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老教授15年累計資助了全國207位博士生。一段治水人生!他說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技術才是最好的!/錢易:教書與環(huán)保是一生的事業(yè)!
這個同濟老教授15年累計資助了全國207位博士生。一段治水人生!他說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技術才是最好的!
2017-09-10黃艾嬌中國給水排水
來源:科壇春秋(微信號:ketanchunqiu) 中國給水排水
9月2日,以同濟大學和原同濟大學校長、知名環(huán)境工程專家高廷耀教授名字命名,旨在推動環(huán)保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滬上首家非營利性民間環(huán);饡——“上海同濟高廷耀環(huán)保科技發(fā)展基金會”,在杭州頒發(fā)“2017年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獎學金”,來自同濟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全國12所高校的20名在讀全日制青年博士生獲獎,每人獲3萬元獎學金。
浙江省副省長熊建平、教育廳廳長郭華巍,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鐘志華,同濟大學原黨委書記、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周家倫,同濟大學原校長高廷耀,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工業(yè)大學首席教授彭永臻,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基金會理事長姜富明,同濟大學原副校長、基金會副理事長金正基等出席頒獎典禮。熊建平、鐘志華分別致辭,并與嘉賓一道為獲獎博士生頒獎。
“上海同濟高廷耀環(huán)?萍及l(fā)展基金會”創(chuàng)立于2003年9月,為資助與培養(yǎng)新一代高層次環(huán)保人才,加快中國環(huán)保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基金會創(chuàng)辦伊始便設立了“青年博士杰出人才獎學金”。獎學金每年評選一次,新學年開學之際頒獎。這項獎學金創(chuàng)設至今15年來,累計已有207位優(yōu)秀的全日制在讀博士生獲得資助,獲獎者中有超過六成者赴海外進一步深造,2人入選“青年千人”計劃,還有部分榮獲教育部“百篇優(yōu)秀論文”、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學術新人”等獎勵。他們有的在企業(yè)做技術研發(fā),有的已經成長為大學教授。
“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獎學金”最初6屆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自2010年起頒獎典禮走出上海,先后在江蘇鹽城、山東曲阜、江蘇宜興、浙江桐廬、浙江麗水、江蘇常州、山東青島等環(huán)保產業(yè)發(fā)展特色城市舉辦,同時舉辦環(huán)保專題研討會。此舉很好地促進了博士生對環(huán)保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的關注和思考,也進一步推動了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與合作。
“上海同濟高廷耀環(huán)?萍及l(fā)展基金會”的常年運作,除每年頒發(fā)“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獎學金”外,還每年資助由同濟牽頭、聯(lián)合全國二十幾所大學環(huán)境專業(yè)的研究生舉辦的“全國研究生環(huán)境論壇”,并支持上海幾所高校與環(huán)境相關的大學生暑期開展環(huán)保社會實踐,基金覆蓋了環(huán)保專業(yè)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生。
頒獎儀式后,還舉行了《治水人生——高廷耀訪談錄》一書簽名贈書活動,高廷耀教授現(xiàn)場向每位獲獎博士生和與會代表簽名贈書。該書由同濟大學出版社新近出版,展現(xiàn)了高廷耀教授一輩子在同濟大學求學、為師、科研逾一個甲子的主要經歷,其中包括他曾主持完成的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三個重大項目成果(東深供水工程大型源水生物處理技術、城市污水生物脫氮除磷技術、遼河油田稠油污水循環(huán)利用技術)的研發(fā)經過,分享他對人才培養(yǎng)、工科科研、成果產業(yè)化、高校治理、國際化合作交流等重要議題的諸多見解和成功經驗,特別是其環(huán)保科研理念,讀來令年輕人頗受啟發(fā)。
在弟子、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同濟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教授眼中,恩師高廷耀教授做科研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始終不忘“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研究,力求解決實際問題,一輩子倡導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始終不忘引導學生,要為我國環(huán)保領域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什么樣的污水處理工藝最好?在高廷耀教授看來,在考慮“技術上的可行性”的同時,還必須考慮“經濟上的合理性”,再高精尖的技術如果不能以較好的性價比,轉化應用于生產實踐,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就不能稱之為“好的技術”。為此,在擔任同濟大學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期間,年逾花甲的他不顧年老體弱,仍四處奔走勞碌,積極推動同濟大學一系列環(huán)保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造福社會。
《治水人生——高廷耀訪談錄》內容摘錄:
工科,屬于工程應用類學科。工程應用類學科是把他人研究出的基本理論,轉化成能實際服務于人類的成果,以解決工程應用問題。這對我們來講更為直接、更接地氣,尤其在當時,我們國家迫切需要解決溫飽問題、國家安全問題。
我們給排水專業(yè)就屬于工科,因此重在解決實際問題。你想研究一樣東西,首先要考慮“技術上的可行性”。譬如,我們能從污泥中提煉維生素B12,我們現(xiàn)在的技術可以把任何一種受污染的水,包括人的小便,處理到可以飲用,這就是“技術上的可行性”。但是,如果想搞工程應用的話,必定還要考慮一點,即“經濟上的合理性”。技術上確實可以做到,但要不要做呢?如果水資源豐富,我為何要把受污染的水處理到可以喝的程度?許多東西都可以生產出維生素B12,我干嗎要選用污泥來提取?這不僅成本高,而且心理上很難接受,還有你是否解決了污泥的處理處置和污染問題?如果這個問題尚未解決,那你做出的維生素B12誰要?因此,為研究而研究,不考慮其“經濟合理性”,是沒有前途的。
后來我在德國,看到有一個裂解裝置,用來處理各種廢塑料,將它們變成比原油還好的油,然后再把油分餾做成各種油品。德國科技人員很是得意,認為這是技術上一個很大的突破,于是投入上億馬克建造了一座工廠。然而,工廠投產運行后,卻年年虧損。為什么?因為石油便宜。工廠固然解決了廢塑料的循環(huán)利用問題,但成本太高,運行一年就虧一年,最終只能咬咬牙把它報廢關停了。
大躍進時,我心里一直琢磨著,我這個學科的“科研”到底該如何做?我認為,第一要看準國家的需要、老百姓的需要,清楚當前急需解決什么問題。第二,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同時一定要考慮到其“經濟的合理性“,否則即便做出來成果,也沒辦法推廣應用。當然,關于經濟性的問題,剛開始一定是貴的,待規(guī)模上去、技術進步之后,會便宜一些,但如果貴得讓人家無法承受,也不可能被廣泛推廣應用。比如,海水淡化技術很早就研究出來了,現(xiàn)在海水淡化成本可以降到每噸十元以下,這樣普通人就有可能接受。如果每噸成本要幾十、上百元,那就只能用于潛水艇、航天領域,普通人是用不起的。
任何一項工程應用類的科學研究,在解決技術上問題的同時,還必須同時考慮其經濟上的合理性問題。對此,我在后來的科研工作中也深有體會。在申報每一項課題前,我都會非常謹慎、仔細地作判斷,不會輕率地亂設研究題目。
我們還到工廠去做污水處理,我從中很深刻地體會到這點:如果想做好污水處理,一定要首先了解、弄清楚這個廠進出水的來龍去脈。如果沒有調查清楚這個廠的污水中到底有什么成分、生產工藝是什么,那就很難找到解決污水問題最合理的方法。我們當時跑了許多工廠,比如印染廠,同樣是一種廠,但加工滌綸布與加工棉布的工廠所使用的染料不同、輔料不同,那么工廠出水情況可能完全不一樣。所以要想解決污水問題,必須先深入了解它的生產工藝,弄清水質、水量情況,才能決定我們大概該采用什么治污方案。
后來我常說,“沒有哪一種污水處理工藝方法本身是最好的,最適合于某種具體情況的,就是最好的。”因為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任何一種處理工藝,一定有它自身的特點、適用條件與不足之處,所以你必須結合具體情況來運用。這是貫穿于我個人科研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如果人家問我“哪一種水處理方法最先進、最好”,我一定是這樣作答。我給研究生們上課時,也一直傳遞給他們這個理念。唯有這樣,思想才不會僵化、片面。所以我們搞工程科學的,一定要講“針對性“,要弄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然后有的放矢、用最合適的方案去解決。這是我自己一個非常深切的體會。早在我做助教時就已經感悟到,任何一個公式、定理肯定有它的假設條件和適用條件,如果丟了這個去把公式亂用、亂套,那就真的“亂了套”了。
……
我們做環(huán)境工程研究的,如果說要確定一個研究課題,首先必須明確的是,作為研究者一定要對這一課題抱有興趣。科學研究,最大的驅動力往往來源于強烈的好奇心,如果我是毫無興致、勉為其難去做的,肯定是很難做出成果。但是,光有興趣、好奇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搞工科的,要把科研的最終落腳點,放在著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國家建設中的問題、具體工程中的問題。因此,你一開始就要判斷,這個課題做下去是不是順應國家發(fā)展的需求,是不是符合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方向。身為一名導師,如果這個基本方向沒有把握好,那么最終可能學生雖然做了大量工作,卻都是無用功。這也是我從胡老師那里慢慢體會、揣摩到的。
把準科研大方向,至關重要。1980年,我作為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的第一批中國學者,赴德國開展研究交流,當時環(huán)境學科派去的教師就我一人。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因此我就要準確判斷:對于環(huán)保這個學科,國家的需求是什么、學科發(fā)展的需求是什么。當時,我覺得我們國家建設剛剛起步,撥亂反正、百廢待興,面臨的首要問題一定是“水”。人的第一需求是喝水,工農業(yè)發(fā)展也必須用水。我在德國了解到,水的問題首先是供水,要有足夠量的水、高質量的水。用了水一定要排水,用水問題解決了,接下來一定是污水處理的問題。污水處理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有個污泥問題,再接下來是固體廢物的問題。當這些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大氣、土壤的問題。我當時就是按這樣的順序排隊,來確定自己的科研領域和方向,F(xiàn)在我感到當時的這個判斷基本上是正確的。去德國之前我做了一些調研,回國后我更加明確了科研的重點方向,第一個抓“給水”,再抓“污水”,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這幾個方面。
在科研方向找準之后,接下來一定要有研究計劃,即基本思路,就是你如何來解決問題;然后再將計劃具體化,涉及到具體的技術問題。這當中要注意搜集、查閱國內外的文獻資料,看看問題的核心在哪里,我們要攻關的關鍵點在哪里?蒲杏兴陨硖赜械囊(guī)律,能否出成果絕不取決于你完成了多少次實驗。
來源 :
微信號:CNWW1985
投稿咨詢:022-27835707
廣告咨詢:022-27835639
發(fā)行咨詢:022-27835231
投稿郵箱:
央視一套致敬最美環(huán)保教師!錢易:教書與環(huán)保是一生的事業(yè)!
來源 :北極星環(huán)保網
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jié),我們來認識一位環(huán)保領域的“最美教師”。她今年81歲高齡,依然堅守在教學一線,是一名不知疲倦的環(huán)保志士。從青絲到白發(fā),她是幾代清華人的記憶。她就是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錢易。昨晚央視一套的新聞聯(lián)播用了2分36秒,致敬了這位耄耋之年的教師!
2017.9.9. 央視新聞聯(lián)播
錢易:教書與環(huán)保是一生的事業(yè)!
今天是教師節(jié),我們來認識一位已入耄耋之年的老師。從青絲到白發(fā),她是幾代清華人的記憶。已經81歲高齡的她,不僅依然堅守在教學一線,還是一名不知疲倦的環(huán)保志士。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錢易。
這是前不久,清華大學的一場綠色創(chuàng)新大賽,錢易是評委之一,同學們針對環(huán)保的創(chuàng)意,讓她頗為欣賞。
今年81歲的錢易已經在清華大學任教58年,她是我國著名的環(huán)境工程學家,也是環(huán)保教育的推動者。這門由她力主開設的全校公選課《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今年將進入第16個年頭,直到現(xiàn)在,她依然堅守在教學一線給學生上課。
400人的大教室,為了讓學生注意力更好,已入耄耋之年的錢易總是站著講,她的課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因為太受歡迎,不得不由一年上一學期課改為一年上兩學期課。
雖然年事已高,但不管是講座、報告還是學術交流會,凡是學生邀請的活動,錢易都有求必應,在外面開會搜集到有用的材料,她都收好帶給學生。她曾三次被同學們評委良師益友,但是她說,學生給她的欣喜更多。謝淘是她2015年的一個博士畢業(yè)生,面對去美國做博士后的機會,他最終選擇了貢獻家鄉(xiāng),治理水污染、籌建電商、辦新媒體矩陣,短短兩年時間,他為鄉(xiāng)親們帶來了許多新鮮的第一次。
相關視頻:
錢易院士受邀參加中國首檔年輕電視公開課《開講啦》(高清完整版)
央視一套《2015尋找最美教師》 錢易院士榮獲“最美教師”稱號。
錢易 簡介:
錢易,女,漢族,1936年12月27日出生于江蘇蘇州,國學大師錢穆之女,清華大學環(huán)境工程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市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人大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全國婦聯(lián)第八屆副主席。
2017年9月1日,獲2017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個人經歷
錢易本科畢業(yè)于同濟大學衛(wèi)生工程專業(yè)。畢業(yè)時曾志愿到祖國大西北建功立業(yè)的她,被清華著名環(huán)境工程專家陶葆楷教授相中,成為他門下的弟子,沒想到這一選擇竟影響了她的一生。從此,她與環(huán)保事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1年至1952年在江蘇省蘇州市文聯(lián)、蘇南文教處工作。
1952年至1956年在同濟大學學習。
1956年至1957年任同濟大學助教。
1957年至1959年為清華大學研究生。
1959年,錢易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并留校任教后,歷任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環(huán)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lián)合實驗室主任。
在“文革”那個特殊的年代,她的工作被迫中斷了,她也被下放到江西開荒種地。撥亂反正以后,錢易在工業(yè)廢水處理與城市廢水凈化等領域不舍晝夜地工作,取得了令國際環(huán)境工程界矚目的成果。
1981年,錢易翻譯出版了《實用廢水處理系統(tǒng)》。
1988年,在臺灣的錢穆生了一場大病,臥床兩月。恰在這時,臺灣開放大陸赴臺探親的政策,當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錢易正好在荷蘭訪學,立即提出申請,成為大陸赴臺探親第一人。
1994年,錢易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清華當時唯一的女工程院院士。
1992年起任北京市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人大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是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婦聯(lián)第七屆執(zhí)委。國際科學聯(lián)盟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世界工程組織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世界資源研究所理事會成員。
對外交流
1981年至1983年曾在美國康乃爾大學任訪問學者,
1988年至1989年曾在荷蘭德爾夫特技術大學任訪問教授,
1989年起,曾先后在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學校講學。
2000年曾被選為富爾布賴特杰出學者訪問美國7個城市并作了12次學術演講,積極參與環(huán)境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獲獎記錄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次、三等獎1次、國家科技發(fā)明三等獎1次、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二等獎2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次。
2007年8月22日,錢易榮獲國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致力于研究開發(fā)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低耗廢水處理新技術,對難降解有機物生物降解特性、處理機理及技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致力于推行清潔生產、污染預防和循環(huán)經濟,積極對國家環(huán)境決策獻計獻策并參與環(huán)境立法工作。累計培養(yǎng)碩士30余名,博士30余名。
2015年9月17日,獲得了由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聯(lián)合主辦的2015“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最美教師”榮譽稱號。
2017年9月1日,獲2017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出版著作
1. 排水工程(上冊)(與陶葆楷合編),清華大學出版社, 1964
2. 廢水處理與利用 (顧夏聲主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78
3. 水污染及其防治 (主編),中國文化書院, 1987
4. 水污染防治手冊 (參與編寫),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89
5. 我國幾種工業(yè)廢水治理技術研究(參與編寫), 化工出版社, 1988
6. 工業(yè)性環(huán)境污染的防治 (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
7. 城市污水穩(wěn)定塘設計手冊 (副主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90
8. 現(xiàn)代廢水處理新技術 (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9. 環(huán)境工程手冊,水污染防治卷 (副主編),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0. 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水污染防治對策 (主編之一),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98
11. 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 水體顆粒物和難降解有機物的特性及控制技術原理(主編之一),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0
13. 廢水生物處理新技術(主編之一),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6]
-- END --
李圭白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市政工程專家,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給排水處理技術,包括地下水除鐵除錳技術、高濁度水處理技術,高錳酸鹽飲用水除污染技術、流動電流混凝控制技術等。曾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余項。長期從事水處理技術的科研和教學工作,開發(fā)的“接觸催化除鐵工藝”和“曝氣接觸氧化法除錳工藝”,在國內大量推廣,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在國內最早開展對高濁度水處理技術的系統(tǒng)研究;在水的過濾技術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研究成功高錳酸鉀及其復合劑助凝和除污染、單因子混凝控制等高新技術,不僅獲得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且使中國多項水處理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成果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2002)和三等獎(1996)各一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5)一項。此外,還獲多項省、部級獎。發(fā)表論文近200篇,學術專著5部。
郝吉明 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
郝吉明,1965.9-1970.3清華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專業(yè)本科畢業(yè),1978.9 -1981.1清華大學核環(huán)境工程碩士畢業(yè),獲碩士學位,1981.1-1984.10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環(huán)境工程博士畢業(yè),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與環(huán)境、大氣污染控制工程。主持全國酸沉降控制規(guī)劃與對策研究,劃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qū),被國務院采納實施,為確定我國酸雨防治對策起到了主導作用。建立了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規(guī)劃方法,推動我國機動車污染控制的進程。深入開展大氣復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發(fā)展了特大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的理論與技術方法,推動我國區(qū)域性大氣復合污染的聯(lián)防聯(lián)控。作為領銜專家,領導完成《第29屆奧運會北京空氣質量保障措施》,并獲國務院批準。所獲榮譽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國家級教學名師(2006),綠色中國年度人物(2008),“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榮譽稱號(2011)。
彭永臻 北京工業(yè)大學環(huán)境與能源工程學院
彭永臻教授現(xiàn)任北京工業(yè)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市污水脫氮除磷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國家教學名師、北京學者、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彭永臻教授于1981年作為我國首批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993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6年評為博士生導師,2000年調入北京工業(yè)大學任教。入校以來,彭永臻教授一直在一線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污水生物處理及其自動控制與智能控制、污水脫氮除磷的新工藝與新技術。先后獲得了20余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和優(yōu)秀教學獎,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5項。他領導的教學團隊于200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負責的《水質工程學》和主講的《環(huán)境保護概論》先后獲國家精品課程。撰寫7本專著,其中3本獲得國家科技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發(fā)表論文400余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fā)表SCI收錄論文132篇。以唯一或第一發(fā)明人獲授權發(fā)明專利89項(專利權或技術轉讓39項),指導的博士生中已有57人獲博士學位,有2人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4人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
微信號:CNWW1985
投稿咨詢:022-27835707
廣告咨詢:022-27835639
發(fā)行咨詢:022-27835231
投稿郵箱: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