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見過最直觀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講解!
這是我見過最直觀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講解!
來源:中國給水排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這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很多來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觀后,都對都江堰水利工程贊嘆不已,就連余秋雨都說 世界上最偉大的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然而極個別的人,表示沒有什么看頭。其實,來都江堰水利工程,需要我們一邊看,一邊聽!
(來源: 都江堰叮叮貓兒轉(zhuǎn)載:water8848)
雜志簡介
《中國給水排水》是面向全國給水排水和環(huán)境工程界的專業(yè)性科技期刊,具有較高的理論導向性和較強的工程實踐性,被稱為中國水行業(yè)的“首席雜志”、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百強科技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CSTP)。
重溫都江堰 | 巧奪天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來源: 南水北調(diào)與水利科技
近日,小編在整理之前的文章時,將“都江堰”的文章進行了匯總,看后心潮澎湃!今天特別整理了都江堰相關文章,和大家一起重溫精彩內(nèi)容。
古詩有云: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恩波浩渺連三楚,惠澤膏流潤九垓。劈斧巖前飛瀑雨,伏龍?zhí)兜醉戄p雷。筑堤不敢辭勞苦,竹石經(jīng)營取次裁。說的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關于都江堰最為直接的講解(視頻)
都江堰水利工程
是迄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水利工程
今天它仍然發(fā)揮著作用
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然而,都江堰并非一勞永逸的水利工程。它,也在歷朝歷代中,與洪流做斗爭,從而變得越來越堅固,庇護著天府兒女。
今天,讓我們通過文獻資料和專家講述走近歷史,看看古代的都江堰是如何抗擊洪流的。
2004年大修都江堰工程(都江堰管理局供圖)
元朝
洪水多次沖毀都江堰
吉當普鑄1.6萬斤鐵龜鎮(zhèn)水
中國古代的四川官員,都上演過與水斗的故事。
元朝的一次洪水來襲,再次讓都江堰很受傷。為了治水,時任四川肅政廉訪使吉當普把都江堰的堰體由竹籠結構改為鐵石結構,對后世治堰產(chǎn)生巨大影響。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肅政廉訪使吉當普用鐵16000斤鑄成鐵龜,立于魚嘴鎮(zhèn)水。
吉當普,蒙古族人。1334年,任四川肅政廉訪使。
吉當普到川后,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1335年11月,吉當普主持的都江堰歷史上著名的特修開工。用了5個月時間,動員石工和鐵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軍工)3900人。開山取石百余萬條,用石灰6多斤,桐油3萬多斤,鐵65000斤,麻5000斤。耗用糧食1000余石,人工和材料費用共計49000串錢。
這次特修后,工程維持了40年,明代幾次大修改造,都以吉當普的方案為基本模式。
或許,對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還記得,曾流傳過都江堰埋有鎮(zhèn)水鐵龜、鐵牛、三神石人等故事。傳說中的鐵龜確有其事,《都江堰志》記載,這個鐵龜正是由吉當普所鑄,重達16000斤。該鐵龜置于砌石魚嘴上,以求鎮(zhèn)水。但是,因鐵龜魚嘴建筑在砂卵石河床上,基礎被急流淘空,終被沖入洪流中不知所終。后來,歲修和大修都江堰期間,出土過不少文物,比如石人,但是鐵龜成了一個傳說,一個千古之謎。
2002年,都江堰曾請來專家,用探鐵儀器、紅外線等儀器在都江堰河床進行探測,試圖尋找鐵龜?shù)嫩欅E,但探測器一到河床到處都有鐵器反應,令專家無從下手。
文物專家蔣永志曾給出了一個觀點:鐵牛和鐵龜并不在魚嘴下游,而在上游。據(jù)他介紹,鐵牛和鐵龜非常重,按照重物在水流中活動的規(guī)律,越重的東西可能往上移而不是往下游移。因此,他認為這幾件寶物不可能在下游,而是在魚嘴上游。
清朝
特大洪災致都江堰工程“水毀” 丁寶楨官品被降三級
1878年,清光緒四年的第5月,都江堰遭遇連日大雨,岷江洪水暴發(fā)。
據(jù)《都江堰志》記載:金剛堤多處決口,人字堤、飛沙堰長一百三十丈的堤埂僅存石工三段。一段計長五丈五尺,一段只剩條石二層計長十四丈,一段計長十一丈五尺,灌縣城外護城底石也大半被沖去。
這場洪災,還給時任四川總督丁寶楨帶來了一場政治上的風波,導致他連降三級。
丁寶楨乃貴州平遠(今織金縣)人氏,系晚清明臣。1876年10月,丁寶楨調(diào)任四川總督。次年,他組織了大修都江堰的工程。
丁寶楨將都江堰分水魚嘴、內(nèi)江仰天窩魚嘴、蒲柏河魚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條石修砌。條石之間用鐵錠互相閂住,并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縫。同時,還石砌堤岸一萬二千余丈,修建白馬槽、平水槽等導水、瀉水工程,疏淘內(nèi)、外江干流及江安河入口段等被淤塞河道,挖河方四十多萬方,用竹籠一萬九千余條,花費銀一十二萬九千四百四十余兩。
他的運氣非常不好,次年,都江堰遭遇了一場特大洪災,他修的水利工程被洶涌的洪水沖毀。
那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發(fā)揮不了作用,內(nèi)江水流由決口直注外江,整個都江堰灌區(qū)下游缺水,一場“索水風潮”由此暴發(fā)。農(nóng)民成群結隊到總督府上訪和鬧訪,要求丁寶楨給個說法。
時值洋務運動與守舊勢力爭斗,洋務派丁寶楨這里出了事兒,給了守舊派之口實,紛紛上奏調(diào)查他。慈禧和光緒皇帝下令處理此事,當年十二月,軍機大臣恩承、童華受命抵川調(diào)查。
紛繁的人事糾葛,官場爭奪,對這次大修的意見各持一端。調(diào)查中,兩位大臣百般刁難。但丁寶楨的工程經(jīng)受住了考驗,工程符合技術規(guī)范,也沒有查出貪腐問題。當時規(guī)定,寶瓶口水劃超過16劃的洪水造成的水毀,乃因災害太大,人力所不能避免,不予追究;小于16劃的水毀,認為屬于工程質(zhì)量問題,需要追究。而丁寶楨所遭遇的洪水,寶瓶口水劃已到22劃,達到了水劃的頂部。
據(jù)現(xiàn)代水利專家推測,當時岷江的涇流量在每秒4000至5000立方米之間。但最后,朝廷仍以“堰功敗于垂成,復蹈明之復轍(原文如此)”為由,將丁寶楨由一品頂戴降為三品頂戴,仍保留總督之職。丁士彬、陸葆德也被革職留用,罰賠工銀2萬多兩。當年十一月,丁寶楨、丁士彬、陸葆德自備經(jīng)費,再次興工修治,主要加固補建魚嘴,恢復堤堰竹籠結構,擴寬和疏浚河道,尤其著重于魚嘴以上岷江左側白馬槽段的河道疏浚工程,以加大外江過水能力,并在都江堰管理上作了調(diào)整,限定渠首歲修經(jīng)費總數(shù),免除了名用水州縣的攤派。
1886年,丁寶楨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66歲。丁寶楨大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蕩氣回腸的故事讓后人景仰。為了紀念他,灌縣人把魚嘴稱為“丁公魚嘴”。
民國
疊溪地震海子潰壩
都江堰僅剩下“神仙墩”
1933年8月23日,茂汶縣疊溪發(fā)生了7.5級地震,疊溪鎮(zhèn)全面下陷,附近山巖崩塌,巖石橫斷岷江及支流,形成了10個地震湖。其中,岷江干流4個。
地震湖即為堰塞湖。在岷江被堵45天后,一個小海子大壩潰決。積水一涌而下,岷江河道哪里承受得了這么大的洪流,造成下游特大洪災。10月10日,洪水進入都江堰。據(jù)紫坪鋪洪痕推算,相應洪峰流量約10200立方米每秒,是已知歷史上都江堰最大的一次洪水。
人們從臨時搭建的榪槎上行走(1934年)莊學本(中國)攝 王國平 供圖
滾滾而下的洪流橫沖直撞,勢不可擋,沖毀了都江堰渠首的韓家壩、安瀾索橋,新工魚嘴、金剛堤、平水槽、飛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灌縣天乙街、塔子壩、農(nóng)壇灣、安順橋等處被淹,洪水毀橋30余座。灌縣境內(nèi)死亡人數(shù)5000人以上。洪水退后,紅十字會等單位沿途撈尸717具。
潰壩后民工們在做編竹籠的準備工作(1934年) 王國平 供
都江堰渠首水利工程在此浩劫之下蕩然無存,唯索橋殘留一個橋墩,人稱“神仙墩”。
從1930年冬,萬縣人任重參加特修都江堰工程,次年工程竣工后,到成都水利知事公署工作。疊溪大地震次年,都江堰灌區(qū)又發(fā)生春旱。四川善后督辦劉湘撥款12000元,任重作為工程技正與上校參謀郭雨中、無線電臺臺長朱明心等人,住在仍有余震的地震中心疊溪,督工疏導海子,及時完成了第一期疏導工程。
工人們編織竹籠(1934年)莊學本(中國)攝 王國平 供圖
1936年洪水后的都江堰 王國平 供圖
歷史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多災多難,1935年,由條石砌筑的都江堰渠首魚嘴被洪水沖毀。次年,時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劉湘撥款25萬元,還是派任重負責工程,將魚嘴位置西移了10米,并緊靠原索橋的橋墩。
揭秘
網(wǎng)傳“抗洪神器”都江堰就用過
這個夏季,在朋友圈,一個歐洲某國的“抗洪神器”刷屏出現(xiàn)。隨著這個“神器”的橫空出世,在網(wǎng)絡空間,針對神器爆發(fā)了一波又一波的爭論。
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報道,這個“神器”并不神氣,還原其真實身份,其實就是金屬擋板,類似產(chǎn)品在國內(nèi)也有生產(chǎn)。接下來,人民日報還報道了另一個國產(chǎn)“抗洪神器”——能移動又能折疊的堵水墻。
網(wǎng)傳“抗洪神器”
華西都市報記者從都江堰管理局獲悉,該國“抗洪神器”的親戚金屬擋板,多年前都江堰就曾用過它攔水,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神。至于堵水墻,在成都的府南河的橡膠壩就是其孿生“兄弟”。
擋板兒
多年前都江堰用它攔水
提到網(wǎng)絡上人氣很旺的德國抗洪神器,都江堰渠首處處長吳平勇認為對此提法應該理性思考、客觀看待。他說,在滔滔洪災面前,不會有一用就靈的靈丹妙藥和神器。他希望大家能剝開對這些所謂“神器”的過度包裝,把這種裝備還原它本來的面貌——我就是一塊金屬擋板兒。
“這種擋板兒,多年前都江堰就曾用過。”吳平勇說。用這種擋板擋水,都江堰早就用過,既用它攔水,也用它截流。比如在1992年前都江堰尚沒有修建飛沙堰閘,每年冬修期間內(nèi)江需要斷流維修,而內(nèi)江是向成都市生活、生產(chǎn)輸水的骨干渠道,為保證向成都市生活、生產(chǎn)供水分秒不停,就啟用1964年建的工業(yè)引水暗渠輸水,由工業(yè)引水暗渠從外江引水至內(nèi)江渠系,但外江水量攔入飛沙堰壩面后無法引入暗渠,這時必須在飛沙堰壩面末端采取攔水措施,當時就用了92塊鋼筋砼擋板(板后加木支撐)相連組成一道攔水墻將水攔引入暗渠。
1992年建了工業(yè)引水臨時攔水閘后,由于水量可以調(diào)度自如,就不再用這種辦法了。2001年,蒲柏閘整治工程施工因為內(nèi)江沒有斷流,當時采取了對蒲柏閘進行兩期施工的安排,就是用的鋼制擋水板搭建施工臨時圍堰。
堵水墻
錦江的橡膠壩是其孿生“兄弟”
在大家朋友圈被德國神器刷屏后,人民日報報道了另一個國產(chǎn)“抗洪神器”——能移動又能折疊的堵水墻。
吳平勇說,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人們防洪的工程材料也處于不斷改進中,堵水墻就是一例。
據(jù)媒體報道,堵水墻是一條長長的黃白相間的帆布水袋,用鋼筋固定在壩頂,再用水泵從湖里取水注入水袋里,形成6米長、60厘米高的一堵水墻,用水來抵擋水。關鍵時刻,比如哪個地方出現(xiàn)漫堤的險情或者決口比較小,就可以把這個移動折疊式的堵水墻搬到現(xiàn)場,立刻進行組裝、拼接、充水,10分鐘就能發(fā)揮擋水的作用,作用非常明顯。
這種“以柔克剛、以水治水”原理治水的工程措施也不鮮見,分布在成都府南河各處的橡膠壩就是其孿生“兄弟”。只是橡膠壩充滿水后,橫著安置于河床上,如上游來水量小,河道水位低,就朝橡膠壩里注水,讓它形成一個個攔水低壩,用以抬高水位,增加河道親水性,改善水環(huán)境,讓城市更加宜居。
一旦上游來水時增大,有洪災風險時,立即排掉橡膠壩中的水,還原河道斷面,讓來水奔流而下。而堵水墻是順河岸安裝在堤頂,相當于加高了堤壩,抬高了擋水位,增加了抵御洪水的能力。
|
都江堰工程全揭秘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在四川在全國甚至整個水利歷史地位中到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它的整個設計遵從的是道家因勢利導的哲學思想,采用科學的方法按照河流動力學的基本原理發(fā)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成就了成都的天府之國的美譽!赌纤闭{(diào)與水利科技》的小編特地從網(wǎng)上搜羅來了資料,給大家實力科普一波!若有機會身臨其境,想必會更好的感受到老祖宗們的智慧!
工程修建背景
岷江發(fā)源于四川北部的岷山,是匯入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長江中上游的分界點,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每當春夏山洪暴發(fā)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發(fā)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納了大將司馬錯“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定矣”的軍事主張,舉兵滅掉了蜀國。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滅蜀30年后,大將司馬錯在蜀國的首府成都齊集10萬人馬,以一萬艘戰(zhàn)船的浩蕩之勢從岷江上游出發(fā),順水進入長江,南下東攻楚國,然而在奪取了楚國的商於,也就是今天的重慶涪陵之后,軍隊卻因為糧草和兵馬不能及時補充,在商於陷入了癱瘓,無法繼續(xù)深入楚國,這次戰(zhàn)爭的失敗暴露了秦國利用蜀國作為攻楚跳板的缺陷。因為當時訓練士兵,打造兵器,征集軍需物資,主要是在蜀國的中心成都,可是造船和起運卻要在岷江上游的汶山進行,兵馬從成都到岷江運輸碼頭至少要經(jīng)過50多公里的陸路行進,糧草從成都出發(fā)也需要數(shù)以百萬計的勞工經(jīng)過沿途裝卸的艱難才能到達碼頭,這樣一來就很難在作戰(zhàn)中及時的補充兵員和物資。
公元前272年,30歲的秦國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艱險來到蜀郡擔任郡守,按照秦國的耕戰(zhàn)文化和司馬錯的軍事思想,這位青年郡守要把自己的屬地建成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略基地,而當時秦楚兩國也已形成了劍拔弩張的對立局面,所以把岷江改道,引水經(jīng)過成都,使其真正成為一條戰(zhàn)爭補給線的計劃實施,最終歷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主體工程
(一)第一期工程:寶瓶口
注:修建寶瓶口的目的主要是想將岷江江水分流部分進入成都平原,防洪減旱。
工程:
以燒石開山為主的傳統(tǒng)辦法, 把石頭燒破裂以后, 將碎石推入江中, 形成水道, 因而建成了寶瓶口。玉壘山向西伸進岷江的這一塊山尾巴,用人工開鑿巖石,給攔腰截斷,形成一個向東的分水口,也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寶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塊山體,就叫做“離堆”,有了寶瓶口,岷江一分為二,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東,灌溉成都平原了。
分析:
1、“熱脹冷縮原理”——寶瓶口修建時由于那時還未發(fā)明炸藥,必須采用人工開山的辦法,而當時的人們能想出用火燒石,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加快工程進度,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科學方法。
2、彎曲河道的水流運動及河床演變——彎道水流的動力軸線,主要特點:在彎道進口段或上游過渡段,偏靠凹岸;隨水位流量變化,主流線低水傍岸,高水居中。所以在枯水期水流傍向凹岸寶瓶口水量不足。
(二)第二期工程:魚嘴
注:在寶瓶口修建之后,雖然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和灌溉的作用,成都平原干旱得到一定緩解,但是由于東都地勢較西部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因此開始進行二期工程魚嘴。
工程:
在枯水期,江水不愛往東而流,成都平原得不到灌溉。于是在江心的“離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個幾百米長的大堤,這個大堤就叫做“金剛堤”,金剛堤迎著上游江水的頭部,就叫做“魚嘴”。從“魚嘴”到“離堆”之間的金剛堤,就等于把岷江水進一步一分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東面的河道,叫做“內(nèi)江”。其中“內(nèi)江”有人工導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組織人工,對“內(nèi)江”進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這樣,就解決了枯水期江水不愛流入寶瓶口的問題。同時,內(nèi)江在凹岸,外江在凸凹又剛好解決了泥沙淤積問題。
分析:
1、懸移質(zhì)泥沙的紊動擴散理論——含沙量分布上稀下濃,分布不均,重力使得下沉,淤積作用明顯;擴散使其懸浮,沖刷增強;
2、彎曲河道的水流運動及河床演變——水流作曲線運動,由于離心力作用水面產(chǎn)生橫比降形成封閉環(huán)流,表層水流流向凹岸,底層向凸,這一環(huán)流疊加在主流上,形成螺旋流;所以內(nèi)江在凹岸,江水的表層清水會搶進內(nèi)江;而江水的底層濁水就會流入凸岸的外江。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泥沙淤塞內(nèi)江的問題。
(三)第三期工程:飛沙堰
注:魚嘴工程修建之后解決了枯水期問題和豐水期部分泥沙問題,但是在豐水期可能給內(nèi)江造成徑流過大以及泥沙對內(nèi)江的淤積,于是修建飛沙堰。堰和堤的共同點都是擋水,但其不同在于:堤,必須保證水流不得漫過;堰,就是又檔水還又讓水能漫過去。
工程:
飛沙堰實際上是在金剛堤最靠近離堆的地方,故意留出一段凹槽,寶瓶口很狹窄,在豐水的季節(jié),內(nèi)江的水位必然漲得很高,那么,高出來的水,就全都從飛沙堰漫過去,流回到原來的水道,也就是外江了,這就保證豐水季節(jié)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原;另一個妙用在于,寶瓶口上游內(nèi)江東岸是“S型”的,大水沖到這里,直接撞到半擋著的玉壘山體巖壁,就會翻滾,下層泥沙翻上來,翻過飛沙堰,翻到外江里。這又解決了剩余泥沙的淤積問題。據(jù)說幾噸重的大石頭都會翻滾過去。
分析:
1、懸移質(zhì)泥沙的紊動擴散理論:含沙量分布上稀下濃,分布不均,重力使得下沉,淤積作用明顯;擴散使其懸浮,沖刷增強。
2、彎曲河道的水流運動及河床演變——頂沖點(主流開始逼近凹岸的位置)沖擊凹岸形成漩渦,低水(含沙量大)上堰過飛沙堰,高水(清水)下挫流入寶瓶口,這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泥沙淤積的問題,水量遇到排沙越明顯。
河流機理總結
(一)河流四六分水
(枯水期內(nèi)江六成,外江四成,進行灌溉;豐水期內(nèi)江四成,外江六成,避免洪災)
(二)彎道環(huán)流,清水流向凹岸,濁水流向凸岸
歷史發(fā)展過程
(一)創(chuàng)建期
有關都江堰的創(chuàng)建,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于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概浸,百姓饗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概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shù)也。”'此后,班固的《漢書·溝洫志》、應劭的《風俗通義》、常璩的《華陽國志》都有詳細記述。所謂“鑿離碓”,指的應是開鑿都江堰的寶瓶口這一工程。“壅江作堋”,根據(jù)一些學者的研究,即指的是類似分水魚嘴的工程?梢姸冀咴趧(chuàng)建之初,可能只有兩個工程一一分水魚嘴和寶瓶口,重要的溢洪工程一一飛沙堰在創(chuàng)建時期還未出現(xiàn)。并且,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時候,他考慮這項工程所要發(fā)揮效益依次是防洪、航運和灌溉。創(chuàng)建期的都江堰,主要是分水魚嘴(也稱“堰”)和引水的寶瓶口,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互相影響的水利系統(tǒng),但此時的都江堰因分水魚嘴與寶瓶口組合在一起仍可發(fā)揮綜合性效益,這一點在文獻[9]中也有說明。
(二)逐步完善期(漢代至唐代)
西漢文帝時期,文翁任蜀守,史載他“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 。“穿湔江口”的工程不僅使得都江堰的灌概面積擴大,保證了成都平原西北部的灌概水源,而且也使得都江堰的內(nèi)江水系與論江相聯(lián),都江堰的作用由此進一步提升。東漢時,都水掾的設置,顯示出國家直接參與都江堪工程的管理,都江堰及灌區(qū)的維持與發(fā)展得到保證。三國時期的蜀,由于要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統(tǒng)治者對水利的重視尤其體現(xiàn)在加強對都江堰的管理上,不僅在都江堰置堰官,而且還派軍隊駐守,以保證對都江堰的有效控制。西晉時,在蜀郡同樣設置有專門負責灌概用水調(diào)度的官職,如蜀渠都水行事、蜀渠平水、水部都督等,可見中央政府十分重視都江堰的的重要作用。晉代左思在《蜀都賦》中寫道:“指渠口以為云門”,同時代的劉逵注說:“李冰于岷山下造大堋以壅江水,分散其流,概灌平地,故曰‘指渠口以為云門’也。”成書于北魏時期的《水經(jīng)注》在引用以上史料的同時還補充:“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入郫江、檢江,以行舟” 。從這些記載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江堰,其渠首工程應包括堋(相當于魚嘴)、渠口(寶瓶口)、內(nèi)江引水渠以及內(nèi)江各干渠的進水口,同時,由時人對都江堰的認識也可以看出,這時期的都江堰渠首各工程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都江堪工程本身也日趨成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至唐代時,有關都江堰的記載更加詳細,《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一《劍南道上》彭州導江縣(今都江堰市)條:“楗尾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中,累而壅水。”'《新唐書·地理志》也記載說:導江“有侍郎堰,其東百丈堰,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龍朔中筑。又有小堰,長安初筑。” 唐代的都江堰渠首工程有楗尾堰(相當于魚嘴)、侍郎堰、百丈堰,不過這里的侍郎堰、百丈堰不一定就是指的今日的飛沙堰和魚嘴之上游的百丈堰,但組合在一起應是發(fā)揮壅水、引水的重要作用。唐代都江堰的灌區(qū)也有很大的發(fā)展,灌區(qū)不僅繼續(xù)延伸至成都平原南部甚至岷江中游,而且灌區(qū)的管理組織體系和管理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從渠首到灌區(qū)己形成了較嚴格的歲修制度,保證了都江堰永續(xù)不斷地發(fā)揮作用。
(三)成熟期(宋元明清)
兩宋時期,有關都江堰的文字記載較前代大有增加,由這些豐富的記載可知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包括象鼻、離堆、侍郎堰、支水和攝水等,其中“象鼻”指的就是具有分水引水功能的魚嘴,“離堆”即進水的寶瓶口,“侍郎堰”在此時的功能相當于泄洪和排沙的飛沙堰,“支水”和“攝水”等輔助設施大致相當于導流堤、攔河低堰等。至此,擁有分水、導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綜合功能的工程體系的形成,標志著都江堰作為一項綜合性的水利工程己經(jīng)進入了成熟期。成熟期的都江堰內(nèi)江灌區(qū)共分出4條干渠,灌溉著成都府,蜀、彭、綿、漢、邛5州,灌概面積超過200萬畝。都江堰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不僅形成了稽查、水政和工程三個互相制約的管理體系,而且都江堰還成為國家水利工程,朝廷派出御史領提舉官,到灌區(qū)巡視,代表中央政府監(jiān)督歲修工程質(zhì)量和經(jīng)費使用情況,地方上則設置各級官員共同負責灌區(qū)的水政和都江堰工程的管理及歲修活動。宋代以降,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導致都江堰連年失修而廢棄,除了寶瓶口被保留之外,都江堰的其他工程設施幾乎都因受到破壞而蕩然無存。當戰(zhàn)爭結束后,都江堰又得到重建,并迅速恢復原有灌區(qū)的規(guī)模。必須要提到的是,重建后的都江堰各工程設施都是原來的工程型式,進一步說明了都江堰經(jīng)過近千年的演變和發(fā)展己經(jīng)足夠成熟,并且其所采用的工程型式和設置也被證明是符合歷史發(fā)展需要的。元代時,“都江堰”一詞第一次出現(xiàn)在文獻記載中,不過特指渠首的魚嘴,“寶瓶口 ”一詞則最早出現(xiàn)于明代文獻記載。到清乾隆時期,雖然仍需歲修,但是魚嘴的位置穩(wěn)定在今安瀾索橋處,飛沙堰、百丈堰等工程設施也相應形成了固定的建筑型制。清嘉慶年間,都江堰的魚嘴、飛沙堰、人字堤等工程名稱都可見于文獻記載,這些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歲修工程浩大,并且需要很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從元代開始,有主持者嘗試用砌石來取代竹籠以筑堤堰,并企圖以永久性的工程結構省去浩大的歲修工程,但由于都江堰所處的河段水流流速過大,以砌石為代表的剛性工程材料易被水流沖毀,因此竹籠材料仍占主導地位。不過,這種以永久性工程結構代替竹籠工程的嘗試卻為后來都江堰工程的技術變革提供了前提。
(四)承前啟后期(20世紀30-80年代)
這里的承前啟后期是就都江堰的工程技術而言的,這一時期大致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到80年代結束。1935年,都江堪的魚嘴首先改用混凝土澆筑,魚嘴由此成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一個傳統(tǒng)工程結構與現(xiàn)代水工結構的結合物,此后,飛沙堰、魚尾、金剛堤等工程設施陸續(xù)釆用混凝土澆筑,意味著現(xiàn)代水利技術、建筑材料與古老的水利工程型式在都江堰這一水利工程上達成了調(diào)和,并且使都江堰重新煥發(fā)生機。與此同時,都江堰灌區(qū)的管理也出現(xiàn)新變化,以縣為單位的用水戶組織參與到灌區(qū)水政和工程管理中,各種水利會、堰工討論會等的成立,顯示出都江堰及灌區(qū)己經(jīng)開始了現(xiàn)代水利管理的模式。1974年,隨著外江節(jié)制間的建成,以榪槎作為欄水工程設施的傳統(tǒng)工程結構徹底地退出歷史舞臺,都江堰成為一處古老與現(xiàn)代、多種技術集于一身的持續(xù)發(fā)展的水利工程。最后回答題主的問題,工程背景和目的以上交代了。至于其超乎尋常之處,對于學水利的: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fā)揮水體自調(diào)、避高就下、彎道環(huán)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tǒng)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而非水利的:成都平原得益于此,人民從災禍中解救出來,過上了富饒、巴適的生活。
感謝知乎上黃修杰有關【為什么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的回答以及百度文庫《都江堰水利工程》來源:nsbdq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