇省社會發(fā)展項目,太湖重污染區(qū)清淤效果模擬及相關(guān)方案研究” (BS98018,1998-2000)
參與會議
項目協(xié)作單位
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
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河海大學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山東大學
安徽大學
合肥工業(yè)大學
淮北師范大學 等
已指導學生
尤本勝 博士研究生 070501-自然地理學
韓士群 博士研究生 070501-自然地理學
鐘繼承 博士研究生 070501-自然地理學
包先明 博士研究生 070501-自然地理學
李寶 博士研究生 070501-自然地理學
尹洪斌 博士研究生 070501-自然地理學
白秀玲 博士研究生 070501-自然地理學
劉國鋒 博士研究生 070501-自然地理學
古小治 博士研究生 083001-環(huán)境科學
張雷 博士研究生 083001-環(huán)境科學
王兆德 博士研究生 083001-環(huán)境科學
申秋實 博士研究生 083001-環(huán)境科學
現(xiàn)指導學生
盧信 博士研究生 083001-環(huán)境科學
何偉 博士研究生 083001-環(huán)境科學
商景閣 博士研究生 083001-環(huán)境科學
范成新
博士導師。江蘇省南京市人。1982 年南京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獲學士學位;1987 年南京大學環(huán)科系環(huán)境化學專業(yè)畢業(yè),獲碩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7 年晉升研究員,2002年受聘為博士生導師。1995年1-3 月、2000 年10-11月分別在日本霞浦湖研究站和島根大學進行湖泊底泥疏浚生態(tài)效應和湖泊污染修復短期合作和高訪;1999 年12 月和2001年10-11月在澳大利亞CSIRO 進行流域水系水土污染國際合作研究。1991 年以來,先后主持對太湖、巢湖、駱馬湖、固城湖、玄武湖、日本霞浦湖等湖泊的水土營養(yǎng)物、重金屬和有機毒物污染,沉積物-水界面物質(zhì)行為和湖泊底泥污染控制等研究課題。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 家 863 項目二級課題、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重大項目二級課題和水利部重大委托項目各1項。參編專著10部,發(fā)表論文70 余篇,授權(quán)專利3項。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水環(huán)境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地理學會環(huán)境地理與化學地理分會理事、江蘇省海洋湖沼學會理事、水環(huán)境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所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湖泊科學》編委。 1992年10月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列第7名); 2001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列第3名); 2001 年度在 CSSCI 環(huán)境科學類學科統(tǒng)計中個人論文被引次數(shù)排名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