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光有高樓大廈的漂亮遠遠不夠,延伸在看不見地表之下的各種管網,才是維持一座城市健康運轉的“里子”。國務院辦公廳日前下發(fā)的《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在新時期全面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要求。綜合管廊建設能夠實現市政管線集約化敷設,減少“馬路拉鏈”現象的發(fā)生。記者昨天從無錫市住建部門獲悉,無錫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在國內地級市中屬于先行的一批,早在2008年就已開始建設。
無錫是“先行者”引來外地城市“取經”
市住建局城鄉(xiāng)建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無錫的綜合管廊工程規(guī)劃建設起步較早。太湖新城的綜合管廊建設在2008年就啟動了,近年在太湖新城、錫東高鐵商務區(qū)等地區(qū),綜合管廊建設的試點示范都在繼續(xù)推進中。太湖新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包括通風、排水、照明、自動化、電氣設備等系統(tǒng)。到2011年已經完成了清源路、立德道、瑞景道和大通路地下總長26.2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信成道(吳都路-源路路)約1.7公里綜合管廊建設也隨后完成將于本月底移交給太湖新城。另外,在錫東高鐵商務區(qū)先鋒路道路南側的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下,也有一段約1.7公里的綜合管廊。無錫的管廊建設完成之后,有沈陽等地的城建部門派人來考察學習。
記者跟隨住建部門相關人員探訪了立德道的地下管廊。行人如果不注意,是很難觀察到這個地下工程的,它在地面有投料口,便于各類管線布設。管廊類似于城市的人防工程,人可以在其中行走,不同的是,這個地下空間里安置了許多設備,像立德道這段管廊是雙艙設計,寬約2米,高度有2.5米,管線和設備需要檢修施工進入廊道十分方便。
綜合廊道:市政管線的“集裝箱”
城市綜合管廊其實是一個共同管溝,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它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市政、電力、通訊、燃氣、給排水等各種管線集于一體。好處是,可以避免埋設或維修管線而導致路面的重復開挖,并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jiān)測系統(tǒng),實施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設計、統(tǒng)一建設和管理。已建的太湖新城地下共同管溝設計使用壽命是50年。這50年里,這些路段的市政管線維修、管理、埋設,再不需要反復開挖、暴土揚灰啦。
地下綜合管廊系統(tǒng)不僅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還極大地方便了電力、通信、燃氣、供排水等市政設施的維護和檢修。一些管廊工程兼具人防功能,還具有一定的防震減災作用。
“集約化”解決了“管理難”
“市政管線種類多、管理難”,相關負責人介紹,“就無錫來說,市政管線就有8大類、17種,這些管線沒有一個綜合統(tǒng)一的管理單位。在很多情況下,一些管線管理方在施工時會‘自作主張’。”
2011年無錫市對全市市政管線的情況做了一次普查,并出臺了《地下管線建設管理辦法》。據了解,市住建局日前起草了《無錫市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規(guī)定》,該規(guī)定在前“辦法”的基礎上對市政管線管理進行了細化和分類。“我們把管線工程分成了三類:一類城市地下管線工程包括管徑大于等于600毫米的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管線等,二類管線是一些弱電管線,三類管線是一些應急、零碎的管線工程,將不同類型的管線工程分類管理。”
“市政管線是城市的‘隱形護衛(wèi)’,平時‘看不見’,卻對城市的安全運營至關重要。城市綜合管廊是能夠將市政管線進行集中管理,管廊中都設有攝像頭,控制中心可對管線進行監(jiān)控。”
城市綜合管廊的建設工程選擇從“一片空白”的新城區(qū)起始,“隨著新城繼續(xù)開發(fā),綜合管廊的利用率將逐漸提高”,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無錫如繼續(xù)開展綜合管廊建設,太湖新城、蠡湖新城等都具備建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