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華網(wǎng)記者于4月17日-23日隨豐田中國資助的“中國青年豐田環(huán)境保護資助行動”訪日研修團來到日本,用女性記者的視角探尋日本在環(huán)境保護、城市建設以及汽車工業(yè)發(fā)展背后的理念與文化,進而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來源:新華網(wǎng)
日常生活中許多小細節(jié)背后都藏著大學問,現(xiàn)在就考考你,知道污泥是從哪里來嗎?
洗菜、刷碗、擦地、沖馬桶、洗車……我們日常用掉的這些水最后變成了生活污水;處理產品、加工冷卻、鍋爐加熱……工業(yè)生產中用過的水最后變成了工業(yè)廢水;降雨、降雪、冰雹……大自然的恩賜也是污水的一個來源,這些污水沉淀下來最終就形成了污泥。
城市下水管道的鋪設又分為合流式下水道和分流式下水道。合流式下水道就是雨水和生活污水共用一個下水道,而分流式下水道是雨水和生活污水分開。工業(yè)用水一般由企業(yè)經過處理,排出的水達標后才能進入管道與生活污水匯合到一處。在日本,污水經過污水廠處理,過濾出來的污泥再由污泥廠處理。由于合流式下水道對于管線的設計鋪設要求較高,在許多新興的城市里一般多采用分流式下水道。
國內對于污泥處理的重視程度遠不如污水處理。2015年3月,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污泥處理處置專項檢查,才使得污泥處理有所改觀,國內也陸續(xù)出現(xiàn)一些專門處理污泥的廠家。
那么問題來了,大量污泥在日本是怎么處理?處理后又流向哪里呢?本期《小姜看日本》帶你到舞洲污泥處理中心走一遭,瞧瞧日本的污泥如何變廢為寶。
舞洲污泥處理中心設立于距離日本大阪中心區(qū)10公里的舞洲人工島上,是日本著名的八大垃圾處理廠之一。整個舞洲污水處理中心占地33000多平方米,由大阪政府斥600億日元巨資建造而成。
處理中心掩映在一片綠色樹叢之中,由奧地利著名建筑師弗里登斯賴希.洪德特瓦瑟爾設計。建筑風格色彩鮮艷明快,仿佛進入童話世界一般,完全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tǒng)污泥處理廠灰色冰冷的印象。
舞洲污泥處理中心融技術、生態(tài)、藝術為一體,在建造之初,除了肩負污泥處理的本職工作外,還兼具科普教育基地功能,所有處理環(huán)節(jié)均進行了透明化密封,透過玻璃窗可以清晰的觀看整個處理過程。一層、二層是對公眾開放的,市民可以通過提前預約免費參觀。
處理中心內部干凈整潔,參觀的過程中,沒有聞到刺鼻的臭味。據(jù)工作人員吉田先生介紹,舞洲污水處理中心與5座污水脫水設備連接,通過下水管道運輸污水,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
污泥在不同地區(qū)含水量是有差別的,舞州地區(qū)的污泥含水量在98%。如何順利地把泥從水中分離出來呢?
經過濃縮、化學反應、脫水和熔融等程序后化作爐渣,可用作混凝土骨料等建筑材料,脫離出來的水會再次返回到污水廠進行處理。污泥管道會定期進行更換,重新鋪設的管道上方需要覆蓋,這時候就把爐渣混合到混凝土中鋪路,實現(xiàn)二次利用。除了做成建筑材料外,還有些污泥處理企業(yè)會將一部分爐渣與煤混合用來發(fā)電。
在折服于日本先進工業(yè)的同時,同行的“中國青年豐田環(huán)境保護資助行動”研修團團員也深有感慨,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是一個世界性問題,日本交出了亮點頗多的答卷。中國地大物博,然而粗放式利用一直是籠罩在發(fā)展頭頂上的陰霾,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從另一個角度,這次參觀的工廠是純工業(yè)化的處理方式,沒有利用到先進的生物處理技術,略有遺憾。中國的生物多樣性資源遠超日本,如果能夠在這個領域有所創(chuàng)新,將會更勝一籌。
科學一點通 污泥在日本如何變廢為寶?
新華網(wǎng)汽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