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綠肺”養(yǎng)成記——西溪濕地:從污水橫流到城市生態(tài)建設標桿
新來源 :華社客戶端
今天來到杭州,除了游覽風光旖旎的西湖,很多人還會一路向西,去約會一個野趣橫生的濕地,這里春天百花盛開,夏天濃綠滿眼,秋天蘆花飛雪,冬天疏影橫斜。
很多老杭州人,惦記著童年在這里摘柿子的美好記憶,很多文化人,對這里的文史遺跡如數家珍。此地有《長生殿》作者洪升的祖居、清代著名文人高士奇接待康熙的高莊,蘇東坡、張岱等均曾在此留下詩畫墨寶。人們是如此熱切地想要給予它各種贊美,甚至還傳說,這里水泊遍布,灣蕩曲折,可能就是施耐庵寫《水滸傳》的創(chuàng)作背景,還有人尋章摘句、樂此不疲地探討《紅樓夢》和這里的淵源,也成紅學一家之言。
這里是西溪濕地,中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歷史上,西溪是和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的名勝之地。
▲4月1日,船只在西溪濕地水道上行駛(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過度開發(fā)無序發(fā)展,曾污水橫流
2005年,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開園。當時的西溪濕地保護區(qū),總面積10.08平方公里,是罕見的城市中的次生濕地,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位于杭州西北,有“天堂綠肺”之稱,具有涵養(yǎng)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美化環(huán)境、調節(jié)氣候等生態(tài)功能,分布有維管束植物85科182屬221種、浮游植物7門,6個植被型組。保留下來的老柿樹在一期工程內就有2802棵。濕地內的鳥類資源也極其豐富,有12目26科89種,占杭州所有鳥類總數的近50%。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奇妙美景。
西溪發(fā)現于東晉,發(fā)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歷史上占地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古稱河渚,“曲水彎環(huán),群山四繞,名園古剎,前后踵接,又多蘆汀沙溆”。曾經是杭州最優(yōu)美的畫卷,以“一曲溪流一曲煙”的典型江南水鄉(xiāng)風光而著稱。和西湖的熱鬧煙火氣不同,西溪的格調是“冷、野、淡、雅”。無數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他們深淺不一的屐痕。在大量的詩詞書畫作品中,它既是一幅男耕女織的田園圖,又是高士梅妻鶴子的隱居圖。據史料記載,一千多年前,宋高宗趙構看到西溪美景,贊嘆:“西溪且留下。”康熙、乾隆均曾南巡至西溪并留下詩作。
但是在長達1800多年的演化中,歷經盛衰,西溪這一不可多得的城市濕地資源受到了破壞。本世紀初,人們在這里看到的是和今天截然不同的景象。雜草叢生,污水橫流,路邊散布著企業(yè)廠房,雜亂民居點綴其間。歷史上的美好畫卷已蕩然無存。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杭州還曾有這樣的人文和風景兼具的寶地。
衰敗的西溪不僅沒有了原生濕地景觀,整個面積也只剩下約11平方公里。尤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由于城市擴張,大量房地產商在這里從事開發(fā)建設,最多時竟達60多家。當地農民自發(fā)形成的養(yǎng)豬業(yè),影響了西溪水質。據2002年的統計,當地蔣村鄉(xiāng)有415戶家庭從事這個行當,生豬頭數超過了2.5萬,污染嚴重。
▲4月1日,船只行駛在西溪濕地的水道上。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幾十億元先期投入不求經濟回報
2002年底,為了保護西溪的水資源,杭州市、西湖區(qū)、蔣村鄉(xiāng)三級政府率先對西溪全境實施了生豬“禁養(yǎng)”,結束了西溪水域長期經受生豬排泄污染的歷史,并開展了環(huán)境綜合整治,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外運處理。但污染依然在加劇,沉重的壓力讓綜合治理不勝負荷。
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實施西溪濕地綜合保護的決策,杭州市第九次黨代會把實施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列入了“十大工程”,準備在接下來的若干年里大力整治,恢復其留在歷史畫卷里的青青蘆葦、夾岸楊柳、清溪綿延之勝景。目標是打造成為“天堂”杭州集自然風貌與人文景觀于一身的“第二西湖”。
杭州市在出臺《西溪濕地綜合保護總體規(guī)劃》的基礎上,計劃在2004年投資40億元,將西溪濕地建成“中國江南城市濕地公園”。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定下“六大原則”——生態(tài)優(yōu)先、最小干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以人為本。
2003年9月,經過反復論證,西溪濕地綜合保護首期工程正式啟動,采取了外遷農居,恢復濕地生態(tài)、挖掘歷史遺留等一系列舉措,西溪濕地保護區(qū)旅游專項規(guī)劃也浮出水面。規(guī)劃按照“保護第一、生態(tài)優(yōu)先”原則,突出植被、地形地貌的原生性,大半濕地面積禁止游客進入,其余部分的游客日流量也控制在五、六千人左右,以確保濕地水體能夠自然凈化游客產生的可降解污染物,并且只設置必要的步行游覽道路和非機動船舶類交通工具。規(guī)劃將西溪濕地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fā)分為“三區(qū)一廊三帶”,采取搬遷整治、封閉封育等措施,恢復原始沼澤、田園風光和鳥類物種,營造特有的水域、地貌、動植物和歷史人文景觀。
西溪濕地保護區(qū)域內的村民實行撤村建居并全部外遷安置。涉及人數計13000多人,安置在杭州市西湖區(qū)緊靠濕地的一個新建社區(qū)。當地政府還制定了一個“開發(fā)性安置計劃”,對被收購征用的農用地給予10%留用地指標,用于村集體舉辦企業(yè)項目,發(fā)展壯大集體經濟;同時,部分農轉居人員由從事第一產業(yè)改為從事旅游服務、商貿等第三產業(yè)。
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負責人強調說,杭州市政府這幾十個億的先期投入不求經濟回報,不求任何用地性質的更改,投入的用意在于還西溪30年前的生態(tài)佳境,維護這片“城市之肺”的原生態(tài)。
▲4月1日拍攝的西溪濕地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要GDP還是要“綠肺”,有過爭議
2005年4月30日開園時,對外開放的是濕地公園一期工程,約3.46平方公里。二期和三期分別于2007年、2008年建成后有限開園。一期工程中保留的原生態(tài)區(qū)和生態(tài)恢復區(qū)占了一期工程的94%。其中保留和恢復的建筑面積僅占搬遷村民住房建筑面積的24%左右。據市政府負責人稱,濕地水域景觀中最精華部分已得到完整保護。
圍繞保護工程,一度有過一些議論。首當其沖是土地財政的利益問題。那些年,杭州已和很多城市一樣,房價飛漲,土地極為值錢,當時最高拍到1800萬元一畝。在工程啟動前,西溪濕地原址已受到嚴重破壞,入駐了不少房地產公司,一度被杭州人稱為“房地產西進”浪潮,每個項目都意味著巨大的財政收入和GDP數字,開展保護工程意味著要動這塊巨大的蛋糕。但市、區(qū)政府不為利益所動,做了大量的工作,將這些項目一家家地勸說退出。如果從經濟的角度講,眼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這個濕地保護工程對杭州市來說真是“虧大了”。當時,相關負責人坦言,整個工程總投資巨大,資金回收幾乎沒有可能,自立項起,就定位為“保護工程”,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市委市政府多次強調,濕地具有涵養(yǎng)水源、凈化水質、調節(jié)氣候等生態(tài)功能,是城市的“綠肺”,而且西溪濕地還有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淀,要將“生態(tài)優(yōu)先,最小干預”放在首位。
▲4月1日,觀光氦氣球在西溪濕地上空升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不僅沒有大肆招徠游客,反而有一系列“拒客”舉措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這個保護工程在開園之后,不僅沒有大肆招徠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反而采取了一系列“拒客”的舉措。既失去了房地產的大筆土地出讓款,政府還要投入40億元建設款。市里有關領導說,實際上這點門票錢連濕地公園的日常運作都維持不了。但是,從整個城市看,杭州擁有了強有力的城市“綠肺”,擁有了全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城市的品位大大提升,這種“增值”將惠及子孫后代,遠不止眼前的這點利益。經營城市,既考慮經濟數字,同樣也要經營文化軟實力和環(huán)保“綠色實力”,為城市的可持續(xù)協調發(fā)展作綜合考慮。借地生的“財”,既生現實的真金白銀,生經營文化軟實力和環(huán)保“綠色實力”所需要的資金,也生由“軟實力”所帶來的長遠的巨大效益。
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啟動之初,有不少熱心市民提出,濕地有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和西湖等傳統的景區(qū)公園不一樣,所以需要專業(yè)的規(guī)劃、設計、施工。作為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杭州在保護工程的專業(yè)性上做出了不少努力。河道、魚塘必須是斜坡堆土,讓各種生物有生長繁殖的環(huán)境;堤塘邊打下柳樹樁,原來施工時考慮松木在水里不會腐爛,準備用松木樁護堤,但是本地村民提出,松木是死樁,不能生根發(fā)芽,而柳樹樁是活樁,會生根發(fā)芽,在堤岸上盤根錯節(jié),裨益豐富生態(tài);草皮也必須是原生態(tài)的,西湖邊那種所謂的高級草皮和這里的野生狀態(tài)是兩碼事;污水直排被淘汰,管網配置到角角落落;對原生態(tài)保護區(qū)以及生態(tài)恢復區(qū)只將部分封閉小面積水體連通,利于物種自由交流,吸引水鳥棲息;保留和恢復作為次生濕地標志的魚塘達383個,原有的柿子樹一棵都沒少。在濕地保護過程中,這樣的例子很多,群眾性和專業(yè)性、科學性和民主性在西溪濕地的規(guī)劃實施中得到了體現。
圍繞西溪濕地是“完全保護”還是“也要利用”,曾經出現了一些討論。杭州始終把生態(tài)保護牢牢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tài)和水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發(fā)揮科研、教育、觀光功能。為加強生態(tài)保護,在濕地一期工程內設置了費家搪、蝦龍灘、朝天暮漾、包家埭和合建港五大生態(tài)保護區(qū)和生態(tài)恢復區(qū)。入口處設濕地科普展示館,園區(qū)內設多處觀鳥區(qū),群鳥飛翔,人景相融。杭州在濕地保護的科技含量上下了很大功夫。定位世界最高水準,由國際知名的建筑事務所競標打造濕地科普研究展示平臺。最終建筑大師磯崎新(于2019年獲普利茲克獎)的設計方案中標,建成了造型獨特、寓意深遠的西溪濕地博物館,充分展示濕地生態(tài)多樣性及悠久人文歷史,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成為重要地標。
在保護的基礎上做好開放,杭州動足了腦筋,制訂了很多“框框”。當時決定,西溪濕地一期工程的東部2.4平方公里培育區(qū)實行完全封閉,西部1.78平方公里封育區(qū)實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閉保護。不少專家認為,西溪濕地和西湖不同,其意境是“冷、野、淡、雅”,不能熱鬧,人一多就沒有什么觀賞價值了。但是黨委政府相關負責人認為,限制客流量不完全是為了“好看”,其中還有更深遠的考慮,那就是生態(tài)保護的弦絕不能松。開放第一年的“五一”黃金周還采取了“限客”措施,控制旅游人數,以濕地水體能自然降解游客在濕地公園活動所產生的污染為重要指標,控制在每天6000人左右,其中一期工程游客人數控制在3000人左右。游船、游步道等都嚴格按最高控制游客量設定,盡量減少設施配備對濕地景觀的影響。有關部門還通過信息系統隨時公布濕地公園飽和“警戒線”,踩線就會采取觀光巴士暫時停發(fā)等系列措施。此后隨著濕地公園面積的擴大、環(huán)境容量和相關配套技術的提升改進,相關的口子進行了適時的收放調整。目前,整個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瞬時最大游客承載量為41600人,日最大游客承載量為86600人。
▲4月1日拍攝的“西溪花朝節(jié)”鮮花景觀。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又到人間四月天,西溪濕地再次迎來一年一度的花朝節(jié),草木沁香,群芳吐艷,人們徜徉濕地,賞紅、種花、撲蝶、祭花神。
據了解,花朝節(jié)起源于武則天時代,二月十五的花朝節(jié)和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一起被視為當時三個最重要的“月半”節(jié)日。南宋建都杭州后,花朝節(jié)日益繁盛。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杭城風俗,二月十五為花朝節(jié)。杭人有四時賞花的習俗,孤山探梅、荷塘泛舟、蘇堤上玩芙蓉等。”據專家考證,歷代杭城民間都十分重視花朝節(jié),杭州有兩處花神廟,節(jié)日中盛況空前,人們要為庭園中一切已開、未開的花木掛紅著綠,以示慶賀;入夜則在花樹上張掛“花神燈”,青年男女結伴漫步花叢燈影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沏茶相邀,吟詩作詞。整個杭城披紅掛綠,百姓官員全民同樂,共同游賞春序正中、百花爭艷的花朝佳節(jié)。從2011年起,杭州恢復花朝節(jié),在西溪濕地舉辦。
傳承歷史文化,呈現獨特韻味,這一切都建立在生態(tài)之美、保護為重的基礎上。今天的西溪濕地,以水為靈魂,小心呵護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實施保護的總面積約為11.5平方公里,分為東部濕地生態(tài)保護培育區(qū)、中部濕地生態(tài)旅游休閑區(qū)和西部濕地生態(tài)景觀封育區(qū),河湖港汊、蘆花翠鳥、充滿自然野趣,統籌生產、生活、生態(tài)三大空間布局,已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的重要資源。西溪濕地建設,也成為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重建和保護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