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類型的外加碳源對污泥堆肥過程氮素損失的影響
- Influence of Carbon-Rich Amendments on Nitrogen Losses During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 李云蓓, 李偉光
- 土木建筑與環(huán)境工程 2014年36卷第2期 頁碼:104-109
- DOI:10.11835/j.issn.1674-4764.2014.02.016
-
紙質出版日期:2014-04-25,
收稿日期:2013-11-05
-
引用本文
閱讀全文PDF
掃 描 看 全 文
市政污泥堆肥技術以其成本低廉,能有效殺滅病原菌、達到廢物減容化和穩(wěn)定化的效果等優(yōu)點而倍受人們的關注, 并已成當前污泥無害化和資源化的主要途徑之一[
黃向東以及熊建軍等[
根據(jù)微生物對碳源的降解能力,通過添加不同類型碳源,分析堆肥過程不同時期氨氣揮發(fā)特征及變化規(guī)律,討論了不同類型碳源降解效率與氨氣揮發(fā)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分析碳源在堆肥過程氮素損失控制中作用機制提供理論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堆肥材料
脫水污泥取自哈爾濱文昌污水廠污泥脫水車間,木屑取自哈爾濱木材加工廠,所用外加碳源為葡萄糖,蔗糖,麥稈粉及其混合物,堆肥試驗方案及堆肥物料基本性質如
處理 | 外加碳源組成 | 含水率/% | pH值 | 有機質/% | 總氮/% |
---|---|---|---|---|---|
R1 | 5g葡萄糖 | 63.4 | 5.45 | 68.6 | 2.29 |
R2 | 5g蔗糖 | 62.7 | 5.23 | 72.1 | 2.46 |
R3 | 5g秸稈粉 | 63.5 | 7.52 | 77.5 | 2.39 |
R4 | 5g葡萄糖+5g秸稈粉 | 61.8 | 5.31 | 66.3 | 2.26 |
R5 | 5g蔗糖+5g秸稈粉 | 62.5 | 6.14 | 68.9 | 2.29 |
R6 | 62.1 | 7.63 | 67.6 | 2.46 |
1.2 堆肥裝置及試驗條件
堆肥試驗共設6個處理條件(R1-R6),通風速率200 mL·min-1,一次發(fā)酵周期22 d,試驗方案如
1 堆肥反應器示意圖
1.3 樣品分析
試驗周期內每天記錄堆體內部溫度,分別在堆肥啟動(0 h),高溫期(72 h),高溫期結束(144 h)以及堆肥結束(528 h)4個時間節(jié)點取樣分析,在取樣之前將物料充分混合。將取好的樣品分為3份,1份105℃烘干24 h用于測含水率和有機質;一份樣品自然風干粉碎后測定物料的TN、TOC;另1份儲存于4℃冰箱,用于測定pH值。pH值:樣品與去離子水以比例1:10(質量/體積)混合均勻后測定;TOC:硫酸重鉻酸鉀外加熱法;DOC:將污泥與蒸餾水以1:50比例在常溫震蕩提取6 h,8 000 rpm/min離心10 min后,過0.45 um濾膜后,樣品進TOC-VCPH分析測定;總氮(TN):凱氏定氮法。氨氣及二氧化碳分析分別采用硼酸及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后用一定濃度的HCL滴定分析。
1.4 計算方法
堆肥過程氮素損失計算公式如下:
|
1 |
其中:X1, X2分別為初始及結束時灰分的含量,%;N1, N2分別為初始及結束凱氏氮的含量,%。
2 結果與討論
2.1 堆肥過程常規(guī)參數(shù)變化
2.1.1 堆體溫度變化
堆肥過程的溫度變化間接反映了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利用情況,同時也是判斷堆肥過程是否達到無害化要求的重要指標之一[
2 堆肥過程中溫度的變化
2.1.2 堆肥過程pH值變化
堆肥物料的pH值直接影響銨態(tài)氮在堆肥物料中的存在狀態(tài), 是影響氮素損失的主要因素。當物料pH值大于8的時候,有機氮降解產生的大量銨態(tài)氮以氨氣的形式存在,因此極易揮發(fā)到大氣中[
3 堆肥過程pH值變化
2.1.3 堆肥過程有機碳降解及二氧化碳含量變化
堆肥物料有機碳(TOC)的變化直接反映了微生物對有機碳的降解能力,由圖 4可知,與對照試驗相比,各處理條件下,外加碳源的添加均提高了初始物料TOC的含量。在未加入碳源的條件下R6中,TOC的降解主要發(fā)生在堆肥啟動至高溫期階段,但在加入蔗糖以及葡萄糖和秸稈粉的混合物處理條件下,TOC在高溫期后期仍有少量降解反應發(fā)生。各處理條件下,有機碳的降解效率分別為26.3 %, 27.9 %, 25 %, 35.1 %, 33.7 %和18.9 %。葡萄糖、蔗糖均可以增加堆肥物料TOC的降解速率,即微生物的活性有所增加。但是,單獨添加秸稈粉對微生物降解TOC的能力并沒有促進作用。同時,根據(jù)堆肥過程二氧化碳釋放結果(
4-1 堆肥過程TOC的變化
4-2 堆肥過程二氧化碳釋放量
2.2 氨氣揮發(fā)及氮素損失
2.2.1 堆肥過程氨氣揮發(fā)
由
5-1 堆肥過程瞬時氨氣釋放量
5-2 堆肥過程累積氨氣釋放量
2.2.2 堆肥過程總氮損失
如
處理 | 初始總氮/% | 堆肥結束總氮/% | 初始總氮/灰分 | 堆肥結束總氮/灰分 | 總氮損失/%a |
---|---|---|---|---|---|
R1 | 2.29 | 2.39 | 0.97 | 0.61 | 36.4 |
R2 | 2.46 | 2.35 | 0.92 | 0.59 | 35.0 |
R3 | 2.39 | 1.80 | 0.97 | 0.46 | 52.4 |
R4 | 2.26 | 1.91 | 0.87 | 0.52 | 40.3 |
R5 | 2.29 | 2.44 | 0.90 | 0.65 | 27.7 |
R6 | 2.46 | 1.59 | 0.91 | 0.43 | 53.1 |
a:計算方法依據(jù)1.4中公式(1) |
2.3 有機碳降解效率對氨氣揮發(fā)的影響
由
6 二氧化碳與氨氣揮發(fā)相關性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關碳源的降解效率與氨氣揮發(f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較少,而碳氮比被認為是影響氨氣揮發(fā)的主要因素。雖然所添加的碳源物質均能夠提高碳氮比,但是其對氮素損失的控制效果具有顯著的差異。而這一結果與Subair[
但是,將葡萄糖或者蔗糖與秸稈粉混合添加,獲得了較好的保氮效果。由有機碳的降解效率可知,葡萄糖和蔗糖的加入增加了微生物的活性,從而使得一部分不可利用的碳源在此條件下被降解,同時秸稈粉中也有少量的可利用碳源,通過混合投加碳源,微生物活性得以提高,因此秸稈粉中部分不易降解的碳源有可能部分被微生物利用,從而提高了堆肥過程有機碳的降解效率,促使微生物利用更多的氨氮,并將其固定為有機氮,即促進了銨態(tài)氮的固定作用。
3 結論
在以往的研究中,通過補充富含碳源的物質,提高碳氮比以減少氨氣的揮發(fā),所使用的碳源包括秸稈、稻草、樹葉以及木屑等微生物較難利用的物質,而其控制氮素損失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加。而這類物質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堆肥反應周期,增加了生產成本。本研究中對比分析了不同類型的碳源對氨氣揮發(fā)控制的效果,主要結論如下:
1) 添加易降解碳源葡萄糖和蔗糖可以降低氨氣的揮發(fā),而單獨添加秸稈粉這類難降解的碳源對氨氣揮發(fā)的控制沒有顯著效果。
2)秸稈粉與蔗糖混合添加對氨氣揮發(fā)的控制效果最好,實驗過程中氨氣揮發(fā)的總量由3.05 g/kg·ds.降至1.92 g/kg·ds.,同時總氮的損失由53.1%降至27.7%。
3)氨氣的揮發(fā)與二氧化碳釋放量呈顯著負相關(R=-0.94,p < 0.005),即氨氣揮發(fā)的控制與所加入碳源的降解效率密切相關,同時堆肥過程有機氮的礦化過程對氨氮的固定作用也具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