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游碳源濃縮?
“上游碳源濃縮”技術正在持續(xù)升溫,被視為后活性污泥時代的一個初見端倪的新趨勢。
隨著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的不斷提高,工藝流程在不斷延長。在雙碳目標下,我國污水處理面臨高能耗、低回收的問題,這促使行業(yè)重新審視工藝流程,改變傳統(tǒng)處理工藝的復雜流程慣性,尋求更為高效、簡潔的解決方案。在這種背景下,“上游碳源濃縮”技術成為了熱議度最高的技術名詞之一。該技術基于碳源濃縮的新型技術路線,被認為能夠為有機物回收和實現污水廠的能量中和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性。圍繞“碳中和”目標,歐洲學者早已提出碳源濃縮理念,即在污水處理前端“捕捉”進水COD,將其直接用于后端厭氧產CH4。近年來,我國的一些研究團隊也開始探索將碳源濃縮理念與物化法相結合,打開了該技術在我國落地實踐的可能性1。
這一趨勢預示著污水處理行業(yè)正在向更加高效、環(huán)保的方向發(fā)展,后活性污泥時代初見端倪。
中國污水處理行業(yè)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正積極探索以"上游碳源濃縮"為核心的技術革新路徑。這項顛覆性技術通過前端截留污水中有機物(COD)和總磷(TP),為后續(xù)資源回收與低碳處理創(chuàng)造新可能:
【技術原理】
-
前端采用膜分離(納濾/微濾)或化學強化(電絮凝/氣。┘夹g,截留80-90%的COD和TP
-
后端處理僅需針對氨氮等剩余污染物,大幅簡化工藝流程
-
分離出的碳源可用于厭氧產甲烷、生產可降解塑料(PHA)等高值轉化
【技術優(yōu)勢】
-
能源革命:清華大學王凱軍團隊證實"雙膜法"可實現短流程水資源回收
-
資源循環(huán):香港大學李曉巖團隊通過化學強化沉淀實現磷回收率達50%,有機碳轉化PHA效率提升
-
低碳處理:哈工大王愛杰團隊中試顯示碳分離技術可替代80-90%外部碳源,污泥減量20%
-
污染協同:強化混凝可同步去除80-90%內分泌干擾物(EDC)
【國際實踐】
荷蘭新型污水廠采用"電絮凝+納濾+離子交換"組合工藝,目標實現氮磷回收率75%、污泥減量90%,展示了該技術在全球的領先應用。
該技術體系標志著污水處理從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向"資源工廠"轉型,通過碳磷定向回收、處理流程重構,為行業(yè)實現能量自給與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
“上游碳源濃縮”持續(xù)升溫,后活性污泥時代初見端倪
隨著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的不斷提高,工藝流程在不斷延長。
雙碳目標下,我國污水處理高能耗、低回收的問題日益明顯,重新審視工藝流程、改變傳統(tǒng)處理工藝復雜工藝流程的慣性,尋求更為高效、簡潔的解決方案,成為行業(yè)減污降碳剛性約束下的必然選擇。
在近日召開的未來新水務(深圳)高峰論壇中,“上游碳源濃縮”是熱議度最高的技術名詞。基于碳源濃縮的新型技術路線,被多位發(fā)言嘉賓認為“為有機物回收和實現污水廠的能量中和創(chuàng)造了新的可能性”。
圍繞“碳中和”目標,早在多年前,歐洲就有學者提出了碳源濃縮理念:在污水處理前端“捕捉”進水COD,將其直接用于后端厭氧產CH4。但長期以來,我國污水處理行業(yè)缺乏“碳中和”帶來的對于污水處理工藝創(chuàng)新的壓力,普遍技術方向是解決污水處理廠實際運行中的一些迫切技術問題,比如“達到準IV排放標準的高水平的脫氮除磷技術”。
而近年來,一些研究團隊將碳源濃縮理念與物化法相結合,打開了該技術在我國落地實踐的可能性。
未來新水務專家組專家、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王凱軍解釋:“國內探索的碳源濃縮以膜技術為代表,但不同于將膜過程置于工藝流程末端的常規(guī)工藝設計,膜濃縮過程置于污水處理全流程工藝的前端。濃縮過程去除了污水中大部分的COD和TP,留存在水中污染物僅以氨氮為主;在此基礎上,后續(xù)可以探索嫁接新的技術,如離子交換、RO、厭氧氨氧化等,形成系列的顛覆性工藝技術。”
他介紹,近年,荷蘭某地水委會通過了興建新污水廠的提案,希望通過應用一系列的新技術新理念,建設一座在未來20-30年內保持領先的污水廠,指標目標是“將氮磷回收率提高75%,去除80%醫(yī)藥殘留物,污泥產量和化學品用量減少90%”。
這份提案展示的主要的術理念創(chuàng)新,一是采用集成的技術和設備,二是踐行上游碳源濃縮的理念。其主要工藝是,經過電絮凝和氣浮,經一級納濾后,進行離子交換,以實現水和資源的全回收。
濃縮過程去除的COD和TP,大大降低了后續(xù)處理工藝的難度,也為諸多目標的實現帶來便利。
香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教授李曉巖表示:“如果沒有一級強化,所有的有機物都進入二級處理,經過很長戰(zhàn)線,多出很多工作。如果一級處理,如CEPS(化學強化一級處理),除去絕大部分的COD和TP后,后面的操作就可以非常正面了,低耗、減碳、資源化都有可能。”
濃縮后的“碳源”研究
針對經碳源濃縮后的污水,近年,王凱軍團隊圍繞后續(xù)技術銜接開展了持續(xù)研究,包括離子交換、RO、藻類處理、厭氧氨氧化、樹脂吸附等,以期形成重構基于膜分離特征的新理論和新工藝。
王凱軍介紹,目前,該課題已初步得出一些結論:
(1)膜濃縮和傳統(tǒng)生化處理工藝的銜接是成熟的。在這一工藝里,采用生物脫氮仍然有其優(yōu)勢,但沒有完全展示新工藝的優(yōu)勢。
(2)碳源濃縮和厭氧氨氧化相銜接,已有解決方案但存在一定的技術障礙。
(3)雙膜法,即膜濃縮銜接RO,不存在任何技術障礙,可實現短流程的水資源回收。
(4)碳源濃縮與離子交換的銜接,也已是較為成熟的技術,可實現零排放及資源全回收。
針對碳源濃縮后的“碳源”,國內也有研究團隊開展工作。
基于未來磷回收的必要性及對可降解塑料(PHA)的需求趨勢,李曉巖團隊利用CEPT后的污泥,開展了磷回收及生產PHA的系列研究。“一個城市中,15-20%的有機物消耗都體現在了污水里面,超過50%的磷都在污水里面,這個潛在的回收就很有意義。”
他介紹:“用污泥生產PHA,普通污水污泥不一定走得通,有機物沒有那么容易降解的。但CEPS的污泥有可能走通,將pH到4.5,后用AO法就可以生產出PHA。”
同理,CEPT后的污泥,也更利于磷的回收。“先將磷溶解出來,再沉淀回收。將pH降到4.5,兩天時間磷就能夠溶出來;由于里面含鐵離子,曝氣后,磷就能以藍鐵礦的形式沉淀下來。”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教授王愛杰團隊從2010年開始,也開展了系列研究,探討將水中的碳通過分離、轉化、原位利用,實現反哺處理系統(tǒng)。
“如平膜微濾技術,試圖把水中懸浮態(tài)的有機物快速分出。對于分離出來的污泥,我們關注到污泥里EPS(多糖類物質)中有機碳的利用,通過投入少量種子引導體系產生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劑),結合分離過程,可將EPS中的有機碳剝離下來,進一步利用。此過程通過表面活性劑逐層破解污泥顆粒黏合性結構,并通過旋流分離過程快速分散和剝離EPS有機質。”
王愛杰團隊在山東某污水廠開展的中試應用效果表明,碳分離+污泥短程發(fā)酵制取SCFAs+回補生化系統(tǒng), 可實現污泥減量10-20%,替代80-90%的外部碳源投加。
值得一提的是,在碳源回收、低碳處理的效果之外,碳源濃縮工藝在研究工作中,還展示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可能性,值得進一步探討。
李曉巖提到EDC的去除:“團隊研究表明在強化混凝沉淀中,通過對幾類EDC指標的跟蹤測定,發(fā)現在COD和磷的去除之外,還可以實現可以實現EDC80-90%的去除,成本低、效果好。”
王愛杰團隊則在探索工藝的進一步延伸——通過乳酸的聚合作用,短鏈脂肪酸可以形成中鏈脂肪酸,而中鏈脂肪酸是一種可以制備一系列化工產物的平臺化合物,通過污水處理廠打通產業(yè)之間的關聯。
(來源: 未來新水務 原標題:暢談未來 | “上游碳源濃縮”持續(xù)升溫,后活性污泥時代初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