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告急的背后:衛(wèi)星圖揭示驚心動魄的湖泊填埋進程
連續(xù)多日創(chuàng)記錄的強降雨后,受江河湖庫水位暴漲影響,當前武漢城區(qū)漬澇嚴重,全城百余處被淹,交通癱瘓,部分地區(qū)電力、通訊中斷。
目前,武漢已啟動排漬紅色預警,企事業(yè)單位調整上班時間,減少出行。
通過網絡直播,我們看到了交通癱瘓,陸地變孤島,巴士在沖浪,全市停課。網友們調侃說,以后武漢人結婚新標配:房、車、船。
調侃之余,是對這次災難的反思。
武漢市水務局6日表示,武漢依然“看海”有地勢低、暴雨頻發(fā)、排水系統建設標準偏低等原因。但不容忽視的是,伴隨城市快速擴張的步伐,大量湖泊被填埋,納水能力大為降低,讓此次內澇的危害大為惡化。
目前武漢城區(qū)湖泊有38個,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一數字是127個——60年來武漢城區(qū)近90個湖泊消失。為了發(fā)展,人們向湖泊爭奪空間、爭奪資源,圍湖造田、填湖建城、攔湖養(yǎng)殖,如今,嘗到了苦果。
通過谷歌地球的歷史圖片,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武漢湖泊被人為改造的痕跡。
沙湖,曾是武漢市僅次于東湖的第二大“城中湖”。近年來,先是在2000年,興
建友誼大道填占部分沙湖,隨后,伴隨著房地產開發(fā)的熱潮,小區(qū)和辦公樓進一步將沙湖蠶食一半。
看看2000年的沙湖與2016年的沙湖對比。16年的不間斷填湖開發(fā),把沙湖從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擠壓,綠色的湖水被黃褐色的土地掩埋。一條楚漢路,將沙湖攔腰截斷。
沙湖
2000.11.1
2016.2.20
截取西南一角,亦可看出歷年的變遷。2000年的一汪碧水,2003年3月27日可看見填埋作業(yè),隨后幾年展開建設,2011年填埋范圍進一步擴張,到了2015年,幾棟高層住宅拔地而起。
沙湖
2000.11.1
2003.3.27
2004.2.27
2009.2.27
2011.7.29
2015.7.29
被無止境的開發(fā)浪潮吞噬的,何止是沙湖。再舉幾個例子。
16年間逐漸消失的下馬湖,兩個湖面完全被新建住宅吞沒。
下馬湖
2000.9.21
2016.2.20
其實,如東湖、沙湖等市區(qū)內引人注目的大湖,已經算是受到優(yōu)待了。更多的無名湖泊,正在默默無聞地消失中。
比如,在二環(huán)線北側靠江的這個無名小湖泊,就在五年來逐步被填埋蠶食。下列圖片分別顯示了從2010年開始的變化。
未名小湖
2010.11.30
2012.4.26
2013.7.24
2014.7.21
2002年3月,武漢頒布實施了《湖泊保護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對湖泊進行全面、綜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規(guī)。隨后又通過了一系列相應法規(guī)。
在2009年底的國際湖泊界最高盛會世界湖泊大會上,武漢以主辦方身份發(fā)布《武漢宣言》,向世界承諾:“積極鼓勵公眾參與湖泊治理,讓公共意識和有關活動推進湖泊治理工作”。
天有不測風云,創(chuàng)記錄的降雨我們無法左右。也向所有奮戰(zhàn)在一線的解放軍官員群眾致敬,太不容易了。但我們也要敬畏大自然,重視大自然的警示:“百湖之城”是時候讓湖泊休養(yǎng)生息了。
記者:付航
監(jiān)制:劉洪
編輯:王龍
我們不知覺的在制造更大的水患?避免水患并利用雨水造福生活的實例(大咖深度演講視頻)
俞孔堅,景觀設計師,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第一個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榮譽設計獎的中國人,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
“我們把大江大河全部裹上水泥,用無度的水利工程來試圖防范我們的水患。但水患越來越嚴重,裹掉了大自然的那雙腳,江河自己不能調節(jié)雨澇“。
2014年,俞孔堅在一席曾經分享如上的觀點。在全國大面積暴雨洪災的當口,我們再一次推送這篇演講給大家。
從武漢看,城市內澇如何解
2016年07月11日《財經》雜志
從武漢看,城市內澇如何解
連續(xù)超強的降雨、外江水位的不斷上漲、本身蓄滯空間不足、排水能力不佳,導致武漢成為“澤鄉(xiāng)”,再次對中國城市內澇的治理水平畫出大大的問號
□王家卓/文
這幾天,武漢的防洪和內澇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各種號稱現場傳來的照片和視頻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一時間,在全國掀起了城市防洪和內澇防治的大討論。
入汛以來,全國極端降雨頻發(fā),包括武漢在內的很多城市都遭遇了暴雨內澇的困擾。為了分析事情背后真實的原因,找到未來可行的解決之路,避免一陣風式的“消費”這次災害事件,本文將嘗試對武漢市這次洪澇問題進行的簡單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中國今后解決這類問題的可能路徑。
武漢洪澇災害四大原因
武漢這次洪澇災害持續(xù)時間長,影響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外江水位持續(xù)上漲,導致城市本身排水困難。根據長江水文網的數據,近一個月以來漢口水文站水位變化顯示,自6月30日以來,長江漢口段的水位從25米迅速上升到7月7日(早8時)的28.36米,達到歷史上第五高的水位。長江水位的持續(xù)上升,不僅給整個武漢的城市防洪安全帶來巨大壓力,也直接影響到城市排水和內澇防治,導致雨水無法排入受納水體中。
長江是一條匯水面積大的河流,此次自6月30日以來的水位快速、持續(xù)上漲,原因是上游來水量大,超出了下游流出的量,致使水量不斷增加造成的, 外江水位過高是這次武漢內澇災害嚴重的重要原因。
二是本地連續(xù)超強降雨。如果從6月30日開始,長江水位持續(xù)上漲,但武漢市沒有強降雨,那武漢面臨的也就只是防洪的問題,只要城市堤防不潰壩,就不會造成重大影響。但是同期,偏偏武漢遭遇了連續(xù)的強降雨。
根據湖北省氣象局公布的數據,武漢市6月30日20時至7月6日15時累計雨量574.1毫米,突破1991年7月5日至11日七天內降下542.8毫米的記錄。6月1日至7月6日15時,武漢降水量達932.6毫米,比1998年6月至8月的總降水量還多出了64.6毫米。持續(xù)的超強降雨,和這次長江高水位耦合在一起,加劇了這次洪澇災害的破壞力。
三是,武漢本身對于雨水的蓄滯空間不足。關于這一點,網絡上已經有大量的討論,而且對這個問題的認知也在趨于一致,很多人都認為武漢市在過去城市建設過程中,沒有保護好湖泊和低洼地,尤其是過多的湖泊遭到填埋,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城市內澇災害。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
之前能夠對雨水徑流起到調節(jié)作用的河湖、坑塘、濕地、溝渠、低洼地已經變成了城市建設用地,對雨水徑流的調節(jié)、蓄滯作用喪失。從一個更大的尺度上看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容易發(fā)現,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城市內澇風險。
尤其是面對超強降雨的時候,需要處理和應對的降雨徑流量是一定的,這些雨水沒有足夠的空間存儲,只能停留在一些城市相對低洼的地區(qū),尤其是城市道路上,形成內澇積水。
城市排水的實質是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將雨水徑流有序地疏導至蓄滯和受納的空間。
如果沒有空間去接納這些雨水,在這種情況下,將城市排水管網的標準建設提得再高也沒有意義。
四是,武漢本身的城市排水能力也有待提高。和很多城市在過去的做法一樣,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武漢也存在“重地上、輕地下”的問題,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欠賬比較多。
此次武漢洪澇災害中,一則2013年武漢市水務局出臺《武漢市中心城區(qū)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該行動計劃中提出,準備通過三年努力,投資130億元,系統完善武漢的排水體系,整體提高排水能力。
對于上述計劃要有客觀的認識。
首先由于種種原因,據說目前僅投入了一部分,并沒有花掉130億元,其他的相關工程目前正在抓緊時間往前推進;其次,武漢承諾的130億元要達到的設防標準,也不是能夠預防這次洪澇災害的。根據行動計劃,武漢通過這些投入,要達到日降雨200毫米(即十年一遇)以內,小時降雨量50毫米以內,中心城區(qū)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漬水影響的目標。
武漢的投入沒有很好地解決城市排水,說明之前武漢市在城市排水方面欠賬太多,更應該加大投入,就如同一個饑餓的人實在太餓了,先吃了兩個饅頭還沒飽,可能再吃一個饅頭他就飽了,但是我們不能認為那兩個饅頭不該吃,或者吃了沒有用。
當然,武漢的情況也不是個例,如果這么大的降雨,這種外江的排水條件,換成中國其他的城市,估計也極少有能夠幸免的。
避免城市洪澇災害的路徑選擇
為了從這次武漢洪澇災害中吸取教訓,逐步改善中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首先,要加強對洪泛區(qū)、蓄滯洪區(qū)、水系和內澇高風險區(qū)的管理與保護。在城市規(guī)劃編制的過程中,對于處于洪泛區(qū)(flood plain)范圍內的土地應該盡量作為禁建區(qū)。
美國對于“百年一遇”的洪泛區(qū)有嚴格的管理,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會公布洪泛區(qū)范圍,處于這個范圍內的財產的洪水保險要遠高于其他地區(qū),通過這些經濟手段,控制洪泛區(qū)內的建設。
一些歷史上劃定的蓄滯洪區(qū)要嚴格管理,不能輕易調整,F在國內有些地區(qū)認為這些蓄滯洪區(qū)已經10年或者20年沒用過了,就想轉變?yōu)槌鞘薪ㄔO用地,這是極為危險的。
此外,在城市規(guī)劃中要對河湖水系嚴加保護,應當嘗試將城市水面率作為重要的控制指標,在規(guī)劃編制中落實,在城市規(guī)劃管理中嚴加保護,不得占用。
還應開展城市內澇風險評估,對于一些低洼地帶、行洪通道和其他內澇風險較高地區(qū),以保護為主,經論證確實需要建設的,也應盡可能作為公園、綠地等。
第二,相關部門之間需加強溝通和協調聯動。城市排水防澇不是一項孤立的工作,需要水利(水務)、氣象、應急管理等部門密切協調聯動。尤其是水利部門,負責大江大河的水利設施、水位調控、水庫調度以及蓄滯洪區(qū)的啟用等,都和城市排水密切相關,如果外江外河水位高,會對城市內部降雨徑流的排出造成頂托,從而也會形成內澇積水。氣象部門也非常關鍵,他們提供的信息關系到城市內部河道水位的控制、防汛調度,以及城市應急措施的等級和方式等。
第三,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逐步建立區(qū)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在給定的降雨下,比如20年一遇的24小時降雨,一個地區(qū)允許排出來多少水,應該進行科學的管理。
只有源頭合理控制,才不會造成雨水都同時、快速、以“齊步走”的方式匯入到受納水體中,急速超量抬高受納水體水位,自然會對城市排水管渠系統造成頂托,致使城市排水不暢?赡苊總小區(qū)蓄水量都不是太大,但是我們的城市中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調蓄空間,那就能發(fā)揮很大作用。
實際上,這也是美國近些年在城市排水方面比較成功的經驗。美國不少地區(qū)要求小區(qū)開發(fā)前后水文特性不能產生明顯變化,在上世紀美國推廣BMPs(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最佳管理實踐)的時候,修建小區(qū)雨水調蓄池(Detention Basin)是最常見的方式之一。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fā)[2015]75號)中,明確提出中國未來也要逐步建設區(qū)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這項制度的建立將對中國的城市排水產生重要作用,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在城市開發(fā)過程中,真正做到開發(fā)后的水文狀況基本接近開發(fā)前,這樣城市排水防澇的難度就會比現在小很多。
海綿城市建設
與改善城市排水條件并舉
最后一項建議,是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同時繼續(xù)加大投入,持續(xù)改善城市排水條件。
海綿城市是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結合自然、模仿自然為出發(fā)點,以綠色基礎設施和傳統灰色基礎設計相結合為手段,以統籌解決當前的水資源、水環(huán)境、水生態(tài)、水安全等問題為目標的一種城市發(fā)展方式。其中,綠色基礎設施就是采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最低的開發(fā)方式,讓城市像海綿一樣舒暢地“呼吸吐納”,“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jié)水循環(huán),在干旱缺水時能“釋放”蓄存的水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灰色設施則主要是指傳統的城市排水管網、泵站、調蓄池等設施。
海綿城市建設是中國近期啟動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它對于修復城市水生態(tài)、涵養(yǎng)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武漢作為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遭遇洪災,使海綿城市建設也不幸“躺槍”,不少人質疑海綿城市到底有沒有用,認為武漢下了這么大的雨,再多的“海綿”也不能發(fā)揮作用。
其實,這種質疑是對中國的海綿城市內涵不太熟悉造成的,錯把中國海綿城市當成了美國的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響開發(fā))。中國的海綿城市確實從美國的LID發(fā)展而來,但是內涵已經遠遠比LID要廣泛。
正如上文所言,中國的海綿城市,以綠色基礎設施和傳統灰色基礎設施相結合為特點,以解決當前城市內澇、水環(huán)境污染、水生態(tài)破壞等為導向,建設目標是“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梢,城市排水防澇、易澇點的治理,正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容。
武漢這次的內澇災害,更加說明當前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非懷疑海綿城市建設的作用。
作為海綿城市試點的第一年,武漢市正探索著前進,其試點區(qū)范圍僅為38平方公里(其中青山示范區(qū)23平方公里,四新示范區(qū)15平方公里),估計第一年真實完成的海綿城市建成區(qū)面積不會超過10平方公里。而根據2014年城建統計年鑒中,截至2014年底,武漢市城市建成區(qū)面積為553平方公里。即使38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試點區(qū)完全建成,也只能有效解決這38平方公里內的問題,不可能一下把全市的問題都解決了。所以,拿本次武漢的洪澇災害來懷疑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成效,毫無疑問,是站不住腳的。
2015年國辦發(fā)75號文件、2016年中發(fā)6號文件和2016年國發(fā)8號文件,都強調要加大力度,建設海綿城市。自從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各地各部門都在落實。2014年底,財政部、住建部及水利部三部委聯合啟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先后有30個城市成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不少省份也都啟動了省內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根據國務院的工作安排,到2020年各城市應有20%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30年達到80%的面積。
2012年北京“7·21”特大降雨之后,政府就一直高度重視城市排水防澇工作。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通知要求,要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2013年住建部印發(fā)《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guī)劃編制大綱》,對城市排水防澇規(guī)劃的編制提出了指導意見。大部分城市都陸續(xù)編制了排水防澇規(guī)劃。但是尚有部分城市沒有完成這個規(guī)劃,有些已經完成的規(guī)劃質量還不高。
加之,當前在海綿城市大力推進的浪潮聲中,有些城市認識不到位,沒有同步推進城市排水防澇工作。其實我們應該看到,城市排水防澇和海綿城市建設有很大的重合度,但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當前國內海綿城市建設是以排水分區(qū)為單元,屬于“面狀推進”,即在這個匯水區(qū)范圍內,不僅要解決城市排水防澇的問題,還要解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以及源頭徑流總量控制的要求,建成一片,達標一片。但按照國務院文件要求,各城市應該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所以,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同時,不可忘記在全市層面推動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尤其是該提高標準的地方必須要提高,該修建雨水調蓄設施的地方必須修建。
只有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城市“看海”的問題才能基本解決。
作者為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城鎮(zhèn)水務與工程分院資源能源所所長、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