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建設報】蜈蚣草為土地“排毒” |
榮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蜈蚣草為土地“排毒” 本報訊(記者 夏暉)在2013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關于砷超富集植物對砷污染土壤的修復機理的研究,拿下了科學技術一等獎。 該成果屬于環(huán)境保護與資源利用領域。土壤砷污染是威脅我國農業(yè)環(huán)境質量和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植物修復是去除土壤砷污染的主要手段。近年來,我國農田砷污染事件頻發(fā),嚴重威脅農產品質量和人體健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項目負責人陳同斌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多年的研究,終于解決了用什么植物修復、植物修復的機理與調控原理、植物修復效果評估三大關鍵科學問題。 陳同斌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境內自然分布的第一種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也是國際上第一種可超富集砷的植物,為開發(fā)本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植物修復技術提供了重要的種質資源,并在國際上實現(xiàn)了植物修復技術應用于環(huán)境修復工程實踐的可能性。陳同斌說:“蜈蚣草對砷具有超強耐性和超量富集過程,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超富集植物和耐性植物在砷的解毒和富集生理機制的根本差異,我們項目組首次利用同步輻射技術建立了活體植物中化學元素微區(qū)定位及形態(tài)研究的新方法,目前已經被國內植物相關研究廣泛借鑒應用。” 目前,陳同斌和他的科研團隊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8個植物修復工程,指導我國農田土壤修復工作,修復面積達3000多畝,其中廣西一地修復面積就達到1280畝,砷超富集植物對砷污染土壤的修復機理的研究,不僅推動了我國土地土壤修復領域和國際植物修復領域的發(fā)展,同時也為我國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