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99精品国产_精品国产高清免费_欧美日韩亚洲精品中文专区_亚洲美女视频免费爽

中國給水排水2023年城鎮(zhèn)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四屆)邀請函
 
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問答 » 知名專家 » 正文

徐匡迪第六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的演講全文: 顛覆式創(chuàng)新是根本

已關閉 懸賞分:15 - 提問時間 2016-02-15 14:15
 

原政協副主席徐匡迪在人民大會堂里大膽發(fā)言 

作者:徐匡迪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現在美國的能源比中國便宜,美國的工業(yè)用電相當于人民幣(每度)1毛錢。”

 

近日,原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在第六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語驚四座。

 

根據他的說法,中國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2大動力,即出口高速增長和低成本,都已經結束。

 

比如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人均農民月工資400元,現在漲到了3000多元,是越南勞動力人均工資的5-6倍。因此,即使政府招商現在把地免費給外商,外商有了項目勞動力卻未必能招到。而過去多年出口增速為20-30%,2014年出口只有4.9%。

 

正是因為這2個動力減弱,才使得中國經濟放慢,開始步入新常態(tài)。而日韓發(fā)生類似的換檔后,經濟分別從過去的10%降到6-7%,10%降到7.6%。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中國2014年經濟增速是7.4%,相比改革開放30年平均速度10%左右,也下降了2.5個百分點左右。如果相比2007年14.2%的年度經濟增速,中國GDP增速在7年內已經接近下降一半。

 

為此,中國經濟已經由過去的要素低成本驅動,到投資驅動,開始進入到創(chuàng)新驅動階段。

 

其中從成本而言,不只是中國農民工工資是越南的5-6倍,就是從工業(yè)電價而言,中國已經超過美國。

 

比如現在美國的能源比中國便宜,美國的工業(yè)用電相當于人民幣(每度)1毛錢,美國投資商到中國來中國勞動力便宜,但是能源貴,中國的工業(yè)用電每度0.58元,所以算下來在美國本土投資,再加上由于機器人的普及,實際更加合算。

 

“(在美國)不用那么多勞動力,機器人24小時工作,不上廁所不吃飯,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機器人不停地做,機器人的投入相當于勞動力投入四年就可以收回來。”徐匡迪舉例說。

 

為此,下一步中國加快創(chuàng)新顯得極為迫切。

 

未來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非常關鍵。因為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23個國家要趕超,只有5個國家進入到了高收入國家,要實現高收入國家,主要需要深化改革,同時用網絡科技來蛻變傳統(tǒng)業(yè)態(tài)。

 

 

 

比如上海曾拒絕了阿里,他們曾經到過上海,但是上海各個部門都不同意,稅務局說稅怎么收,營業(yè)稅怎么收還有假貨怎么打。“上海的各個業(yè)務部門都很精明,但由于太精明了,不高明,最后這個商機到了浙江。”徐匡迪舉例說。而杭州市委書記當時只說,只要不出大的案子,營業(yè)額翻番,用大量的畢業(yè)生就可了。這些馬云都保證了,現在 阿里用了三萬多人的大學生。

 

徐匡迪總結認為,“體制制度創(chuàng)新深化改革,說到底就是激發(fā)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人員創(chuàng)業(yè)的活力,如果能做到這兩者有可能。”

 

以下是徐匡迪第六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的演講全文:

 

各位嘉賓、各位同事,剛才李偉主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做了很好的關于經濟新常態(tài)的解讀,特別提出關鍵是要引領新常態(tài)。新常態(tài)是一個過渡時期,高速發(fā)展到中高速發(fā)展的過渡時期,如果不能引領,變成一個長時期的速度不斷下降的話,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我今天接著他剛才講的,創(chuàng)新驅動是實現新常態(tài)的關鍵。這個創(chuàng)新不僅是科技創(chuàng)新,還包括制度創(chuàng)新。

 

 

 

中國經濟兩大動力減弱


新常態(tài)是一個換檔期,從國際經驗來看,一個經濟體經歷了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經濟減速換擋的過程。以日本和韓國為例,都經歷了一個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的轉變過程,日本的拐點發(fā)生在1969年前后,韓國的拐點發(fā)生在1988年前后。

 

如果以這兩個年份為界,前十年和后十年的速度大概是從10%降到6—7%,前十年日本的增長速度是10.4%,后十年的轉化期降到6.3%,韓國由10%降到7.6%。(中國2014年經濟增速是7.4%,相比改革開放30年平均速度10%左右,也下降了2.5個百分點左右)。

 

中國的降速轉檔不僅是因為前面30年的高速增長,而且也和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變化的結果有關系。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兩個推動,一個是靠外貿出口的高速增長,一個是靠低成本。剛才李主任講到,增長最高的一年出口增速達到40%以上,大部分年份出口增速都在20—30%之間,但是2008年國際經濟危機出現之后,由于國際市場的疲軟,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增長速度是外貿出口持續(xù)下降,去年外貿出口只增長了4.9%,這個增長速度對我們GDP的拉動力是非常小的。

 

 

 

國內的要素成本上升、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產出率持續(xù)下降。

 

回想一下80年代我們開始對外開放時,人均月工資400元,因為農民一年只有600—700元,有400元月薪他覺得非常好。90年代前期是月薪600元,90年代中期是月薪800元,現在是2000多元,有的地方到月薪3000元甚至更高,相當于現在是越南勞動力人均工資的5—6倍,F在發(fā)展是政府把土地買下來,然后集中給外商,讓外商來加工,再招商招不到了,勞動力也招不到了。

 

要素、投資驅動變?yōu)閯?chuàng)新驅動


新常態(tài)是國民經濟發(fā)展方式的重要轉型期,曾培炎同志(原國務院副總理)在經研中心年會上有一段講話,我引用一下,我覺得講得很好。他說,“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從傳統(tǒng)的投資驅動逐步轉換到創(chuàng)新驅動。一方面是改造老路,摒棄以往過度依賴于消耗資源能源等物質投入、不珍惜環(huán)境的高強度投入的增長方式。另一方面開啟新路,更多依靠人力資本集約投入、科技創(chuàng)新拉動,邁向質量提升型的發(fā)展新階段。”從時間維度上看,新常態(tài)指的不是短期一年、兩年,也不是長期的二十年、三十年,而是一個中期的概念。

 

美國的波特教授對后發(fā)國家參與國際競爭提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要素驅動。就是賣東西,賣礦石、出口礦石,同時也包括土地和勞動力,也是要素,搞開發(fā)區(qū),你到我這兒來,用我這兒的原料、勞動力,中國在這方面有個新的創(chuàng)造,就是搞“兩頭在外”。

 

第二階段是投資驅動,包括基礎設施的國內現代化和外國資本投入。

 

這兩個階段基本上過去30年我們已經經歷了。

 

小平同志講要抓住機遇,這是非常正確的,如果現在再來搞開發(fā)區(qū)已經晚了,外資也不來了。現在西方的情況在發(fā)生變化,歐洲是經濟增長乏力,走不出困境,美國由于頁巖氣、頁巖油的開發(fā),現在美國的能源比中國便宜,美國的工業(yè)用電相當于人民幣(每度)1毛錢,他到中國來勞動力便宜,但是能源貴,我們的工業(yè)用電每度0.58元,所以他算下來,再加上由于機器人的普及,不用那么多勞動力,機器人24小時工作,不上廁所不吃飯,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機器人不停地做,機器人的投入相當于勞動力投入四年就可以收回來,因此我們必須要進入第三個階段,就是創(chuàng)新驅動。

 

 

 

凡是能夠進入創(chuàng)新驅動的后進國家或者地區(qū)就都上來了,比如中國的臺灣,開始時是生產折疊式雨傘。70—80年代以后產業(yè)轉型做“晶圓代工”,他看到未來的信息化產業(yè)需要大量的芯片、元器件,這個東西過去是哪個廠做電腦哪個廠自己做,成本很高,他叫晶圓代工就是半導體、晶體的圓片大量集中起來,然后給全世界供應,所以他現在占全世界的2/3,這個產業(yè)估計還可以穩(wěn)定20—30年。

 

現在說臺灣什么東西比中國好,就是這個,現在他到大陸來生產,今年也是帶過來的,在你這兒只是切割、封裝、測試,做后期的事。

 

韓國上來是靠什么?是靠信息化,三星的異軍突起,使得韓國整個產業(yè)帶動起來了。當時他搞新一代的三機合一的手機、電視機、計算機合一時,當時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都說這是不可能的,老百姓不需要這樣的產品,太專業(yè)化了,結果他下定決心,2005年我到韓國去,他們就說你們有12個重大項目,我們就這一個,舉國之力搞這一個,現在只有蘋果和他在較量。

 

所以我認為,不是什么服務業(yè)、不服務業(yè)的問題,現在國內經濟有一種理論,要搞服務業(yè)我們就轉型了,海邊度假、旅游的設施菲律賓非常好,服務業(yè)占70—80%,但沒有支柱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不了。下面我會講到習總書記的一段講話:縱觀人類發(fā)展歷史,創(chuàng)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顛覆式創(chuàng)新是根本


 


創(chuàng)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論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人才創(chuàng)新等,但科技創(chuàng)新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顯要。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大國,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必須把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好。

 

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個高新技術,創(chuàng)新引領的話,中國的經濟就有可能跨越式前進,這是習總書記去年8月18日在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

 

關于創(chuàng)新,熊彼特創(chuàng)新理論已經出現了40年,他提出的是漸進式創(chuàng)新和突破式創(chuàng)新,包括材料創(chuàng)新、產品創(chuàng)新、工藝創(chuàng)新、市場創(chuàng)新等等。市場創(chuàng)新最大的特點是美國的亞馬遜,就是從網上賣書開始,中國的京東、阿里巴巴實際就是市場創(chuàng)新,買貨和賣貨的人不見面,不需要超市,大家在網上進行交易。

 

在90年代中期,C.M.Christensen提出破壞性創(chuàng)新或者叫顛覆性創(chuàng)新,他把原來的東西都顛覆了。

 

比如數碼相機,把柯達的那套系統(tǒng)都顛覆了,膠卷沒有了,不需要沖洗照片了,都存在相機里了。比如用激光的光盤來替代錄音帶,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都喜歡雙卡、單卡的錄音機,后來光盤出來就把它給淘汰掉了。到了新的時期,液晶顯示電視機取代了顯像管的電視機。

 

安陽彩管廠黎廠長是非常有事業(yè)心的,做得非常好,但有一點他做失誤了,他到美國去收購了一個顯像管廠,那個顯像管廠投資6千萬,賣給他2千萬,他覺得撿了個大漏,非常高興,到北京來見我,我說你買了上當了,人家是處理給你的,他說是全套設備。他當時的概念是認為中國當時還有5億7千萬農民,只要電視機便宜,不管大小,因為電視管的電視機后面有一個很大的電子箱,液晶的是很薄的,掛在墻壁上就可以,他說農民不在乎這個,只要便宜,當時液晶電視要2—4萬,但是很快液晶電視的費用就降下來了,整個安陽彩管廠就垮掉了,這是顛覆性的創(chuàng)新。

 

習主席在去年8月18日講話中講到,上個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是一窮二白,而阿根廷是世界排名前列的經濟大國,當時就已經能夠制造飛機、火車、汽車,是當時的發(fā)達國家。阿根廷曾經進入世界前十名,最高的時候到過第六名,二次大戰(zhàn)他不參加打仗,二次大戰(zhàn)在歐洲,美國是需要阿根廷的糧食和牛肉,午餐肉和面包,從他這里運到前線去,其他參戰(zhàn)國家需要加工汽車、裝備,所以產業(yè)都轉到他這兒,日子很好過。60年過去了,中國的高鐵技術、能源技術、大部分制造技術都位居世界前列,阿根廷被遠遠甩在了后面,飛機、火車、汽車工業(yè)都不行。阿根廷不發(fā)達嗎?阿根廷是很漂亮的,像歐洲國家一樣,阿根廷的足球踢得那么棒,探戈舞很好看,但是光跳舞、踢足球救不了國家。

 

 

 

中國農業(y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國農業(yè)由于沒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受制約。

 

中國的種豬92%要從國外進口,肉雞100%,肉鴨90%,奶牛95%都需要進口,以奶牛為例我們比較一下,現在中國單產一年一頭奶牛產2900公斤,接近3噸,美國是9590公斤,一頭奶牛是我們的3倍,歐盟相當于我們的2倍,6200公斤,所以工程院把動物的種業(yè)作為我們國家要主攻的創(chuàng)新點。

 

還有更震撼的,英國的櫻桃谷鴨擊敗了北京鴨,占領了我國肉鴨85%的市場。櫻桃谷鴨是英國櫻桃谷公司從北京引進原種經過70年改良育出的新品種。1950年英國開始系統(tǒng)培育這個鴨,培育出櫻桃谷鴨,這個鴨不是傳統(tǒng)的北京鴨,英國人重新命名了,是櫻桃谷培養(yǎng)出來的,生長比北京鴨快一個月,瘦肉率高、飼料轉化率高、抗病力強,1981年中國剛開放時就銷到中國來,當時銷路還不是很大,沒有解決溫飽之前我們喜歡吃北京烤鴨皮下那層油,越油吃下去越解饞,后來慢慢口味變了,1991年大規(guī)模到中國來推廣,現在櫻桃谷鴨一年出欄11億,而北京鴨是800萬。

 

北京烤鴨、南京板鴨原料都已經是櫻桃谷鴨,99.9%以上,如果各位到北京烤鴨去吃,烤出來的鴨片下來,是有皮的,但下面沒有一層白油,瘦肉就是瘦肉,很符合現在大家的口味。由于櫻桃谷鴨不賣給中國純種,貿易量占全球市場70%,祖代種單價是北京鴨10倍,利潤十分可觀,因此英國女王兩次為他頒獎,表彰他的貢獻,他就是技術創(chuàng)新。

 

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30年經濟高速發(fā)展,中國的制造業(yè)規(guī)模已經居世界前列。有100多種產品的產量穩(wěn)居世界第一,但面臨產能過剩、水平不高和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挑戰(zhàn)。

 

 

 

最明顯的就是現在汽車的產量是世界第一,銷售量也是世界第一,但是自主品牌的車非常少。我們看到的是還是德國的奧迪、美國的GE、法國的標志。


未來20年要改變這個狀況必須從創(chuàng)新上來改變,通過創(chuàng)新改變制造業(yè),從科學前沿來說,最有潛力的半導體,現在臺灣現在搞的是硅片,硅材料要慢慢變成化合物材料。

 

美國兩年以前提出來先進材料的計劃,材料基因組工程、綜合計算材料。我們搞材料的人過去炒菜,淡了加了鹽,咸了加點糖,加各種元素,叫“試錯法”,需要什么樣的性能應該用什么樣的材料,慢慢走向理性化。

 

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服務。過去我們講產品,產品就是生產,制造業(yè)就是生產產品。產品出來你怎么用是你的事,在今后都是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服務。另外是3D打印、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學、器官工程,現在世界上第一個人工的心臟已經做出來了。

 

現在器官的移植只有兩個不行,一個是心臟,一個是腦,心臟有望在十年左右用于臨床,今后你的家屬如果有心臟病歷史,有家族史的,你出生的時候把心臟干細胞保留在那個醫(yī)院里,如果四五十歲心臟不太好時,等九個月心臟就發(fā)育好了,給你移上去,就是你的心臟,再給你工作四五十年,所以未來的科學是非常了不起的。

213 次關注     提問者: 匿名  


[ 知識問答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問題搜索
     
相關問題
等待您來回答