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山湖東區(qū)排水韌性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收官
近日,隨著雨山湖公園內的月季園改造完成,備受市民關注的雨山湖東區(qū)排水韌性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收官。作為馬鞍山市“城市客廳”和中心公園,升級版的雨山湖公園全新亮相。

今年3月,雨山湖東區(qū)排水韌性能力提升工程開工建設,總投資約1.4億元,從“理水、興園、營城”三個方面,通過實施湖體清淤、排口控污、湖體生態(tài)修復、活水循環(huán)、園路提升、入口廣場改造、園區(qū)提升、建筑加固出新、道路改造提升等10個子項目,對南湖、雨山湖片區(qū)進行改造提升。
理水:改善水體水質,提升調蓄能力
清理沉底淤泥、栽植水生植物、完成水質凈化……近日,走進雨山湖公園游玩的市民紛紛發(fā)出感嘆,“雨山湖的湖水更清了,還能看到魚戲水草間。”
水是雨山湖的靈魂。此次工程以“理水”為要,遵循“蓄+凈”為主的海綿城市建設策略,完成了雨山湖、南湖約29萬立方米底泥的清淤,對園內水系進行生態(tài)修復,有效提高雨汛期調蓄能力。同時,通過截流排污口,實現(xiàn)雨污分流,有效改善水質。此外,園內建有4座活水循環(huán)泵站,每日換水4.2萬立方米,實現(xiàn)了公園整體活水循環(huán)。
如今,無論從哪個入口進入公園,走在沿湖小道、站上親水平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雨山湖滿眼清澈碧綠。園內,疏通拓寬后的桃花溪、梅花溪河道碧波蕩漾,溪上小橋宛如玉帶鑲嵌其間,林澗沿橋走過,腳下溪水潺潺。
興園:出新公園建筑,提升功能品質
在雨山湖湖岸,北園三影樓已經(jīng)完成出新,不少市民走上新建的木棧道,聽細浪拍岸,享微風輕拂,觀滿園風光。亭廊、水榭、垂柳與湖水融為一體,水中云影、樹影、樓影相映成趣,構成了別具特色的“公園十景”之一。
放眼整個公園,無論是乒乓球場、羽毛球場,還是環(huán)湖跑道、健身器材區(qū),都有市民們運動健身的身影。此次改造新建了10張乒乓球臺、4片羽毛球場地,增設了20余組健身器材,貫通了總長約7.9公里的“1+3”環(huán)湖健身慢跑步道,為全年齡段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閑健身選擇。此外,日月亭、曲藝廊、游船碼頭等24座具有歷史記憶的經(jīng)典建筑都進行了加固出新,打造了濱水長廊,增設了多處座椅,增加了無障礙設施,提升了公園的功能品質。
以水系為脈,串聯(lián)文化節(jié)點;以海綿打底,重塑人文空間;植入新業(yè)態(tài),再生風土建筑。目前,全新開辟的林下空間已成為市民們遛娃、健身的新選擇,馬鞍山市海綿城市科普中心順利通過驗收并對外開放,三影樓也即將引入新業(yè)態(tài)進行商業(yè)化運作……經(jīng)過改造出新,雨山湖公園的品質活力顯著提升,成為“全齡友好”的城市中心公園。
營城:升級配套設施,打造海綿樣板
馬鞍山市海綿城市科普中心位于雨山湖公園內的桃花溪沿岸。該中心以馬鞍山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為軸,向市民展示海綿城市的規(guī)劃建設和功能原理。同時,在公園各處,一個個海綿知識科普標牌,為市民“講解”海綿城市的生態(tài)循環(huán)原理。
如今,雨山湖公園內,總長4.5公里、寬2.8米的透水混凝土園路改造完工,雨水花園、植草溝、旱溪等海綿景觀隨處可見;公園外圍,湖西路、紅旗路、花雨路、湖北路共7.6公里的市政道路也完成了海綿化改造,還新增了濱湖游園、紅旗橋游園、愛情小道3處城市游憩空間。以公園為中心,通過海綿達標改造、海綿街景建設,打造量質統(tǒng)籌、量質一體的源頭減排海綿街區(qū)。
雨山湖東區(qū)排水韌性能力提升工程引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將城市防洪排澇、雨水收集功能與公園景觀完美結合,共提升南湖公園、雨山湖公園及大湖西綠化面積約8.2萬平方米。以水興園、由湖及城,雨山湖片區(qū)已經(jīng)形成了以“游園綠地為點、環(huán)湖綠道為線、中心公園為面”的城市內環(huán)海綿生態(tài)圈,充分提升了周邊區(qū)域抵御暴雨災害的“彈性”和“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