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環(huán)保部印發(fā)《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yī)療污水和城鎮(zhèn)污水監(jiān)管工作的通知》以來,污水廠如何應對疫情成為行業(yè)的關注焦點,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便于執(zhí)行,保障員工人身安全的的操作規(guī)范迫在眉睫。今天我們轉發(fā)一篇來自一線運營人員總結梳理的運行指導意見,對于取樣,監(jiān)控,運營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供讀者參考借鑒。
本文轉自 晴耕雨讀origin 公號,在此表示感謝。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形勢嚴峻。為促進各項目有效應對疫情,加強疫情期間的生產(chǎn)調(diào)控及職業(yè)健康防護,特制定針對疫情期間的生產(chǎn)運行指導意見,供各項目參考。
1
取樣及化驗檢測注意事項
疫情期間,來水水質(zhì)水量穩(wěn)定的項目,進水指標可以在線監(jiān)測設備自動檢測為主,出水指標采用人工檢測。
人工取樣化驗時,應注意:
(1) 取樣前應正確佩戴防護用品,包括口罩、護目鏡、工作服(有條件建議醫(yī)用防護服)、防水手套(或者醫(yī)用橡膠手套);
(2) 預處理單元應該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除臭,污水渠道和相關設備,保持密閉,防止臭氣和病菌散發(fā)至有限空間;
(3) 取樣時應避免身體部位與污水直接接觸;
(4) 檢測期間,應打開通風系統(tǒng),且禁止未采取防護措施人員進入;
(5) 檢測完成后,要對取樣器材、化驗室進行消毒;
如果條件允許,可采用蠕動泵取樣,參考下圖。
2
消毒注意事項
建議采用氯消毒劑(次鈉、液氯)對出水進行消毒,建議投加濃度為3-5mg/L有效氯,保持出水余氯在0.1-0.2mg/L即可。
對于采用紫外線消毒的項目,建議增加臨時管道投加氯消毒劑,投加濃度1-2mg/L有效氯。
3
加強生化系統(tǒng)監(jiān)控
進水中如存在過量余氯,將會降低或抑制活性污泥的活性,影響生物處理單元的正常運行,故需對活性污泥形狀進行密切觀察。
(1)對于規(guī)模較大、醫(yī)院污水占比較小的項目,可監(jiān)測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SOUR)、污泥沉降性、混合液過濾性,相關判斷指標詳見附件。
(2)對于水量較少、醫(yī)院污水占比較高的項目,應對進水余氯進行監(jiān)測(可采用余氯儀或余氯試紙),余氯較高時可采取回流部分剩余污泥、嚴重時投加還原劑的措施降低進入生化系統(tǒng)余氯。
(3)污泥活性降低時,需減少剩余污泥排放量,提高污泥濃度,適當增大曝氣量,必要時補充新鮮污泥,確保污水處理效果。
(4)疫情期間,應密切觀察進水、出水水質(zhì)水量變化,提前預判并及時調(diào)整工藝參數(shù),確保系統(tǒng)穩(wěn)定。
4
水質(zhì)異常對策
當前北方正處冬季,進水溫度較低,污泥活性較低,易出現(xiàn)TN、氨氮、TP超標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處理。
(1)氨氮超標
序號 |
問題 |
具體方法 |
1 |
進水超標 |
1)若進水氨氮超設計值,應匯報甲方,排查上游排污企業(yè)。是否工廠偷排,導致廢水超標排放、產(chǎn)生了高濃度氨氮。 2)若發(fā)現(xiàn)出水氨氮接近排放標準上限時,應加大進水及生化單元出水氨氮的檢測頻次,并應加強現(xiàn)場巡視,尤其是當污水收集系統(tǒng)中含有大量工業(yè)廢水時,需加強夜間對提升泵房的巡視。 |
2 |
生化池溶氧不足 |
直觀判斷:看好氧末端DO,一般DO不低于1mg/L,如果好氧池末端DO小于1,則說明氣量不足。需根據(jù)進水水質(zhì)(COD、 NH4-N)核算所需供氣量,適當提升DO,改善硝化效果。 |
3 |
污泥量不足,污泥濃負荷高 |
根據(jù)進水NH4-N核算氨氮負荷(硝化速率),減少排泥或者補充新鮮污泥。 |
4 |
水溫低,硝化速率低 |
水溫低于15℃尤其12℃,硝化速率銳減為常溫的速率的40%。冬季時,應適當增加污泥濃度,降低有機物負荷,確保滿足相應水溫下的氨氮負荷。 |
5 |
污泥活性差 |
若出現(xiàn)污泥解體或污泥膨脹現(xiàn)象,應采取調(diào)整DO、投加絮凝劑、補充碳源或者更新污泥等措施 |
6 |
堿度不足 |
關注pH情況,盡量保證系統(tǒng)處于弱堿性環(huán)境,pH>6.5,出水剩余堿度>70mg/L(以碳酸鈣計),必要時向系統(tǒng)中投加適量的Na2CO3以補充硝化所需的堿度。在pH為8~9的范圍內(nèi),其生物活性最強,當pH<6.0或>9.6時,硝化菌的生物活性將受到抑制并趨于停止。因此,應盡量控制生物硝化系統(tǒng)的混合液pH大于7.0。 |
7 |
排泥量過多,導致SRT短 |
污泥停留時間SRT應保持在15天以上,防止硝化世代長的硝化菌被淘汰。 |
(2)TN超標
序號 |
問題 |
具體方法 |
1 |
進水超標 |
1)若進水總氮超設計值,應匯報甲方,排查上游排污企業(yè)。是否工廠偷排,導致廢水超標排放、產(chǎn)生了高濃度氨氮。 2)若發(fā)現(xiàn)出水氨氮接近排放標準上限時,應加大進水及生化單元出水氨氮的檢測頻次,并應加強現(xiàn)場巡視。 |
2 |
進水C/N比不足 |
C/N比:COD/(進水TN-出水設計TN)<5,應考慮投加碳源。 |
3 |
進水C/N充足 |
看缺氧池是否滿足缺氧狀態(tài)( DO<0.2mg/L,ORP<100mV),若不滿足,則應降低回流比。原則上在氨氮達標條件下,好氧池溶氧末端DO越低越好(MBR工藝)。
|
4 |
回流比小 |
若實際進水水質(zhì)與設計水質(zhì)相符,參考設計回流比。建議根據(jù)TN去除率,計算回流比,看是否回流不足。e=r/(1+r),e:TN去除率,r--回流比。 |
5 |
污泥活性低 |
應隨時觀察污泥性狀,是否老化、膨脹,失活、發(fā)黑。若有,應增加排泥,接種新鮮活性污泥。 水溫低,應增加污泥濃度,降低污泥負荷,確保滿足相應水溫下的硝態(tài)氮負荷。 |
6 |
污泥濃度低負荷高 |
減少排泥,增加污泥量。確保滿足相應水溫下的硝態(tài)氮負荷。 |
(3)TP超標
序號 |
問題 |
具體方法 |
1 |
進水超標 |
1)若進水TP超設計值,應匯報業(yè)主,排查上游排污企業(yè)。是否工廠偷排,導致廢水超標排放、產(chǎn)生了高濃度總磷。 2)進水TP超標嚴重時,可在預處理段水力混合較好處增加除磷藥劑投加,降低進入生化系統(tǒng)的TP濃度。 |
2 |
強化生物除磷 |
排泥不及時,及時排泥,且保證排泥量。 |
3 |
強化化學除磷 |
取好氧池末端混合液,試驗補充投加除磷藥劑的濃度,并按照生化池總池容投加。 |
優(yōu)化除磷藥劑投加點,至于好氧池中前段。 |
5
膜污染解決措施
藥劑采購充足的項目,需嚴格按照每周500-1000mg/L次鈉進行規(guī)范洗膜,維持適當?shù)奈勰酀舛龋?-10g/L)及良好的過濾性(25ml/50ml.5min),并保證足夠強度和均勻的曝氣是保持膜系統(tǒng)可持續(xù)的基本條件。
對于因疫情導致次氯酸鈉供應量不足的項目,為延緩膜污染,可采取:
(1) 適當提高曝氣強度(曝氣量);
(2) 除7-10天次氯酸鈉洗膜外,考慮2-3天清水反沖洗一次(即在線洗膜不加藥)。
(3) 跨膜壓差>25kPa,要引起注意(干預),防止膜污染過快造成產(chǎn)水量不足。
(4) 若產(chǎn)水水量滿足要求,建議每個廊道每天進行1-2小時的空曝氣。
在受水質(zhì)沖擊,污泥過濾性變差時,可適當投加藥劑進行調(diào)控,主要是PAC或多核類絮凝劑,投加量在20-50mg/L。
6
人員安全防護要點
(1)常規(guī)人員防護措施
-
工作期間始終佩戴好防護用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wèi)生,出行要戴口罩,不要近距離接觸有咳嗽、發(fā)燒等癥狀的病人;
-
由生產(chǎn)區(qū)到辦公區(qū),必須先要洗手、消毒后,才能進入辦公區(qū),避免攜帶病菌,病毒到辦公區(qū);
-
格柵、砂水分離器、脫水機等易發(fā)生污水飛濺的設備,必須佩帶口罩、防水手套、護目鏡和安全帽;
-
增大除臭風機功率,形成負壓;
-
辦公區(qū)域應每天通風至少3次,每次20-30分鐘,在辦公區(qū),避免人員聚集,溝通時,保持距離,佩戴口罩,不身體接觸,不握手;
-
地下區(qū)域或各工藝設備間內(nèi)應24小時開啟強制通風;
-
每日對門廳、樓道、會議室、樓梯、衛(wèi)生間等公共部位進行消毒,盡量使用噴霧消毒。每個區(qū)域使用的保潔用具要分開,避免混用;
-
餐廳每日消毒,餐桌椅使用后進行消毒。餐具用品須高溫消毒。操作間保持清潔干燥,嚴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類生食。
-
工作結束后,應全面清洗后離廠,不要把污水廠內(nèi)的病源性微生物帶出廠外,阻斷擴散途徑,避免生物傷害的大范圍傳播。
-
會議注意事項,疫情期間,除特殊情況外,只采用視頻會議。若必須采用座談會議,與會人員要佩戴口罩,進入會議室前洗手消毒,人與人之間保持1米以上距離?刂茣h時間,會議時間過長時,開窗通風1次。會議結束后場地、家具須進行消毒。茶具用品建議開水浸泡消毒
(2)一線操作者及檢測人員
除上述常規(guī)防護措施外,一線操作者及檢測人員還應當做到以下四點。
-
進入工作場所,需要穿戴防護用品,如一次性手套、口罩、防護鏡、安全帽、一次性腳套等,盡量做到有效的與污水0接觸,有條件的工作場所,還可以穿戴防護面罩、防護服等。
-
離開工作場所,需要將一次性手套、腳套等反面折疊,將外側與污水或污泥直接接觸的部分包在內(nèi)部,定點集中處理。
-
離開與污水直接接觸工作場所前,需要使用肥皂、香皂、洗手液等清潔用品,采用流動水沖洗不少于20秒。
-
然后在離開工作場所前,再次采用上述方法洗手,并摘除口罩、防護鏡等集中消毒或處理。
附件1:活性污泥(SOUR)簡易測定方法及判斷
1. 裝置準備:
DO測定儀、溫度計、300mL容量BOD培養(yǎng)瓶、磁力攪拌器、計時器。
2. 測定程序:
(1)從曝氣池取適量混合液固體(MLSS),在實驗室內(nèi)連續(xù)曝氣5~10分鐘,測定混合液的溫度T(℃),之后注入300mL容量BOD培養(yǎng)瓶,插入DO探頭并將瓶口密封;
(2)將BOD培養(yǎng)瓶置于磁力攪拌器上開始攪拌;
(3)記錄瓶中DO隨時間的變化,每隔30秒鐘記錄一次,持續(xù)大約10-15分鐘,使DO降低超過1 mg/L,否則繼續(xù)延長記錄時間;
(4)測定混合液揮發(fā)性懸浮固體(MLVSS,g/L)。
3. 計算方法:
將測得的DO隨時間變化繪制成曲線,截取曲線中的線性部分求其斜率,該斜率即為耗氧速率(OUR),單位為(mgO2/L)/min。SOUR計算公式為:
當T≥20℃時,θ=1.05;當T<20℃時,θ=1.07
4. 污泥活性判斷
從曝氣池不同位置取樣,測定的SOUR也不一樣。從曝氣池好氧段首端取樣測得的用SOURfed表示,從曝氣池末端取樣測得的用SOURend表示,SOURfed通常高于SOURend。SOUR受很多具體因素影響,各污水處理廠應以自行比較為主,當SOUR比以往數(shù)據(jù)降低,說明活性污泥受到某些因素影響導致活性降低。當缺乏本廠歷史數(shù)據(jù)時,可用依據(jù)下表判斷污泥活性是否正常,當實測SOURend低于對應的參考值,說明污泥活性由于某種因素被抑制:
可依據(jù)SOURfed和SOURend的比值判斷污泥活性是否抑制,具體見下表:
附件2:污泥沉降比觀察要點
沉降比檢測方便,為及早發(fā)現(xiàn)生化系統(tǒng)問題提供了可能。在做沉降比實驗時的觀察要點有上清液液面、沉降過程、上清液、沉淀物等。
1. 仔細觀察上清液液面是否有油狀物、浮渣、氣泡,并要用手輕扇量筒口聞氣味。
①油狀物通常表現(xiàn)不明顯,注意仔細觀察朦朧的油狀物覆蓋液面;油狀物存在的原因,進水含有礦物油或乳化油、洗滌劑和消泡劑。
②浮渣通常為棕黃色、黑色絮狀團浮于液面,存在原因:曝氣過度;活性污泥老化;液面油狀物所致;污泥中毒;絲狀菌膨脹;活性污泥缺氧。
③氣泡通常表現(xiàn)為液面與量筒間的成排氣泡(較大)或附著與液面浮渣的氣泡(較。P纬稍颍浩貧膺^度;活性污泥老化;液面油狀物所致;反硝化所致;絲狀菌膨脹。
④氣味在沉降初期聞,土腥味重則活性高;酸堿味重則混合液PH異常;臭味重則可能缺氧;其它異味可考慮特殊工業(yè)廢水流入。
2. 仔細觀察沉降過程中的整沉性、速度、間隙水、絮態(tài)等方面。
①在自由沉淀到集團沉淀的階段,整沉性表現(xiàn)出泥水界面清晰和整體沉淀。原因:曝氣過度則差;中毒污泥整沉性差;絲狀菌膨脹整沉性好但沉速慢。
②速度分初期絮凝速度;自由沉淀和集團承擔的速度;泥水界面形成的速度。原因:污泥老化程度越老化越快;活性污泥負荷越高越慢;絲狀菌膨脹緩慢;惰性物質(zhì)含量越高越快。
③絮體形成以后,絮體間水體情況,清晰度和顆粒物。原因:曝氣過度增加不絮凝細小顆粒;活性污泥活老化解體;污泥負荷過高混合液渾濁;絲狀菌膨脹高清晰度。
④絮態(tài)為絮凝后的顆粒大小、絮體活動方向、絮體色澤。原因:曝氣過度絮體松散;活性污泥老化絮體粗實、色澤深暗;活性污泥負荷過高造成細小絮體形成;絲狀菌膨脹絮態(tài)細密。
3. 仔細觀察上清液清澈度、顆粒、間隙水、掛壁等現(xiàn)象。
①清澈度為上清液的整體色度、濁度。表現(xiàn)及原因:污泥負荷越高越差;曝氣程度過量則差;污泥中毒整沉差;絲狀菌膨脹上清液清澈。
②上清液懸浮顆粒數(shù)量。原因:污泥老化程度越老化越多顆粒;污泥中毒上清液渾濁且伴細小散裝顆粒;活性污泥負荷越高越渾濁;惰性物含量越高越渾濁。
③散在顆粒間水體清晰度。原因:曝氣過度大顆粒間隙水見仍可見小顆粒;活性污泥老化間隙水清澈;污泥負荷過高間隙水渾濁;污泥中毒間隙水渾濁。
④量筒壁粘掛有活性污泥絮體顆粒。原因:活性污泥老化;曝氣過度。
4. 仔細觀察沉淀物的壓實性、氣泡等。
①壓實性為最終的沉淀物密實度。原因:惰性物含量越多越密實;污泥負荷越低越密實;曝氣程度過度則差;污泥中毒細碎密實;絲狀菌膨脹隨膨脹度而變化。
②沉淀絮體內(nèi)夾有氣泡。原因:曝氣過度沉淀后即可見細小氣泡;絲狀菌膨脹;活性污泥老化后粘度增高;活性污泥反硝化攪拌后會釋放出來;取樣后高溫細小氣泡膨脹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