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防洪新思路
近百年來,地球上的暴雨和洪澇災(zāi)害大多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guān)。最主要的人類活動包括以下五種:
1,砍伐森林,使森林的蓄水功能喪失;
2,把濕地排干變成耕地,使天上大量的降水沒有了“澤”來作為滯留處;
3,把自然低洼地修建成了人的居住地,使這些雨季時的匯水處成為需要不斷排水的地方;
4,把自然彎曲的河流改建成了硬化河岸和直型河道,這使河水的流速加快,到雨季時,河水的沖擊力和破壞力增強;
5,在城市大面積修建了不透水的硬化地面,使大量的雨水因無法自然滲透入地而聚集于地面,淹沒馬路和城市居住區(qū)。
在分析清楚了水災(zāi)發(fā)生的原因之后,自20世紀(jì)90年代起,德國西部地區(qū)采用了不同的對付暴雨和洪水的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方法的特點是順應(yīng)自然與遵循規(guī)律,以下介紹幾例。
A. 建滯留雨水的低地池塘。這最適合居住密度大的村莊和小城鎮(zhèn)。這樣的池塘在下雨時能使雨水順地勢流入,因而有助于當(dāng)?shù)刈匀慌藕,所形成的半自然狀態(tài)的水塘還能成為當(dāng)?shù)赜袃r值的濕地生態(tài)區(qū)。
B. 讓荒地長滿灌木和樹林。這能使降雨很快通過植物的根部被吸收入地,有利于地下水資源的增加,而且,即使是大雨,也不易使雨水滯留于地表而形成洪水。
C. 對各種人工改直和硬化的河道和溪流恢復(fù)其原有的自然彎曲形狀和透水狀態(tài),恢復(fù)河岸兩邊的自然植被地帶(最好是樹林),并讓泛洪區(qū)與多條這樣彎曲的河道和溪流相連。彎曲的形態(tài)可降低水的流速,減少水流對河岸的沖刷力,因而減少洪水的破壞力,同時能使水在較慢的流動過程中,通過兩岸密集的植被根系和透水的河床大量滲入地下。
D. 在公路邊修建的引流暴雨水的溝壑必須設(shè)計得有足夠的容納雨水的空間,并具有能夠使水滲透入地的吸收洪水的功能,而非硬化型溝壑。在農(nóng)村的農(nóng)田周邊,可采用修建土籬和灌木帶的方法來增加農(nóng)田對洪水的抵抗能力和吸收能力。
E. 在城市中,高度重視對各類地面的非硬化鋪設(shè)方式,比如:小馬路、步行道、停車場等,應(yīng)在能滿足其功能的條件下,盡量減少用硬化材料鋪裝,以保護地面通透雨水的功能。這既能避免城市在雨季時出現(xiàn)大面積的積水現(xiàn)象,又能很好地幫助城市利用雨水來補充地下水資源。因此,德國提出了要把城市80%的地面改為透水地面的要求,這些區(qū)域包括:1. 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qū)道路和郊游步行路;2. 露天停車場;3. 房舍周邊、庭院和街巷的地面;4. 特殊車道和車房出車道;5. 公共廣場。
將城市的硬化地面盡量改為透水性地面的另一個大好處是,這可以大大減少降落到城市中的暴雨水對當(dāng)?shù)厮w的污染。因為下雨時,當(dāng)暴雨水遇到硬化地面時就會四處橫流。橫流的過程中,暴雨水會帶走大量的城市污染物,比如:汽車排放的油污、輪胎的磨損物、路面的砂礫、建筑工地上的淤泥和顆粒物、動植物有機廢物、動物糞便、城市草地和公園噴灑的農(nóng)藥、融雪撒的路鹽、潤滑油、石油以及阻凍液。
當(dāng)暴雨水夾雜著這些污染物流進城市修建的雨水下水道后,無法得到任何處理,于是直接通過雨水排放管道進入當(dāng)?shù)氐淖匀凰,造成接受暴雨水的溪流、河流或湖泊的污染。而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硬化地面對暴雨水不能吸收,暴雨水被高速?dǎo)入當(dāng)?shù)氐暮恿鞫魇У袅,因此在雨季之后,?dāng)?shù)赜謺霈F(xiàn)干旱缺水的問題,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
地球陸地上的水都是來自天上的降雨。在水資源越發(fā)緊缺的今天,從天而降的雨水并不是可怕的東西,關(guān)鍵在于我們是否掌握了正確有效的方法去順應(yīng)水的流動,并好好讓它滯留于我們的土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