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實驗需要隨時盯著,你有沒有過在實驗室點外賣吃的情況?
美國醫(yī)學科學雜志上曾發(fā)表過這樣一篇文章,一名28歲化學家H. W. 在實驗室吃了自己的午飯(一個漢堡)。

但卻因此喪命,在實驗室吃東西,真!的!很!危!險!
漢堡引發(fā)的悲劇
1948年11月25日,一名28歲化學家H. W. 使用五氯化磷,鹽酸,乙酰氯和重氮甲烷做了一些合成反應。隨后在12月2日,他將反應的劑量擴大了許多,重新做了一遍。為了不離開他正在進行中的蒸餾過程,他就在實驗室里把他的午飯(漢堡)吃掉了。
盡管H. W. 是在通風櫥內(nèi)進行的反應,但實驗過程中他仍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吸入了實驗產(chǎn)生的氣體。
不僅如此,因為重氮甲烷良好的脂溶性,那個很油的漢堡在溶解重氮甲烷這一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隨后的幾天內(nèi),H. W. 發(fā)展出了一系列類似于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并被給予青霉素G普魯卡因治療。醫(yī)生們明白五氯化磷,乙酰氯這些物質(zhì)的刺激性,但因為當時缺乏對于重氮甲烷的毒性的報道和警示,直到6日早上他們才確定重氮甲烷是癥狀主因而開始針對治療,但H. W. 仍在幾天內(nèi)不治身亡。
即使我們做了完全的防護、但空氣中,或者是各種儀器上殘存的微量化學物質(zhì)是防不勝防的,而這些,都可能讓你在實驗室準備吃的食物被污染,甚至送入到你的嘴中。
而日常生活中,因為實驗室一待一天的關(guān)系,在實驗室里解決飲食的研究生絕不在少數(shù),很多人也直接利用實驗儀器,比如烘箱烤起了紅薯,或者是加熱外帶的飲食。

隨手一搜就能搜到很多

還有用燒杯當容器煮東西的。
比如,煮粽子....

比起做實驗時的謹慎,在等待實驗完成或者在實驗室隨便應付下吃點東西反而是大多數(shù)研究生最放松的時刻。
而這,也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刻。
2009年,烏克蘭基輔工學院化工系的一名男大學生,就因為在實驗室咀嚼口香糖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據(jù)死者家人介紹,死者平時酷愛吃口香糖,并且喜歡在口香糖上撒檸檬酸粉,再加以咀嚼。而警方在死者的桌面上發(fā)現(xiàn)幾塊尚未開封的口香糖、一包檸檬酸粉末以及一包與檸檬酸粉酷似的不明粉末。
警方初步判斷,不明粉末很可能是一種自制的烈性炸藥,而死者在嚼口香糖時誤將其當作檸檬酸粉送入嘴中,結(jié)果釀出悲劇。
小到口香糖,大到一頓簡單的外賣,或者一杯奶茶,只要地點在實驗室里,那么每一口都會變得有風險。
有時候手上有殘留的化學品,或者是在呼吸時吸入的氣體,這些都是不易被發(fā)覺的潛在隱患。



圖片來源:知乎
你不注意的實驗室法則
其實,如果仔細通讀實驗室法則,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實驗室對于飲食,有嚴格的規(guī)定。
拿弗吉尼亞州立大學舉例,實驗室法則規(guī)定,在涉及有毒物質(zhì)的實驗室中,禁止食用、飲用、嚼口香糖、吸煙、使用化妝品或隱形眼鏡、儲存食物和飲料等行為。

可以看到,除了飲食,像是食物的存放,包括戴隱形眼鏡都是被明令禁止的行為。
原因也很簡單,實驗室中的塵埃、煙霧或其他顆粒物可能會污染食物,從而導致食物帶有毒性。
如果實驗室工作人員在處理食物前沒有洗干凈手,則可能會將污染性物質(zhì)傳播到食物上,從而攝入這些物質(zhì)。隱形眼鏡也是類似原理,如果有微弱物質(zhì)附著在了鏡片上,會增加感染實驗人員的風險。
同時,大多數(shù)實驗室設(shè)備通常非常精密且昂貴,食物和飲料可能意外濺到設(shè)備上,導致?lián)p壞或影響設(shè)備的精確度。而且,食物和飲料也可能污染實驗室的樣品,影響實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
實驗室的禁止條例有很多,而禁止飲食卻常常被大家所忽視,比起飲食會破壞實驗室的衛(wèi)生,飲食的殘存危險是很多研究生所不知的。
危險常常是在不注意的時候發(fā)生,實驗室的安全防護無小事,拒絕實驗室飲食,更是為自己,為他人的生命安全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