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享譽國際的“生物脫氮除磷之父”——詹姆斯·巴納德博士(DrJamesBarnard),發(fā)明了以天然微生物來處理廢水的方法,獲全球供水回收廠的廣泛采用,使他從全球29個國家的72份提名中脫穎而出,成為第四屆李光耀水源獎得主。備受矚目的李光耀水源獎,這屆所收到的提名比去年多出38%,是這個獎項開辦以來接獲最多提名的一次。......
享譽國際的“生物脫氮除磷之父”——詹姆斯·巴納德博士(Dr James Barnard),發(fā)明了以天然微生物來處理廢水的方法,獲全球供水回收廠的廣泛采用,使他從全球29個國家的72份提名中脫穎而出,成為第四屆李光耀水源獎得主。
備受矚目的李光耀水源獎,這屆所收到的提名比去年多出38%,是這個獎項開辦以來接獲最多提名的一次。
主辦當局也第一次收到來自突尼斯、埃及及奧地利的提名。提名的范圍除了主要的廢水收集及處理、水資源再循環(huán)、革新的水資源政策、農(nóng)業(yè)用水及雨水的管理、人道援助等項目外,當局也收到幾項有關湖沼學(limnology)、微生物致病體、海水淡化及薄膜過濾等優(yōu)質項目。
李光耀水源獎提名委員會主席陳義輔認為,巴納德博士所研發(fā)的項目以可持續(xù)的方法提升水質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為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益處。
他說:“巴納德博士把科研與工業(yè)應用結合起來,他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所有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推行‘生物脫氮除磷’的基礎。”
加拿大籍的巴納德博士(75歲)出生于南非,他發(fā)明的“生物脫氮除磷”(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簡稱BNR)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以天然微生物來去除廢水中的氮(nitrogen)和磷(phosphorus),確保被排放到湖泊與河流的水質潔凈,不會對自然生態(tài)構成威脅,也促進了水的再循環(huán)使用。
在巴納德博士發(fā)明生物脫氮除磷技術之前,一般的供水回收廠都是使用化學物質來去除氮和磷。這個方法不只成效有限,而且成本比起生物脫氮除磷方法貴了好幾倍。
巴納德博士對于獲得李光耀水源獎感到意外和榮幸,他感慨地透露,生物脫氮除磷技術也是經(jīng)過多年的推行才逐漸獲得國際的認可。
“剛開始的時候,連一些專家和業(yè)者不相信生物處理法會行得通。當我向歐美的一些業(yè)者推介這個技術的時候,有好幾個直接說我夸大其詞,在販賣騙人的萬靈油(snake oil),也有一些人一聽說我是在南非開發(fā)這個技術,馬上不屑地掉頭就走。”
但是真金不怕火煉,經(jīng)過40年的努力,現(xiàn)在全球有上千個廢水處理廠采用了巴納德博士發(fā)明的生物脫氮除磷技術,而我國在清除廢水中的氮也采納了巴納德博士的技術。
李光耀水源獎的評審之一、中國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教授認為,要好好保護水資源,關鍵不在治水,更多在于人為管理和心態(tài)。
陳吉寧教授表示:“與水源相關的科技發(fā)展其實很慢,一旦建了治水設施后,人們很少會于短期內再去改建。建造這些設施的成本可是非常高昂的。”
陳教授相信,只有當人們學會如何謹慎用水后,水資源的危機才能真正解決。
在這方面,他認為李光耀水源獎有助達到教育公眾的目標,因為它讓人們認識到要保護水源不單是靠科技,更重要是其他機構、科學家或個人的態(tài)度都扮演關鍵的角色。
在2008年設立的李光耀水源獎表揚以創(chuàng)意科技解決世界水供問題、或是通過落實有效政策和計劃改變人類生活的個人或團體,是每年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的重點項目。
今年水資源周定于7月4日至7月8日,在新達新加坡國際會議與展覽中心舉行。李光耀水源獎頒獎典禮則在7月5日舉行。
備受矚目的李光耀水源獎,這屆所收到的提名比去年多出38%,是這個獎項開辦以來接獲最多提名的一次。
主辦當局也第一次收到來自突尼斯、埃及及奧地利的提名。提名的范圍除了主要的廢水收集及處理、水資源再循環(huán)、革新的水資源政策、農(nóng)業(yè)用水及雨水的管理、人道援助等項目外,當局也收到幾項有關湖沼學(limnology)、微生物致病體、海水淡化及薄膜過濾等優(yōu)質項目。
李光耀水源獎提名委員會主席陳義輔認為,巴納德博士所研發(fā)的項目以可持續(xù)的方法提升水質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為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益處。
他說:“巴納德博士把科研與工業(yè)應用結合起來,他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所有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推行‘生物脫氮除磷’的基礎。”
加拿大籍的巴納德博士(75歲)出生于南非,他發(fā)明的“生物脫氮除磷”(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簡稱BNR)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以天然微生物來去除廢水中的氮(nitrogen)和磷(phosphorus),確保被排放到湖泊與河流的水質潔凈,不會對自然生態(tài)構成威脅,也促進了水的再循環(huán)使用。
在巴納德博士發(fā)明生物脫氮除磷技術之前,一般的供水回收廠都是使用化學物質來去除氮和磷。這個方法不只成效有限,而且成本比起生物脫氮除磷方法貴了好幾倍。
巴納德博士對于獲得李光耀水源獎感到意外和榮幸,他感慨地透露,生物脫氮除磷技術也是經(jīng)過多年的推行才逐漸獲得國際的認可。
“剛開始的時候,連一些專家和業(yè)者不相信生物處理法會行得通。當我向歐美的一些業(yè)者推介這個技術的時候,有好幾個直接說我夸大其詞,在販賣騙人的萬靈油(snake oil),也有一些人一聽說我是在南非開發(fā)這個技術,馬上不屑地掉頭就走。”
但是真金不怕火煉,經(jīng)過40年的努力,現(xiàn)在全球有上千個廢水處理廠采用了巴納德博士發(fā)明的生物脫氮除磷技術,而我國在清除廢水中的氮也采納了巴納德博士的技術。
李光耀水源獎的評審之一、中國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教授認為,要好好保護水資源,關鍵不在治水,更多在于人為管理和心態(tài)。
陳吉寧教授表示:“與水源相關的科技發(fā)展其實很慢,一旦建了治水設施后,人們很少會于短期內再去改建。建造這些設施的成本可是非常高昂的。”
陳教授相信,只有當人們學會如何謹慎用水后,水資源的危機才能真正解決。
在這方面,他認為李光耀水源獎有助達到教育公眾的目標,因為它讓人們認識到要保護水源不單是靠科技,更重要是其他機構、科學家或個人的態(tài)度都扮演關鍵的角色。
在2008年設立的李光耀水源獎表揚以創(chuàng)意科技解決世界水供問題、或是通過落實有效政策和計劃改變人類生活的個人或團體,是每年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的重點項目。
今年水資源周定于7月4日至7月8日,在新達新加坡國際會議與展覽中心舉行。李光耀水源獎頒獎典禮則在7月5日舉行。
生物脫氮除磷之父——James Barn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