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的一項工程,將瀕臨“渴死”的香港從絕境中救起
來源:CCTV國家記憶
如果不是參加“東江之水越山來”歷史溯源活動,黃子鋒可能和很多香港同齡人一樣不知道:自己每天飲用的水,源頭在哪里。
第一次來到我每天飲用水的源頭——安遠縣三百山,親身感受到東江水工程的偉大,國家對香港的情懷。
50多年來,一江清水奔流入港,滋養(yǎng)了香港同胞,而這一故事還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1963年,連續(xù)9個月滴雨未下的香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水荒絕境。香港市民到了兩周洗一次頭、啃蘋果代替刷牙的地步。香港中華總商會和港九工會聯(lián)合會緊急向廣東省發(fā)來求救信息。危急時刻,廣東省從深圳水庫分水、并從珠江用船運水供應香港,幫香港同胞解決了燃眉之急。然而,暫時的支援無法根治香港缺水的問題,為此,香港方面提出引東江水到香港的請求。東江,古稱湟水,是珠江水系的干流之一,也是離香港最近、水量最充沛的自然河流。廣東省人民政府將這一請求報送北京,沒想到,很快得到周恩來總理的批復。1963年12月,周總理來到廣州,確定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由國家舉辦,列入國家計劃,并指示國家計委分撥3800萬人民幣用作工程費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3800萬是一個巨大的數(shù)目,但為使香港早日擺脫困境,中央決定暫停其他部分項目,全力以赴投入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最終確定的施工期,只有短短不到1年的時間!作為一項巨型系統(tǒng)工程,一年內竣工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年,香港方面不太相信,他認為這一工程完工起碼要兩三年,外國人來看也是這個意見。
然而,香港的旱情根本等不了3年,解決香港同胞吃水難問題已經(jīng)刻不容緩。在中央的統(tǒng)籌調配之下,這項備受矚目的工程,得到了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一時間,全國14個省市60多家工廠群起響應,加班加點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生產專用的水泵、電動機、變壓器等設備。按照周總理的批示,鐵道部第一時間將設備運到施工現(xiàn)場。時間緊任務重。設計、施工人員拼命作業(yè)、趕時間、搶工期,還要經(jīng)受惡劣天氣的嚴峻考驗。1964年10月13日,超強臺風突然來襲,東江支流“石馬河”出現(xiàn)了50年一遇的大洪水!
臺風把整個工棚都吹翻了,我們住那個地方就像汪洋大海一樣,因為到處都是水,根本沒辦法住人。
危急時刻,上萬名工人主動組成搶險隊,搶修圍堰、堅守壩基、鏖戰(zhàn)一天一夜,水勢才逐漸平息。嚴峻的考驗不斷出現(xiàn),但供水工程仍在一寸一寸向前推進。1965年2月27日,東江深圳供水一期工程勝利竣工,僅11個月,這條供港“生命線”就被搭建起來。香港市民想用水,擰開水龍頭就行,曾糾纏香港幾十年的吃水難問題終于成為歷史。
香港今天的發(fā)展首先就是要有水,因為香港是缺水的,有了水以后,解決了民生的問題,造就了工業(yè)的發(fā)展。所以說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跟水是分不開的。
得到東江水哺育,香港沒有了后顧之憂,很快進入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就在1965年當年,香港人口激增至359萬,而人口的激增、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都意味著城市需要更多的淡水。為滿足香港需求,從1973年6月開始,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相繼進行了三次擴建。到1994年初,該工程對香港的供水能力已經(jīng)達到每年11億立方米。自此,香港居民食水無缺,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旱情,生產生活也能不受影響。1984年12月8日,80歲高齡的鄧穎超登上深圳水庫右副壩。此時,周恩來總理已經(jīng)去世8年多了。鄧穎超滿懷深情地說:周總理生前沒有來得及視察這項供水工程,我代表他來看望大家。希望你們繼續(xù)努力,把工程建設和管理好,為促進香港繁榮穩(wěn)定,為密切香港同胞同祖國人民的聯(lián)系作出新的貢獻!從一期工程通水至今,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累計向香港供水約260億立方米,保障了香港約80%的用水需求。流淌不息的 “生命之水”,早已滲入香港的每一寸土地,更融入內地和香港同胞的血脈深處。
《中國給水排水》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給水排水》”的所有作品,版權歸《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給水排水》)”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僅供分享不作商業(yè)用途,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原版權所有者不同意轉載,請聯(lián)系我們(022-27835520),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