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談處理:經濟、環(huán)境和社會效益三方找平衡 NBD:在后端處理方面,目前廚余垃圾的處理技術是否已經成熟,主流的處理方式是什么? 鄧海文:從技術方面來說,目前廚余垃圾的處理技術是第一代技術,不管第一代技術怎么樣,對現有的廚余垃圾來說,是沒問題的。不管你分類的是品質好還是品質差的,我們都有預設進去,所以在設計上,基本是沒什么問題。 另外,廚余垃圾其實和餐廚垃圾一樣,都是有機物,而餐廚垃圾處理技術從2008年發(fā)展到現在,已經到第五、第六代技術了,總體技術比較成熟。現在大量的項目也都在做餐廚垃圾和廚余垃圾的協同處理,因為餐廚垃圾的含水量大概在85%~90%,廚余垃圾大概在65%~70%,在這個概念上面,基本上二者在做協同的時候,現在主流工藝線路走的還是厭氧發(fā)酵。 不過我們也主張多元化發(fā)展,譬如有些有機物可以去養(yǎng)蟲子,也可以去做堆肥,但是需要確保最后生產出來的堆肥是達標的,有地方去消納掉。因為生產出來的肥料放到農田里,曾遭到農民的反對,因為肥料里還是含有大量的玻璃渣、金屬等物質。 NBD:有市場觀點認為,相比于垃圾焚燒發(fā)電,濕垃圾處理投資起點高、技術投入復雜、處理周期長的弊端明顯,您認為目前廚余垃圾處理項目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 鄧海文: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效益能評價的問題,對于垃圾分類及處理這件事來說,我們還必須考慮環(huán)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謀求這三方之間的平衡。對廚余垃圾處理來說,終端設施建設還存在處理能力不足或滯后的情況,這可能是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不過,從現在上海開始強制推進垃圾分類的政策導向來看,濕垃圾的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實際上,最近一段時間出現了大量的廚余垃圾咨詢項目,總體規(guī)模超過了五千噸。
NBD:垃圾分類及廚余垃圾處理廠的建設,是否會對目前消化大部分生活垃圾的垃圾焚燒廠產生影響? 鄧海文:我們在設計廚余垃圾處理廠的模型時,會考慮之后垃圾量衰減的因素。就目前大部分城市來說,現有的垃圾處理設施規(guī)模其實是不夠的,垃圾焚燒廠還不能消化地方每日生產的生活垃圾,所以我們在規(guī)劃廚余垃圾處理廠時,今年全國同時有幾百個垃圾焚燒項目在立項建設。餐廚、廚余垃圾處理廠的兜底都要到焚燒廠,焚燒廠的兜底則要到填埋場,這是物料性質決定的。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