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碩:鹽堿地里麥飄香
14日,在新疆和碩縣新塔熱鄉(xiāng)2000畝試驗田,冬小麥金黃一片、顆粒飽滿,隨風飄出陣陣麥香。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白花花的鹽堿地,通過3個月的技術改良,如今收獲了第一茬冬小麥。
當天,在新疆鹽堿地改良成果驗收報告會上,經抽樣測產,這片試驗田里的冬小麥畝產達到656公斤,超過周邊耕地冬小麥畝產平均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huán)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豐昌現(xiàn)場宣布:和碩2000畝鹽堿地土壤改良及抗鹽堿作物種植綜合示范項目取得圓滿成功。
“通過調節(jié)土壤中的離子平衡,促進硫化鹽及硫酸根鹽類的生成,同時結合耐鹽堿作物的種植,共同推動了鹽堿地生產力的顯著提升。”吳豐昌說,這次改良在技術層面實現(xiàn)了重大突破。
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新疆各種類型的鹽漬化土壤總面積達1336.1萬公頃,占全國總鹽漬化土壤面積的36.8%,是我國鹽漬化土壤面積最大的分布區(qū)。
“和碩縣新塔熱鄉(xiāng)這塊試驗田的含鹽量達3%,屬重度鹽堿土地。去年8月,我們開始改良,10月就完成改良并種下冬小麥,現(xiàn)在終于見證了滿滿的收獲。”浮石(上海)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建勇介紹,他們與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機構合作,通過引進、吸收、改良、迭代,在不同地區(qū)的鹽堿地改良實踐基礎上,終于取得了目前的成績。
“將鹽堿地平整后,把研發(fā)的藥劑滲透進去,將鹽‘鎖’在地里面,防止鹽堿反復。”浮石(上海)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jiān)柴晨睿介紹,這項技術縮短了鹽堿地改良周期,實現(xiàn)了當年改良,當年種植。
“看著白花花的鹽堿地長出這么好的莊稼,我覺得是個奇跡。”和碩縣新塔熱鄉(xiāng)農民劉德云說,這塊地在15年前改造過一次,費了很大功夫,但沒成功。去年,得知有人又要改良這塊地,他覺得就是“天方夜譚”,沒想到科技的力量真讓鹽堿地變成了良田。(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