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8年,毛主席在四川省委書記李井泉的陪同下,考察了四川都江堰。
毛主席手指著都江堰,向張建中詢問都江堰的歷史。張建中為毛主席一一作了介紹。
突然,毛主席說出驚人之語,大家到后,全都慌了神……
灌縣的飯很好吃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成都會議”。
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陳云、鄧小平等黨和國家的領(lǐng)導(dǎo)人,及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黨委第一書記,中央各部委負責人參加。
這是中國解放后,毛主席第一次來到四川。來到四川后,毛主席想著多到下去走走,看看。
這也是建國后,毛主席唯一的一次四川之行。
毛主席到了四川后,蒙蒙細雨一直下個不停。3月21日,天氣晴朗,十分難得。在明媚的陽光下,整個川西平原上,都顯得一派生機,春意盎然。
在百忙之中,毛主席決定,利用好天氣,抽出時間,去都江堰視察。
上午十點,從成都的金牛壩招待所里,開出來幾輛小轎車。
在省委書記李井泉的陪同下,毛主席坐在其中一輛小轎車里,車子沿著成阿公路,飛速向前駛?cè)ァ?/p>
毛主席望著車窗外地里的莊稼,想到了豐收的場面,心情格外好。
在接近中午的時候,毛主席一行來到了灌縣縣城。
到了灌縣,正好趕上飯點,縣委工作人員根據(jù)他們所掌握的毛主席的飲食習慣和口味特點,專門為毛主席挑選了合適的廚師。
經(jīng)過縣委工作人員的實地考察,選擇了井福街上的一家小飯店,為毛主席準備飯食。
縣委的同志們認為,這家小飯店緊挨著縣委,出口很多,可以從飯店的后門一直進入縣委辦公大院。
經(jīng)過簡單的裝飾,這個小飯店看起來溫馨了好多。
縣委的工作人員,精心挑選了幾個表現(xiàn)好的食堂服務(wù)員,來擔任這次的接待任務(wù)。這些人都是年輕機靈的黨團成員或是積極分子,政治上都很放心。
中午剛過去一會兒,毛主席就來到了這個小飯店。
毛主席身上穿著一套灰色中山服,從衣兜里掏出一包香煙,給縣委的同志們每人發(fā)了一支,大家一邊抽煙、交談,一邊等待服務(wù)員把飯菜端上來。
這是灌縣的縣委領(lǐng)導(dǎo)們,第一次接待這么大的領(lǐng)導(dǎo)。陪同毛主席一起用餐,總讓大家心里覺得有些緊張和不自然。
毛主席表現(xiàn)得十分隨和,看看縣委的同志們,臉上滿是笑意,詼諧地說:“今天誰請客?”
陪同的縣委同志們聽到毛主席這樣說,大家都爭著表示自己請客。
毛主席見狀,哈哈大笑,說:“還是我請客吧。”
縣委的同志們按照毛主席的意見,準備了一頓非常簡單的午餐,主菜是豆花和回鍋肉,主食是一些米飯。
吃完飯,毛主席親切接見了飯店的服務(wù)員和廚師張金良。毛主席夸贊張師傅的手藝好,做的飯很好吃,很謝謝他。
臨別時,毛主席和大家一一握了手,親切地對大家說:“你們辛苦了!”
看著毛主席遠去的背影,張金良和服務(wù)員同志們心里激動不已,眼里都含著眼淚。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怎么會不激動?
都江堰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工程
告別了縣委的同志們,毛主席上了車,向都江堰出發(fā)。
在成阿公路的玉壘山腰,小轎車停了下來。車門打開后,毛主席從車上下來,呼吸著新鮮空氣。
毛主席伸了伸腰,發(fā)出一聲贊嘆:“灌縣是個好地方嘛,山清水秀喲!”
說完,毛主席接過警衛(wèi)員遞過來的專業(yè)望遠鏡,朝西北方向望去。
在望遠鏡里,毛主席望著遠處隱隱約約的大雪山,被大雪山的純潔無瑕感染。他一直站在那里,望著,望著……
毛主席回過神來,把鏡頭移向遠處的都江堰,仔仔細細地觀察著,看到一些感興趣的地方,毛主席和身邊的隨行人員作了交流。
毛主席看著這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遺產(chǎn),詢問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分水魚嘴的水文情況和截留情況。
據(jù)張建中介紹,都江堰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時,在前人治水的基礎(chǔ)上,依靠當?shù)厝嗣袢罕,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修建而成的。
李冰規(guī)劃把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將其中一條引入成都平原,一來為岷江分洪,以減少自然災(zāi)害;二來把引過來的水用于灌溉農(nóng)田,讓岷江變水害為水利。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包含了寶瓶口進水口、魚嘴分水堤和飛沙堰溢洪道。 這三個工程是順次而修的。
為了減少西邊經(jīng)常泛濫的江水,李冰父子思考把部分江水引向東邊,流入旱區(qū),灌溉那里的良田。
后來,李冰父子邀請了當?shù)匾恍┯兄嗡?jīng)驗的農(nóng)民,對岷江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把水引過去。
在人們的不懈努力下,終于在玉壘山腰鑿出了一個山口,因開鑿出來的山口,形狀很像一個瓶口,就把它取名為“寶瓶口”。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為了讓江水流入地勢較高的江東地區(qū),發(fā)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決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
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分水魚嘴”。
魚嘴建成后,岷江水被一分為二。西邊沿岷江河域順流而下,稱為外江;東邊流入寶瓶口,稱為內(nèi)江。內(nèi)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
分水堰采用了自動分配內(nèi)外江水量的設(shè)計,即“四六分水”。在枯水季節(jié),岷江水位較低,60%的江水流入內(nèi)江;洪水到來后,水位較高,60%的江水就沿著較寬的外江流走。
為了保持灌溉區(qū)的水量穩(wěn)定,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李冰修建了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
讓江水形成環(huán)流,在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的泥石流入到外江,不再淤塞內(nèi)江和寶瓶口水道,這個工程取名為“飛沙堰”。
飛沙堰是竹籠裝入卵石堆筑而成的,為了調(diào)節(jié)水量,堰頂做了一定的高度,在內(nèi)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由平水槽沒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保證內(nèi)江灌溉區(qū)免遭水災(zāi)。
同時,漫過飛沙堰的江水流入外江時,產(chǎn)生了漩渦,利用離心力,把水中的泥砂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的沉積。
為了便于觀測和控制內(nèi)江水量,李冰讓人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置在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的方法,確定水位高低。
為了人工疏通泥沙,李冰讓人在江心放置了石馬,作為水量最小時,淘灘的標準。
在李冰帶領(lǐng)下,人們經(jīng)過八年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都江堰”這一歷史工程。
都江堰歷史工程,讓岷江水在經(jīng)過都江堰的時候,化險為夷,變害為利,造福桑梓。
毛主席對此表達了深深的敬意。
由于這一工程在水利方面的作用極大,在岷江急流沖擊下,竹籠結(jié)構(gòu)的堰體并不穩(wěn)固,內(nèi)江河道仍難免會發(fā)生淤積。
對此,歷代政府都會定期維修。到了宋代,都江堰管理逐漸形成冬春枯水、農(nóng)閑時斷流歲修的制度。
聽到張建中介紹到這里時,毛主席問李井泉:“每年歲修給不給民工錢?”
李井泉點了點頭,回答說給錢。
毛主席又問每次需要多少人參與歲修。
張建中想了想,回答說每次參與歲修的民工大概有100萬名左右。
毛主席聽到張建中的話,沉思了片刻。他表示今后的歲修,應(yīng)該改用機器,用機器來代替民工,節(jié)省一些人力。
毛主席的目光轉(zhuǎn)移到都江堰的分水魚嘴上,指示以后要想辦法,用現(xiàn)代化的工程,把江中的泥沙控制起來。
后來,在毛主席駐足觀看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觀景臺,還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幸福臺”。
在1980年7月的時候,鄧小平回到四川,來到“幸福臺”,在聽完陪同人員的介紹后,表示還是叫“觀景臺”比較好。
毛主席來到都江堰離堆北端的伏龍觀。
張建中介紹說,這個伏龍觀,又叫做老王廟、李公祠、李公廟,是人們祭祀李冰的地方。
相傳,李冰父子在治水時,曾經(jīng)制服了岷江中的一條孽龍,然后把它鎖在離堆下面的伏龍?zhí)吨小?/p>
因此,后人在此地建立了祠堂,祭祀李冰。北宋初年,改名為伏龍觀。此后,才有了道士,在這里掌管著香火。
整個殿宇有三重。第三重是清朝同治間,在原有的兩重基礎(chǔ)上,修建了李冰殿。 從前到后,逐漸升高。
毛主席拾階而上,到了后殿,看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模型和都江堰灌溉區(qū)域圖。
毛主席看得非常仔細,目光到了飛沙堰洪道的時候,指著地圖問張建中:“這里修個閘門不更好嗎?是不是?”
張建中聽了毛主席的建議,表示同意在這里修一個水閘。
看到毛主席目光停留的地方,張建中介紹說,歲修的時候,就是在這里挖泥淘沙的。
毛主席想了想,說:“那一百萬年以后,成都平原的泥沙就沒處堆了。”
張建中說,以后會在岷江的上游修建水庫,這樣一來,江水中的泥沙就會減少,也就挖不出太多泥沙來了。
毛主席聽后,點了點頭,贊同張建中的說法。
后來,毛主席一行來到寶瓶口。他回憶著張建中介紹內(nèi)容,想著下游灌溉的萬畝良田,心里很高興。
毛主席迎著水流的方向,站在岸上,指著寶瓶口兩邊的巖石問張建中,這兩邊的巖石會不會被江水沖垮。
張建中回答說沖不垮,因為在這里的巖石很堅硬,很難被江水沖垮。
毛主席笑了笑,說:“一百萬年以后,可能要沖毀吧?”
隨行人員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沒有人會像毛主席一樣想得那么久遠。大家一時間都答不上來。
在毛主席說完這些話后,有關(guān)部門還是很重視的,專門進行了考察,并制定了工程計劃,組織了民工,用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把這里加固好。
毛主席看著寶瓶口的水流,眼睛一亮,問張建中:“這里有多深?過去有沒有人下去游過?”
對于突如其來的問題,張建中想了想,說:“這里有8米深,沒有人下去過。”
突然,毛主席說:“我想下去!”
陪同人員聽到毛主席的話,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四川省委書記李井泉聽到后,心里突然一驚,張開嘴,似乎想說“不會是真的吧!”,卻是沒發(fā)出聲音。
毛主席的話,大家聽得很清楚,沒有一個人聽岔的。這樣的話,讓大家都心里一震,毛主席是黨和人民的領(lǐng)袖,下面很不安全,怎么能下去呢?
看到大家的表情,毛主席微笑了一下,也沒有再說什么要下去的話。
毛主席心里明白,大家是不會讓他下去的。他只好呼了一口濁氣,心里有些許的失落。
也不知道是誰認出了毛主席,把他在伏龍觀的消息傳開。
不一會兒,在伏龍觀的門口聚集了好幾百人,大家都想看看毛主席。
毛主席一行走到伏龍觀門口的時候,群眾們便圍了上來,高喊著“毛主席萬歲!”
毛主席和大家打了招呼后,離開了伏龍觀。
幫助群眾干農(nóng)活
毛主席一行當即乘坐汽車,返回成都,這時候,已經(jīng)是晚上7點鐘了。
在返回的路上,毛主席看著道路兩邊的麥田,心情極為愉快。當看到公路兩旁,還有人們在勞動的時候,毛主席讓司機把車停下。
毛主席從汽車上下來,跨過路邊的小石橋,向田間走去。
社員冉貴全看到有人過來,抬起頭看了看,又埋下頭去,干起了農(nóng)活。
在毛主席走近的時候,冉貴全才抬起頭,映入眼簾的是一張熟悉的面孔。他不敢確定,以為是看花眼了。
在他的心里,毛主席,那是中國最大的官。廣播里都說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是在北京的中南海里住著的,怎么能到這山野郊區(qū)來呢?
冉貴全不敢相信,抬起手,使勁地揉了揉眼睛,仔細地看了看面前的這張臉,這不是毛主席還能是誰?
況且,他旁邊的這幾個人,看起來,都像是大干部,這做不了假!
毛主席俯下身子,像一個老鄉(xiāng)一樣,笑著對冉貴全說:“要把草除干凈哩!”
毛主席看著麥田里沒有除干凈的草。他走到麥田里,蹲下身子,把草拔了起來。
毛主席一邊拔草,一邊轉(zhuǎn)過身,問冉貴全每畝地能收多少麥子。
看到毛主席,冉貴全的頭腦里一片激動,一時間竟然忘記了怎么回答。
沒等到冉貴全的回答,毛主席伸出四個手指,主動問道:“400斤?”
聽到毛主席的問話后,冉貴全緩過神來,回答說:“差不多,每畝四百二三十斤。”
對于毛主席的問話,大家都感覺很好奇。他們心里想:毛主席還會估計產(chǎn)量嗎?連麥田里生產(chǎn)多少斤麥子都知道?他說的,大體上可是差不多。
毛主席又問,把麥子收了以后,還要種什么?
“種水稻。”冉貴全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毛主席又問種了水稻,能產(chǎn)下多少?
冉貴全想了一下,回答說每畝地能收獲600多斤的樣子。
毛主席轉(zhuǎn)過頭來,看著李井泉,說:“400多斤的麥子,再加上600多斤的水稻,那就是1000多斤糧食,那可了不起!”
毛主席把頭轉(zhuǎn)了回去,問冉貴全收了這么多糧食要怎么辦?
冉貴全回答說要賣給國家。
毛主席一聽,來了興趣,問大家:“賣給國家,你們贊成不贊成?”
冉貴全激動地說:“當然贊成了!”
毛主席聽了冉貴全的話,哈哈一笑,打趣地說:“我看,你就有些不大贊成吧?”
毛主席的話,逗得大家大笑起來。只有冉貴全吭了幾聲,沒發(fā)出一個字來。
正當冉貴全要說話的時候,毛主席已經(jīng)走上了田埂。
這時候,正好過來一個農(nóng)民,和毛主席正面相遇。
毛主席熱情地和那個農(nóng)民打了招呼,并問他多大年紀了,孩子有沒有上學?
這個農(nóng)民回答說自己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有兩個孩子。他說,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兩個孩子都上了學,學習成績都挺好。
毛主席聽了,十分高興,拍著他的肩膀,表示了祝福。
沿著田間的小路,毛主席看到地里有幾個女社員正在干活,就走進那塊苕菜地里。
毛主席走到近前,笑著說:“你們在摘什么?”
其中一名社員王應(yīng)崗回答說,她們在摘苕菜。
毛主席走到她們的面前,表示要幫她們一起摘上一些。
毛主席一邊說,一邊彎下腰去,就幫她們摘了起來。剛過了一小會兒,毛主席就摘了一大把。
毛主席看著手中的苕菜,想著人民能吃飽飯的喜悅,心里十分滿意,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毛主席把摘下來的苕菜遞給王應(yīng)崗,問她這樣摘行不行?
王應(yīng)崗看著毛主席遞過來的苕菜,趕緊站起身來,雙手接了過去,點著頭,嘴里一連說了好幾個“行”字。
其他的幾個女社員見狀,都放下了手里的活,想和毛主席說幾句話。但是由于激動,誰也沒有說出來。
毛主席站起身,從苕菜地里出來,沿著旁邊的路,向前走去。地里的幾個孩子們,也跟隨在毛主席身邊,一起向前走著。
毛主席走著走著,停了下來,向一個孩子問,認不認識“打破碗花花”?
那個孩子說認得。于是毛主席俯下身子,在路邊摘了幾株“打破碗花花”,遞了過去。
毛主席問他敢不敢拿,那個小孩子回答敢拿,說著把手伸過去,接住了毛主席遞過來的“打破碗花花”。
毛主席和孩子們一起笑了,笑得很純、很真……
臨別時,毛主席表揚他勇氣可嘉,并囑咐他要好好讀書。
毛主席沿著田間的小路返回了大路上,正準備上車離開,發(fā)現(xiàn)地里的社員們都朝他走來。
毛主席看著前來為他送行的群眾,心里很高興,和大家一一握手告別。
在回去的路上,毛主席望著窗外,想著心地善良的灌縣人民群眾,目光清澈,感覺心曠神怡。
這一天,毛主席的行程十分緊湊,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但是,他的臉上卻沒有一絲倦意,一直掛著笑容,愜意無比。
一直以來,毛主席都很喜歡和淳樸的人民群眾待在一起,他總是不斷地強調(diào):“不要使我同群眾有距離!”
來源: 憶凌淺說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59236033997089601%22%7D&n_type=-1&p_fr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