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jpg)
高樓大廈建設如雨后春筍 地下系統(tǒng)建設裹足不前
中國城市怎樣擺脫內澇陰影
本報記者 李松濤 《 中國青年報 》( 2011年07月04日 05 版)
雨季的到來,讓我國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新晉“水城”是內陸城市長沙。6月28日,長沙6個小時降雨54毫米,造成部分地區(qū)積水,一些路段積水甚至沒過大腿。
但從全國來看,長沙的內澇似乎不值得大驚小怪。
6月23日下午4時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當晚7時,城區(qū)平均降水57毫米,個別地區(qū)最大降水量達182毫米。這場暴雨帶來的不僅是悶熱的暫時離開,還讓北京城狼狽不堪。城區(qū)多處積水,多處道路癱瘓,形成了眾多網友眼中的北京新八景,比如“二環(huán)觀海”、“水上機場”、“地鐵瀑布”等等。
讓人痛心的是,兩名青年因下車推雨中熄火的汽車掉入污水井中,瞬間被水卷走。6月24日,兩人的尸體在距離事發(fā)地3公里處的管井中被發(fā)現(xiàn)。
暴雨中的北京再次登上了眾多境外媒體的重要位置。BBC、《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均推出“水漫京城”的圖集;路透社推出題為“大水將北京變?yōu)槌卣?rdquo;的報道;德國新聞電視臺更是使用了“大水吞噬北京”的標題。
僅僅一周前,也因為一場暴雨,讓“到武漢來看海”成為網絡流行語。
進入雨季以來,廣州、深圳、重慶、杭州、南京、南昌等城市,輪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東方威尼斯”的稱號在中國多地開花。
地下排水系統(tǒng):難盈利 缺投資
按照北京市防汛辦主任王毅的介紹,這次降雨是今年入汛以來最大的一場雨。三個特點導致了城區(qū)積水。一是雨量大;二是強度大,北京1個小時的降雨量達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三是范圍大。
從當日的氣象數(shù)據(jù)上看,6月23日北京的暴雨確實來者不善。豐臺、石景山、紫竹院、五棵松等10個監(jiān)測站的降水量均超過100毫米,屬大暴雨級別。其中,最大降水量出現(xiàn)在石景山模式口,為182毫米。
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繼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像此次雷雨這種強對流天氣,特點就是雨量不均、強度大。加之降水持續(xù)時間較長,降水量較大。
武漢一周前的暴雨,也是十余年來最大的一次。但其他內澇城市所遭遇的暴雨,遠遠不到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標準。
對北京這場百年一遇的暴雨,孫繼松表示,盡管北京10個監(jiān)測站點同時出現(xiàn)超過100毫米降水的狀況并不多見,但也算不上罕見。
更多的問題,出在城市排水系統(tǒng)上。
按照北京市防汛辦主任王毅的說法,北京市排水系統(tǒng)設計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夠適應每小時36到45毫米的降雨。在北京,只有天安門那樣的重點地區(qū)的排水能力比較高,其他地區(qū)的排水能力較低,導致近幾年頻繁發(fā)生積水。如果要提升排水能力,需要綜合多方面條件,比如最初的管網建設、城市規(guī)劃等等。
北京排水集團管網分公司副經理梁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北京的城市排水設施標準低。北京市水務局給出的解釋也印證了這種說法。
難以令人相信的是,在北京,一些地區(qū)的排水管網還是明代的設施。
從全國來看,城市排水設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重光告訴記者,城市地下建設與地上建設是同等重要的事。某種意義上,甚至是更重要。但在我國城市化的過程中,這一關系卻被顛倒了過來。
“首先是城市整體規(guī)劃不夠科學,沒有長遠科學的預期判斷。”楊重光說,在城市規(guī)劃上,地上建設與地下建設怎么能夠相互匹配與適應,城市內部與外部如何協(xié)調,有很多具體細致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但這些年,我國城市發(fā)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都更看重地上建設,可以直接帶來城市外表的提升,對地下建設重視不夠。
在楊重光看來,城市地下系統(tǒng)建設是公益性質的,不像地上的房地產開發(fā)可以盈利,很難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地下建設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都不夠。不僅如此,各個城市的地面都被大面積硬化,導致城市地面的滲水能力越來越差,結果就是一下雨就內澇。有數(shù)據(jù)顯示,北京超過80%的路面被混凝土、瀝青等不透水材料覆蓋,雨水根本無法滲透。
類似的觀點來自市政問題專家、《公權市場》作者徐宗威。他告訴記者,我國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統(tǒng)建設滯后問題,城市在迅速地大規(guī)模發(fā)展,但卻沒有能夠與之相適應的排水系統(tǒng)。
“在國內,排水管溝直徑超過3米的幾乎沒有。而在一些國家,排水管溝可以跑汽車。”徐宗威說,地下系統(tǒng)的建設看不到形象,對城市外觀的改變沒有貢獻,無法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的觀念造成了現(xiàn)在的結果,各個城市都在建設高樓大廈,但地下系統(tǒng)建設卻裹足不前。
在徐宗威看來,盡管城市地下系統(tǒng)建設的滯后造成了城市內澇,但也不能完全歸罪于地下系統(tǒng)建設的滯后,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城市規(guī)劃。
“城市太大不僅帶來排水問題,還會帶來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但我國城市卻爭先恐后地朝‘大’發(fā)展。”徐宗威說,城市太大,搞再多的排水溝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城市發(fā)展能不能改變思路,搞小型的、組團的城市?
年年防澇年年澇
近年來,城市內澇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國城市發(fā)展的一大軟肋。每年雨季來臨,總有不少城市相繼加入“水城”隊伍。
2004年7月10日,北京市突降大雨,連續(xù)4個小時的降水讓北京市41處道路出現(xiàn)積水。
2005年、2007年、2010年,廣州市都因暴雨造成多處街區(qū)被淹,交通癱瘓。
在長江沿線的杭州、南昌、武漢等城市,內澇幾乎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遇到暴雨,必定出現(xiàn)程度不等的內澇。
2007年,濟南、鄭州因暴雨造成內澇,造成數(shù)十人喪生。
每一次內澇過后,這些城市的管理者都公開表示要下力氣加強地下排水系統(tǒng)建設,解決內澇問題。
2003年開始,南昌市先后投入20多億元,改造城區(qū)地下排水系統(tǒng)。2005年,南昌市又啟動了1000多條小街小巷地下排水系統(tǒng)改造工程,再次投入10多億元的巨額資金。
然而近日連降暴雨,南昌依然沒有逃脫內澇的糾纏。
2009年,廣州市拿出9億元對城區(qū)200多處易浸地點進行改造,然而,現(xiàn)在似乎還看不到這項改造工程的實際效果。
在武漢,每次內澇過后都要采取若干措施進行補救,然而,總也無法避免下一次的大水淹城。
1997年,杭州市規(guī)劃局工程師邵堯明曾研究出一套“暴雨公式”,根據(jù)這個公式可以計算出城市某個區(qū)域要布置多少雨水口,埋多粗的排水管。2008年,原建設部曾發(fā)文要求將該成果在全國推廣。但該成果在全國推廣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面對暴雨,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在嚴防內澇,然而,效果始終平平。
從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標準來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謂一年一遇,是指每個小時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對暴雨,這樣的標準顯然過低。
而一些國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高。比如紐約是“10至15年一遇”,東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在東京,用于排水的地下河深達60米。
北京市防汛辦主任王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城市排水設施和排水能力決定了積水的程度,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希望將最低排水標準從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3年,達到3至5年一遇的標準。
在中國,也并非所有城市的排水工程都這么脆弱。
公開資料顯示,有兩個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備受贊許。一個是江西省贛州市,一個是山東省青島市。
2010年6月,當廣州、南寧、南昌等城市在暴雨的沖刷下相繼變身“水城”時,江西省贛州市盡管也遭遇了近百毫米的降水,但整個市區(qū)甚至沒有一輛車被水淹。
在贛州市,以宋代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至今依然發(fā)揮作用。
在青島市,100多年前德國人規(guī)劃設計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讓青島遠離內澇的隱患。
不過,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隨著這兩個城市的發(fā)展,原有排水系統(tǒng)覆蓋的老城區(qū)遠離內澇威脅,但新城區(qū)卻在暴雨來襲時束手無策。
100多年前,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要花費多少時間和金錢,我們的城市才能擺脫內澇的陰影?
一代暴雨強度公式為合理的城市排水設施帶來了理論依據(jù),
BR.jpg)
雨季的到來,讓我國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新晉“水城”是內陸城市長沙。6月28日,長沙6個小時降雨54毫米,造成部分地區(qū)積水,一些路段積水甚至沒過大腿。
但從全國來看,長沙的內澇似乎不值得大驚小怪。
6月23日下午4時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當晚7時,城區(qū)平均降水57毫米,個別地區(qū)最大降水量達182毫米。這場暴雨帶來的不僅是悶熱的暫時離開,還讓北京城狼狽不堪。城區(qū)多處積水,多處道路癱瘓,形成了眾多網友眼中的北京新八景,比如“二環(huán)觀海”、“水上機場”、“地鐵瀑布”等等。
讓人痛心的是,兩名青年因下車推雨中熄火的汽車掉入污水井中,瞬間被水卷走。6月24日,兩人的尸體在距離事發(fā)地3公里處的管井中被發(fā)現(xiàn)。
暴雨中的北京再次登上了眾多境外媒體的重要位置。BBC、《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均推出“水漫京城”的圖集;路透社推出題為“大水將北京變?yōu)槌卣?rdquo;的報道;德國新聞電視臺更是使用了“大水吞噬北京”的標題。
僅僅一周前,也因為一場暴雨,讓“到武漢來看海”成為網絡流行語。
進入雨季以來,廣州、深圳、重慶、杭州、南京、南昌等城市,輪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東方威尼斯”的稱號在中國多地開花。
地下排水系統(tǒng):難盈利 缺投資
按照北京市防汛辦主任王毅的介紹,這次降雨是今年入汛以來最大的一場雨。三個特點導致了城區(qū)積水。一是雨量大;二是強度大,北京1個小時的降雨量達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三是范圍大。
從當日的氣象數(shù)據(jù)上看,6月23日北京的暴雨確實來者不善。豐臺、石景山、紫竹院、五棵松等10個監(jiān)測站的降水量均超過100毫米,屬大暴雨級別。其中,最大降水量出現(xiàn)在石景山模式口,為182毫米。
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繼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像此次雷雨這種強對流天氣,特點就是雨量不均、強度大。加之降水持續(xù)時間較長,降水量較大。
武漢一周前的暴雨,也是十余年來最大的一次。但其他內澇城市所遭遇的暴雨,遠遠不到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標準。
對北京這場百年一遇的暴雨,孫繼松表示,盡管北京10個監(jiān)測站點同時出現(xiàn)超過100毫米降水的狀況并不多見,但也算不上罕見。
更多的問題,出在城市排水系統(tǒng)上。
按照北京市防汛辦主任王毅的說法,北京市排水系統(tǒng)設計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夠適應每小時36到45毫米的降雨。在北京,只有天安門那樣的重點地區(qū)的排水能力比較高,其他地區(qū)的排水能力較低,導致近幾年頻繁發(fā)生積水。如果要提升排水能力,需要綜合多方面條件,比如最初的管網建設、城市規(guī)劃等等。
北京排水集團管網分公司副經理梁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北京的城市排水設施標準低。北京市水務局給出的解釋也印證了這種說法。
難以令人相信的是,在北京,一些地區(qū)的排水管網還是明代的設施。
從全國來看,城市排水設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重光告訴記者,城市地下建設與地上建設是同等重要的事。某種意義上,甚至是更重要。但在我國城市化的過程中,這一關系卻被顛倒了過來。
“首先是城市整體規(guī)劃不夠科學,沒有長遠科學的預期判斷。”楊重光說,在城市規(guī)劃上,地上建設與地下建設怎么能夠相互匹配與適應,城市內部與外部如何協(xié)調,有很多具體細致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但這些年,我國城市發(fā)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都更看重地上建設,可以直接帶來城市外表的提升,對地下建設重視不夠。
在楊重光看來,城市地下系統(tǒng)建設是公益性質的,不像地上的房地產開發(fā)可以盈利,很難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地下建設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都不夠。不僅如此,各個城市的地面都被大面積硬化,導致城市地面的滲水能力越來越差,結果就是一下雨就內澇。有數(shù)據(jù)顯示,北京超過80%的路面被混凝土、瀝青等不透水材料覆蓋,雨水根本無法滲透。
類似的觀點來自市政問題專家、《公權市場》作者徐宗威。他告訴記者,我國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統(tǒng)建設滯后問題,城市在迅速地大規(guī)模發(fā)展,但卻沒有能夠與之相適應的排水系統(tǒng)。
“在國內,排水管溝直徑超過3米的幾乎沒有。而在一些國家,排水管溝可以跑汽車。”徐宗威說,地下系統(tǒng)的建設看不到形象,對城市外觀的改變沒有貢獻,無法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的觀念造成了現(xiàn)在的結果,各個城市都在建設高樓大廈,但地下系統(tǒng)建設卻裹足不前。
在徐宗威看來,盡管城市地下系統(tǒng)建設的滯后造成了城市內澇,但也不能完全歸罪于地下系統(tǒng)建設的滯后,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城市規(guī)劃。
“城市太大不僅帶來排水問題,還會帶來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但我國城市卻爭先恐后地朝‘大’發(fā)展。”徐宗威說,城市太大,搞再多的排水溝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城市發(fā)展能不能改變思路,搞小型的、組團的城市?
年年防澇年年澇
近年來,城市內澇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國城市發(fā)展的一大軟肋。每年雨季來臨,總有不少城市相繼加入“水城”隊伍。
2004年7月10日,北京市突降大雨,連續(xù)4個小時的降水讓北京市41處道路出現(xiàn)積水。
2005年、2007年、2010年,廣州市都因暴雨造成多處街區(qū)被淹,交通癱瘓。
在長江沿線的杭州、南昌、武漢等城市,內澇幾乎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遇到暴雨,必定出現(xiàn)程度不等的內澇。
2007年,濟南、鄭州因暴雨造成內澇,造成數(shù)十人喪生。
每一次內澇過后,這些城市的管理者都公開表示要下力氣加強地下排水系統(tǒng)建設,解決內澇問題。
2003年開始,南昌市先后投入20多億元,改造城區(qū)地下排水系統(tǒng)。2005年,南昌市又啟動了1000多條小街小巷地下排水系統(tǒng)改造工程,再次投入10多億元的巨額資金。
然而近日連降暴雨,南昌依然沒有逃脫內澇的糾纏。
2009年,廣州市拿出9億元對城區(qū)200多處易浸地點進行改造,然而,現(xiàn)在似乎還看不到這項改造工程的實際效果。
在武漢,每次內澇過后都要采取若干措施進行補救,然而,總也無法避免下一次的大水淹城。
1997年,杭州市規(guī)劃局工程師邵堯明曾研究出一套“暴雨公式”,根據(jù)這個公式可以計算出城市某個區(qū)域要布置多少雨水口,埋多粗的排水管。2008年,原建設部曾發(fā)文要求將該成果在全國推廣。但該成果在全國推廣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面對暴雨,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在嚴防內澇,然而,效果始終平平。
從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標準來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謂一年一遇,是指每個小時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對暴雨,這樣的標準顯然過低。
而一些國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高。比如紐約是“10至15年一遇”,東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在東京,用于排水的地下河深達60米。
北京市防汛辦主任王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城市排水設施和排水能力決定了積水的程度,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希望將最低排水標準從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3年,達到3至5年一遇的標準。
在中國,也并非所有城市的排水工程都這么脆弱。
公開資料顯示,有兩個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備受贊許。一個是江西省贛州市,一個是山東省青島市。
2010年6月,當廣州、南寧、南昌等城市在暴雨的沖刷下相繼變身“水城”時,江西省贛州市盡管也遭遇了近百毫米的降水,但整個市區(qū)甚至沒有一輛車被水淹。
在贛州市,以宋代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至今依然發(fā)揮作用。
在青島市,100多年前德國人規(guī)劃設計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讓青島遠離內澇的隱患。
不過,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隨著這兩個城市的發(fā)展,原有排水系統(tǒng)覆蓋的老城區(qū)遠離內澇威脅,但新城區(qū)卻在暴雨來襲時束手無策。
100多年前,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要花費多少時間和金錢,我們的城市才能擺脫內澇的陰影?
“暴雨公式”的理想
2011/8/17 14:12:37 來源:《中國報道》2011年第8期
新一代暴雨強度公式為合理的城市排水設施帶來了理論依據(jù),從而有了實現(xiàn)預防城市水災害的可能性。
本刊記者 龔,
夏季來了,暴雨也來了。一場瓢潑大雨,然后全城四處水浸——幾乎在北京、武漢、廣州等全國許多城市每年都會上演這出情景劇,因為暴雨積水帶來的經濟損失,甚至生命威脅,讓城市居民對暴雨季節(jié)心生憂慮。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暴雨考驗,全國各城市的排水體系依然漏洞百出。杭州市規(guī)劃局教授級高工程師邵堯明指出,造成這種內澇“水浸街”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雨水排水規(guī)劃設計標準偏低、短歷時高強度的暴雨無法及時排除。那么,一座城市某個區(qū)域要布置多少雨水口,埋多粗的排水管才算合理?邵堯明給出的答案是,這得由新一代暴雨強度公式說了算。
何為暴雨強度公式?邵堯明告訴本刊記者,暴雨公式就是用來計算降水量的公式。一座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設計、工程建設首先必須分析當?shù)氐乃那闆r,就是暴雨強度公式的分析工作,公式的準確性是確定雨水工程設計規(guī)模的重要依據(jù),直接關系到城市雨水排水設施建設的投資合理性和運行的安全性。
據(jù)了解,目前我國采用的城市暴雨強度公式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編制的,當時僅涵蓋幾十座城市,雖然這些公式在當時為我國城市化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現(xiàn)已突顯出精度低、誤差大,不能全面真實反映降水變化規(guī)律等諸多問題。目前我國的《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就是根據(jù)傳統(tǒng)暴雨強度公式制定的,已大大落后于城市發(fā)展現(xiàn)狀的要求。同時,在我國其他大部分城市甚至沒有暴雨強度公式,其城市排水規(guī)劃設計并未將暴雨強度作為考慮因素。
邵堯明告訴記者,1995年,在寧波余姚市參與制定模具城的規(guī)劃中,他第一次接觸到暴雨強度公式的研究工作,感覺這個工作與老百姓生活聯(lián)系十分緊密,便堅持了下來。余姚規(guī)劃局領導也很支持他的研究工作。當時,由于杭州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規(guī)劃面積已達到3068平方公里,地跨南北兩個熱量帶,氣候有明顯的地帶性差異,地形也更加復雜,城市水文特性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暴雨強度的梯度變化大,傳統(tǒng)公式在準確性、適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從1995年開始,身處余姚市的邵堯明便開始對杭州市進行暴雨強度公式的研究。在水文、氣象等部門的支持下,邵堯明2000年完成了浙江各城市暴雨強度公式的研究工作,并于2005年建立了杭州市暴雨強度信息管理系統(tǒng)。
事實上,邵堯明所研究的是一種暴雨強度公式的計算方法,每個地方將自己歷年的降水資料等數(shù)據(jù)整理、計算后,就會得出一個符合當?shù)亟涤昵闆r的暴雨強度公式。每個公式的形式是相同的,只是參數(shù)不同?梢哉f,新一代暴雨強度公式為合理設置城市排水設施帶來了理論依據(jù),從而有了實現(xiàn)預防城市水災害的可能性。
2007年,建設部下達了“我國現(xiàn)行規(guī)范中暴雨強度公式設計計算技術研究”的重要課題,邵堯明收集篩選了中國31個省份606座城市的雨量資料,建立了符合當?shù)貙嶋H的606座城市的新一代暴雨強度公式。2008年,國家建設部發(fā)函,要求該技術在全國驗證推廣。
邵堯明曾經這樣設想,氣象部門預告將有臺風暴雨來襲,我們只要在杭州地圖上的研究區(qū)域任意點一下,就能知道該處所能承受的最大設計暴雨強度;輸入預計雨量值,屏幕中就會出現(xiàn)不同顏色顯示出水淹范圍,而用鼠標右鍵點到杭州八區(qū)圖中任何一個位置,就能知道這個地方可能的積水深度。這樣,管理部門就可以從容應對各種突發(fā)狀況了。
但到目前為止,必須面對的一個現(xiàn)實是,全國已能推導得出暴雨強度數(shù)據(jù)組的僅有幾十座城市。2004年2月,建設部再次提出傳統(tǒng)暴雨公式已不能適應工程建設和設計工作的需要,亟需修改、補充和調整,通過修編,入編《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的只有上海、濟南,浙江、福建省補充復核修編了70余座城鎮(zhèn)的暴雨強度公式,這還遠不能滿足當前廣大地區(qū),特別是農村或城市邊緣地區(qū)的生產生活需要。
值得邵堯明欣慰的是,2008年4月18日,浙江省建設廳發(fā)文公布全省各城市暴雨強度公式,在全省推廣。公式正式刊布后,杭州市建委明確要求在杭州市范圍內的工程項目均采用新編暴雨強度公式,并將重現(xiàn)期由1年提高至2年一遇。在杭州東湖快速路、秋濤快速路等一大批市政工程規(guī)劃設計中,發(fā)現(xiàn)新公式暴雨強度能更好地反映真實暴雨變化趨勢,應用新暴雨強度公式計算出的雨水管道也更符合實際的匯流情況。
邵堯明告訴記者,今年年底,《中國城市新一代暴雨強度公式》就要出版了,這可以看作是建設部要求將新一代暴雨強度公式進一步推廣的標志。而他自己,最近計劃提前退休,完成全國所有城市的暴雨強度公式以及為《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報批稿,2011年修訂版)提出的校核積水配套的深入研究工作,希望能為城市安全建設再出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