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六水共治 | 噪音小、揚塵少 儋州這個污水處理廠合理安排施工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4月24日消息(記者 梁振文)4月21日,記者走進海南大學儋州校區(qū)(以下簡稱兩院)內,來到正在動工修建的兩院污水項目處理廠,幾臺機械正在轟鳴作業(yè)。現場不見工地揚塵,噪音也控制在有限范圍內,工地周邊地板干凈,該工地與印象中的很不一樣。
俯拍施工現場。記者 梁振文 攝
“兩院現狀污水主要沿鄉(xiāng)道的西湖、東湖岸邊排放,但排污口多處于淹沒狀態(tài)。”中交第一航務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欒福超介紹,根據兩院學校園區(qū)的實際情況,最終儋州市兩院居污水處理決定采取地下式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形式。
俯拍施工現場。記者 梁振文 攝
由于處于地下全封閉管理,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可以對產生的臭氣進行全面的處理,同時機械的振動和噪聲對地面的建筑和居民不會產生影響。“我們這個廠上部地面為景觀公園,景觀層與周邊環(huán)境相協調,同時還可為市民提供一個環(huán)境保護科普及參觀的示范基地。”欒福超介紹,地下式污水處理廠上部空間利用價值較高,可用于綠化、公園等公益事業(yè),也可用于商業(yè)、工業(yè)等綜合開發(fā)。
施工現場。記者 梁振文 攝
“我都不知道這里原來是一個工地,我以為只是簡單的設備更新。”在附近居住的校區(qū)居民薛先生介紹,這個工地日常沒產生太大的噪音和揚塵,工地的施工基本沒有打擾到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
施工現場。記者 梁振文 攝
那施工單位是如何做到的呢?“項目主要服務范圍為海大儋州校區(qū)及熱科院儋州院區(qū),此地會對揚塵、噪音等環(huán)境因素敏感。”中交第一航務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欒福超告訴記者,施工方在施工時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噪音大的工序盡量選擇晝間施工,若出現混凝土連續(xù)澆筑等確需夜間作業(yè)的情況,需提前向有關部門辦理手續(xù),并及時告知影響區(qū)域。在土方開挖時,使用霧炮對作業(yè)面和土堆噴灑,以減少揚塵量。運輸車輛采取遮蓋、密閉措施,減少沿途拋灑,現場安裝自動洗車機沖洗輪胎,道路定時灑水,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揚塵。多項措施都是為了保持校園的安靜與整潔,確保項目施工不會影響師生們的正常生活起居。
項目效果圖。記者 梁振文 攝
“本項目總投資7933余萬元。目前已完成管網施工的40%,污水廠區(qū)已完成基坑開挖與支護。”欒福超介紹,該項目工程預計將在年底12月中旬完成,屆時可處理16000人產生的生活污水。
項目效果圖。記者 梁振文 攝
如今走進校園內,張飛園河穿校而過。微風輕拂,河水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河邊翠綠羅和三角梅搖曳生姿。很難想象位于海南大學儋州校區(qū)的張飛園河曾經黑臭刺鼻、雜草叢生,背后,是儋州近年來堅持生態(tài)立市,統籌處理發(fā)展與保護關系,穩(wěn)步推動“六水共治”所作出的努力。經過水系連通、清障、清淤、岸坡整治等各項治理措施,如今,張飛園河已然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蛻變,成為人們親水休閑的新去處。(梁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