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三則新聞引起了小編的關注:1.7月18號,國際水協IWA的TheSource雜志刊登了一篇叫《解碼污水DNA(DecodingtheDNAofWastewater)》的文章。
2.7月26日,《自然》報道了比利時魯汶大學一支研究啤酒風味的科研團隊和他們的成果進展;
3.英國科學雜志《自然》旗下的ISME微生物生態(tài)學國際學會雜志于8月21-2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了其第16屆微生物生態(tài)學國際研討會。完全硝化菌Comammox是大會的熱點話題之一。
這三則新聞背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涉及了時下的熱門技術:
METAGENOMICS宏基因組學及其測序技術圖源:doi:10.12688/f1000research.9157.1
正是生物科技的進步,使得我們能夠發(fā)現Comammox,能夠使我們認為地讓微生物產出我們想要的啤酒味道,或者更偉大的——解開污水處理的奧妙。
今天的學術星期四,小編將為大家拋磚引玉,就關于天然和人造微生物種群誰好誰壞的問題,分享荷蘭Radboud大學的著名微生物學家MikeJetten教授8月22日在蒙特利爾ISME會上的發(fā)言用的PPT。前方的幻燈片真的很高能,如果您沒學過生物學,可能第一張東西就已經會宕機了…
自然和人工微生物種群,孰好孰壞?
回望過去,生物技術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了偉大得可怕的進步,絕對稱得上是洪荒之力般的發(fā)展。盡管如此,實際上,微生物的世界對于人類來說,還是一大片尚未開發(fā)的未知領域。我們現在知道的只是其1%的冰山一角。
對于這一大片未知領域,我們應該是加快新的微生物的自然選擇呢?還是把決定權留在自己手里,由人類來設計一個微生物群落系統(tǒng)呢?
技術的發(fā)展,必將使我們知道最終是哪種酵母菌讓啤酒擁有哪種味道之后,這讓我們就能隨心所欲地用微生物制出我們想要的口味的啤酒。但這也將會遭到想GMO轉基因食品一樣的來自各界的挑戰(zhàn)和質疑。
關于天然微生物種群
厭氧氨氧化菌能成功在混合群落中富集,是厭氧氨氧化工藝如今能得到廣泛應用的關鍵。
甲烷菌的厭氧氧化和Comammox也是如此:關于天然微生物群落的利與弊,Jetten教授的總結如下:
關于人工微生物群落
其實談到這個話題,中國人可能比外國人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關系——因為他們兩者的關系跟中西醫(yī)孰好孰壞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完MikeJetten教授的這幾張幻燈片,估計大家也明白了:關于“天然”和“人工”微生物種群孰好孰壞,很明顯并沒有統(tǒng)一答案的存在,它們更像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小編只是希望更多從事水處理的朋友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一起加入思考的行列。
原標題:水處理的未來——用天然還是人工設計的細菌群? 來源:北極星節(jié)能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