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對于鄭州等城市發(fā)生的特大暴雨和城市洪澇問題,我們應該客觀看待。城市洪澇問題是全球城市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之一,而“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理理念,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價值。
首先,“海綿城市”建設強調對雨水的吸納、蓄滯和緩釋作用,可以減輕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負擔,提高城市的抗?jié)衬芰ΑM瑫r,通過雨水收集和利用,還可以有效緩解城市水資源的短缺問題,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其次,“海綿城市”建設注重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修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通過增加綠化覆蓋率、推廣低影響開發(fā)等措施,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然而,“海綿城市”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比如,建設成本較高、技術難度大、需要長期管理和維護等。此外,由于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的復雜性,難以保證“海綿城市”建設的全面實施和效果。
對于鄭州等城市的特大暴雨和城市洪澇問題,我們應該從多個方面進行思考和探討。一方面,需要加強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建設和維護,提高城市的抗?jié)衬芰;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城市?guī)劃和管理,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修復;同時,還需要加強科研和技術創(chuàng)新,為城市洪澇治理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
總之,“海綿城市”建設是一種新型的城市治理理念,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價值。但是,在實踐中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和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和政策,以確保其有效實施和發(fā)揮作用。
鄭州“海綿城市”失效了?水利專家朱法君呼吁科學理性看待“海綿城市”作用
政務:浙江民革
近日發(fā)生在河南鄭州等地的特大暴雨,已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同時引發(fā)了公眾對城市洪澇治理方式的思考,特別是對鄭州市2016年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后治理成效的關注。作為長期從事水利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的工作者,本著科學客觀的態(tài)度,我再次呼吁:對我國洪澇治理途徑和“海綿城市”建設再思考、再審視。
近年來,城市內澇問題在我國日益凸顯,已成為城市發(fā)展的重要制約。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各路專家各抒己見,眾說紛紜。一些水利專家堅持走傳統(tǒng)的流域治理之路,另一路以“海歸”為主的園林景觀、城市規(guī)劃建設專家們則推出了“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提出可將城市建成可以“吸、放”洪水的“海綿”效果,以增強土地的入滲能力,將全年降雨70%以上的總量滯蓄在“海綿”中,從而達到治理洪澇的目的。同時提出,此舉還可在洪水過后,再釋放其作為水資源回歸利用,且可有效降解初期雨水污染。這一理念觀點新穎、愿景美好,一經(jīng)提出便獲得了很高的認同度,特別是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后,有關部委出臺支持政策,推動多地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并對試點城市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
7月21日上午拍攝的鄭州市鄭東新區(qū)被水淹沒的部分路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但“海綿城市”從它誕生之日開始,就引發(fā)學術界強烈爭議,其焦點在于“海綿城市”建設成本昂貴,對城市洪澇治理到底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幾年來,雖然圍繞這一命題一直爭論不休,但建設熱度不減。
根據(jù)多年來對我國和浙江省洪澇成因及治理途徑的研究和實踐,筆者曾于2018年初在浙江省兩會上就此提交提案,此次再次撰文呼吁理性看待“海綿城市”,意在從另一個側面科學評價海綿功效,糾正認知和措施上的一些誤區(qū),共同尋求我國城市洪澇治理的正確方向。
一、城市洪澇的成因
我國城市洪澇的凸顯始于近2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矛盾進一步加劇。分析原因,主要來自于以下幾方面:
一是城市化加快推進中,水系沒有得到有效保護。水系是自然形成的洪水澇水的調蓄空間和通道出路,也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則”。但是由于在城市大規(guī)模擴展過程中,沒有充分認知自然規(guī)律,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取用地,大量的天然河流被縮窄、阻斷、填埋,排水轉由下水道替代,一旦地下的“良心工程”能力不足、堵塞,必將導致澇水外溢,洪水泛濫。
二是城市外江洪水位的變化抬高。由于人類社會發(fā)展對土地的深度利用,越來越多的土地失去調蓄洪水的功能,失去滯納洪水的作用,導致洪水歸槽,江河湖泊洪水位不斷上升。其后果對城市而言,一方面防洪壓力加大,另一方面又導致城市排水系統(tǒng)無法順利排入河流,甚至于倒灌城區(qū)產生內澇。
第三是地面硬化,減少了雨水的下滲通道。
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導致城市內澇加劇的主要原因,尤其以城市水系破壞和外江洪水位的抬升為主。
二、 “海綿城市”建設中的誤區(qū)
“海綿城市”在城市內澇治理中有以下幾方面功能性誤區(qū):
1、
可以消納70%的地表產水的目標不可靠
我國地表產流機理,南方紅壤地區(qū)為“蓄滿產流”,即當土體因前期雨水下滲達到飽和狀態(tài)后,后期的降雨形成地表逕流;北方地區(qū)則為“超滲產流”,當降雨強度超過入滲強度時,溢出部分成為地表逕流。北方地區(qū)因地下水埋深較深,地表與地下水位之間的土體可吸收水量的能力較大,如能解決超滲問題,增加土體的下滲、吸收能力,對削減洪澇有較大的作用。而在南方,由于地下水埋深較淺,一般平原地區(qū)約為1米,洪水期甚至于低于洪水位,土體本身可吸收水量的能力十分有限。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浙江省一場降雨過程可下滲的降雨量約10-20毫米,也就是說,即使極限地將所有路面、屋頂全部轉換成“海綿”結構,其削減量也僅僅只是20毫米。這相對于我國一場成災暴雨動輒300毫米,甚至于超過500多毫米的降雨(如2013年浙江的“菲特”臺風過程雨量為523毫米,今年鄭州日降雨則達624毫米),其削減量所占比重極小。僅僅依靠增加入滲來治理城市洪澇,微不足道!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中所提出的全年70%消納量,對間歇性發(fā)生的小降雨也許可以實現(xiàn),但對大暴雨則失去了意義。
“70%消減量”對業(yè)外人士和社會各界存在極大的誤區(qū)和誘惑力,也極易將城市洪澇治理引向只需建設“海綿城市”“治好百病”的歧途上,從而放棄了傳統(tǒng)的洪澇治理手段。
2、
“海綿城市”建設措施聽著有理,實則效果有限
以增加入滲為主渠道的建設思路,采用的技術路徑和效果如下:
(1)花重金改變路面結構,打造 “透水路面”。因路下土體的下滲能力有限,即使透過路面,但仍將溢出。
(2)開槽、填沙、地下集水空間等增加滯蓄量。但因造價高昂,容積有限,相對于特大暴雨的產水量級,杯水車薪。
(3)利用低地、公園參與滯蓄。這是一個好的方向,應該大力推行,但恰又難以全面推開。
3、
夸大功效宣傳
以為建設“海綿城市”可以解決一切城市水問題,弱化了流域治理,壓減了必要的排澇設施建設,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各地的洪澇治理方向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解決城市內澇正確的系統(tǒng)治理方向
城市洪澇治理的正確方向應從 “滲蓄為主”轉變到“蓄排結合”的治理模式上來?梢詮娜龡l途徑力求實現(xiàn):
一是給洪水澇水以出路,實現(xiàn)快排。優(yōu)先考慮利用泵站等強排措施,通過“高速水路”通江達海。
二是給洪水澇水足夠的調蓄空間。即增加城市及周邊區(qū)域的水域或低地面積,增強滯蓄能力。
三是配套地下排水泵閘系統(tǒng),真正能夠收放自如,實現(xiàn)真正的“海綿”效果。
在此基礎上,還要切實做好應對特大澇情的預案,在人力和工程設施所不能解決的特殊時刻,堅守人民生命至上的底線,將人員疏導作為最終措施,不存僥幸之心,不做冒進之舉。
綜合我國“海綿城市”推進情況和洪澇治現(xiàn)實,建議科學分析、客觀評價其作用和適應范圍,理性看待其功效,真正從洪水和澇水的規(guī)律研究開始,把握我國洪澇治理正確的方向。
編輯 :張翕然
來源:團結報團結網(wǎng)
原標題:《鄭州“海綿城市”失效了?水利專家朱法君呼吁科學理性看待“海綿城市”作用》

近日發(fā)生在河南鄭州等地的特大暴雨,已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同時引發(fā)了公眾對城市洪澇治理方式的思考,特別是對鄭州市2016年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后治理成效的關注。作為長期從事水利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的工作者,本著科學客觀的態(tài)度,我再次呼吁:對我國洪澇治理途徑和“海綿城市”建設再思考、再審視。
近年來,城市內澇問題在我國日益凸顯,已成為城市發(fā)展的重要制約。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各路專家各抒己見,眾說紛紜。一些水利專家堅持走傳統(tǒng)的流域治理之路,另一路以“海歸”為主的園林景觀、城市規(guī)劃建設專家們則推出了“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提出可將城市建成可以“吸、放”洪水的“海綿”效果,以增強土地的入滲能力,將全年降雨70%以上的總量滯蓄在“海綿”中,從而達到治理洪澇的目的。同時提出,此舉還可在洪水過后,再釋放其作為水資源回歸利用,且可有效降解初期雨水污染。這一理念觀點新穎、愿景美好,一經(jīng)提出便獲得了很高的認同度,特別是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后,有關部委出臺支持政策,推動多地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并對試點城市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

7月21日上午拍攝的鄭州市鄭東新區(qū)被水淹沒的部分路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但“海綿城市”從它誕生之日開始,就引發(fā)學術界強烈爭議,其焦點在于“海綿城市”建設成本昂貴,對城市洪澇治理到底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幾年來,雖然圍繞這一命題一直爭論不休,但建設熱度不減。
根據(jù)多年來對我國和浙江省洪澇成因及治理途徑的研究和實踐,筆者曾于2018年初在浙江省兩會上就此提交提案,此次再次撰文呼吁理性看待“海綿城市”,意在從另一個側面科學評價海綿功效,糾正認知和措施上的一些誤區(qū),共同尋求我國城市洪澇治理的正確方向。
一、城市洪澇的成因
我國城市洪澇的凸顯始于近2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矛盾進一步加劇。分析原因,主要來自于以下幾方面:
一是城市化加快推進中,水系沒有得到有效保護。水系是自然形成的洪水澇水的調蓄空間和通道出路,也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則”。但是由于在城市大規(guī)模擴展過程中,沒有充分認知自然規(guī)律,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取用地,大量的天然河流被縮窄、阻斷、填埋,排水轉由下水道替代,一旦地下的“良心工程”能力不足、堵塞,必將導致澇水外溢,洪水泛濫。
二是城市外江洪水位的變化抬高。由于人類社會發(fā)展對土地的深度利用,越來越多的土地失去調蓄洪水的功能,失去滯納洪水的作用,導致洪水歸槽,江河湖泊洪水位不斷上升。其后果對城市而言,一方面防洪壓力加大,另一方面又導致城市排水系統(tǒng)無法順利排入河流,甚至于倒灌城區(qū)產生內澇。
第三是地面硬化,減少了雨水的下滲通道。
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導致城市內澇加劇的主要原因,尤其以城市水系破壞和外江洪水位的抬升為主。
二、 “海綿城市”建設中的誤區(qū)
“海綿城市”在城市內澇治理中有以下幾方面功能性誤區(qū):
1、
可以消納70%的地表產水的目標不可靠
我國地表產流機理,南方紅壤地區(qū)為“蓄滿產流”,即當土體因前期雨水下滲達到飽和狀態(tài)后,后期的降雨形成地表逕流;北方地區(qū)則為“超滲產流”,當降雨強度超過入滲強度時,溢出部分成為地表逕流。北方地區(qū)因地下水埋深較深,地表與地下水位之間的土體可吸收水量的能力較大,如能解決超滲問題,增加土體的下滲、吸收能力,對削減洪澇有較大的作用。而在南方,由于地下水埋深較淺,一般平原地區(qū)約為1米,洪水期甚至于低于洪水位,土體本身可吸收水量的能力十分有限。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浙江省一場降雨過程可下滲的降雨量約10-20毫米,也就是說,即使極限地將所有路面、屋頂全部轉換成“海綿”結構,其削減量也僅僅只是20毫米。這相對于我國一場成災暴雨動輒300毫米,甚至于超過500多毫米的降雨(如2013年浙江的“菲特”臺風過程雨量為523毫米,今年鄭州日降雨則達624毫米),其削減量所占比重極小。僅僅依靠增加入滲來治理城市洪澇,微不足道!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中所提出的全年70%消納量,對間歇性發(fā)生的小降雨也許可以實現(xiàn),但對大暴雨則失去了意義。
“70%消減量”對業(yè)外人士和社會各界存在極大的誤區(qū)和誘惑力,也極易將城市洪澇治理引向只需建設“海綿城市”“治好百病”的歧途上,從而放棄了傳統(tǒng)的洪澇治理手段。
2、
“海綿城市”建設措施聽著有理,實則效果有限
以增加入滲為主渠道的建設思路,采用的技術路徑和效果如下:
(1)花重金改變路面結構,打造 “透水路面”。因路下土體的下滲能力有限,即使透過路面,但仍將溢出。
(2)開槽、填沙、地下集水空間等增加滯蓄量。但因造價高昂,容積有限,相對于特大暴雨的產水量級,杯水車薪。
(3)利用低地、公園參與滯蓄。這是一個好的方向,應該大力推行,但恰又難以全面推開。
3、
夸大功效宣傳
以為建設“海綿城市”可以解決一切城市水問題,弱化了流域治理,壓減了必要的排澇設施建設,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各地的洪澇治理方向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解決城市內澇正確的系統(tǒng)治理方向
城市洪澇治理的正確方向應從 “滲蓄為主”轉變到“蓄排結合”的治理模式上來?梢詮娜龡l途徑力求實現(xiàn):
一是給洪水澇水以出路,實現(xiàn)快排。優(yōu)先考慮利用泵站等強排措施,通過“高速水路”通江達海。
二是給洪水澇水足夠的調蓄空間。即增加城市及周邊區(qū)域的水域或低地面積,增強滯蓄能力。
三是配套地下排水泵閘系統(tǒng),真正能夠收放自如,實現(xiàn)真正的“海綿”效果。
在此基礎上,還要切實做好應對特大澇情的預案,在人力和工程設施所不能解決的特殊時刻,堅守人民生命至上的底線,將人員疏導作為最終措施,不存僥幸之心,不做冒進之舉。
綜合我國“海綿城市”推進情況和洪澇治現(xiàn)實,建議科學分析、客觀評價其作用和適應范圍,理性看待其功效,真正從洪水和澇水的規(guī)律研究開始,把握我國洪澇治理正確的方向。
編輯 :張翕然
來源:團結報團結網(wǎng)
原標題:《鄭州“海綿城市”失效了?水利專家朱法君呼吁科學理性看待“海綿城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